草书(七) 章草的形成与发展 章草的形成与发展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创始期 大约在西汉初期已与草隶相并行,有些字迹很难区别。例如《流沙坠简》中有《神爵四年(前五八年)简》,罗振玉说,“为今楷之滥觞。”邹安则以为是草隶,收入《草隶考》中。从简文字体来看,‘爵’、‘隧’、‘长’的等字已具章草形,列之章书也未尝不可。《急就篇》不是章草书,但并不排斥那时有章书。具有明白年代的《始建国二年(十年)简》是新莽时期章草真迹。而出士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章草已经普遍流行,这是发展的第一阶段。 繁盛期 东汉至西晋是章草的兴盛时代,无论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都可得到征明,此不细谈。这时期著名书飞辈出,如杜操、崔瑗、崔实、张芝、罗晖、赵袭、卫觊、皇象、索靖等皆以擅长章草闻名。这些杰出的书家提高了章草的艺术地位,发展到顶峰。然而盛极必衰,物之规律,就在这极盛时期伏下了转折的根苗。特别要提到的是张芝,这位号称“草圣”的大书家,王羲之极推崇他的草书精熟,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张怀瓘《书断》说:“伯英(张芝之字)章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他先从章草中扎下了深厚的基础,吸收前人之长,再推陈出新,创今草一体,传至现代不衰。这种一笔而成的今草,既美观,又便捷,受到大众欢迎和仿书,逐渐取章草而代之。促成章草衰落的另一因素是行书的兴起。我们从出土的西晋残纸书信札,看到不少行草书带有章书笔意,正可说明其时书体的嬗变。 衰落期 到了东晋,二王父子以超逸之材,集众妙之英,尤其是草书,笔法变化,内含外拓,穷态极妍。虽然右军于章草有极深工夫,但作品以今草为多,书苑受其影响,罕能越出范围。唐代书法特别兴盛,但未闻章草书名帖,只有今传皇象书《急就篇》索靖书《出师颂》、《月仪帖》等,大约出于唐人好古者所暮。唐人书《十二月相问书》略有章笔,已无古意。还有李怀琳伪作的《嵇康绝交书》稍存痕迹。总之,从二王至唐代除梁萧子云一二人外,未闻有著名章草书人。北宋只有个黄伯思注意及此,他曾研究过当时出土的章草书《伏羌符》,临幕过《急就篇》、《出师颂》、《月仪帖》等,自书《弥陀经》、《仙真诗》,并见于其所著《东观余论》。他很自负地说:“(章草)至唐绝罕为之,近世遂窈然无闻。盖去古既远,妙恉弗传,几至泯绝矣!然世岂无兹人,顾俗未之识耳。”末二句隐示自已。又跋自书《章草仙真诗》说:“子师友锺(繇)、索(靖)、王(羲之)、萧(子云),或冀仿佛。”可惜他的书迹未见流传。狂澜既倒,岂孤掌能挽?至元赵子昂、明宋克虽并以章草名,大抵从《急就》、《出师》诸翻刻中寻究,不睹汉魏墨迹,虽使转纵横,终觉古意邈然,不足论矣。 摘自《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