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马福强vbbduil1 2017-01-25

汉代篆、隶、草三种字体都在应用,篆书主要用于刻石、刻符和官方重要文书和经籍的书写。隶书多用于中级的官方文书和经籍的书写,东汉时还多用于墓碑;草书则供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及民间日常书写使用。

1. 篆书

西汉的碑刻篆书较少,书风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方正。东汉立碑之风兴起,著名篆书碑刻有《开母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等,结体茂密,体势方圆结合,用笔遒劲。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彩的是碑额,结构有的方正整齐,有的婀娜多姿,笔法也层出不穷,或圆转俏丽,或方折挺拔。如著名的《景君碑》、《韩仁铭》、《孔宙碑》、《华山碑》等碑额,各具特色。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鲜于璜碑》碑额

汉代篆书也多凿刻在铜器上。如《新莽铜量铭》代表了新莽时期的风格,小篆方正工整,垂脚修长,结体舒展挺拔,风格典雅秀丽。

2. 隶书

汉代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隶书。西汉石刻隶书形式主要是古隶,承秦代余绪而有发展,如《五凤二年刻石》,结构已是隶书的体势,但笔画尚未见典型的波磔。两汉之际是隶书成熟时期,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工整,讲究点画俯仰呼应,结体、用笔都走向成熟,这种风格可以在青海大通115号墓简书上可以看到。

东汉隶书用笔技巧更为丰富,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势明显,有“蚕头燕尾”之称。结构上疏密多变,呼应变化,达到了既规整又自由灵动的境界。他们的风格多种多样,每一通名碑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张迁碑》敦实重拙;《鲜于璜碑》严谨古朴;《景君碑》直笔下垂如悬针;《衡方碑》肥厚古拙;《曹全碑》典雅秀丽;《礼器碑》遒劲凝练;《乙瑛碑》雄浑端庄,严谨自然;《孔彪碑》秀润清逸。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张迁碑》局部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肥致碑》局部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孔宙碑》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乙瑛碑》

汉代隶书的墨迹主要有简牍书和帛书。用于书写先秦典籍和官方诏令的简牍多工整严谨,如居延出土的《尧典》残简,罗布泊出土的《论语》残简等。帛书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术及先秦典籍等。

3. 草书

草书是汉代新出现的一种书体,可以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种,汉代属于发展初期的章草阶段,东晋为成熟期的今草阶段。草书初创时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但不久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入了纯粹创作和欣赏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具个性的文人书法的兴起打下基础。

西汉的草书还是古隶的简易、快速书写,称为草隶或隶草阶段。东汉时期草书逐渐出现波磔,是成熟的隶书的速写法,称为章草。其特点是:字形扁平,有波磔用笔,字字分离不连写。章草在东汉民间普遍流行,如甘肃武威出土的医药简牍、传世的《急就章砖》、《公羊传砖》等。

书法史(5):汉代书体的演变

《公羊传砖》

汉代的著名书法家有张芝、蔡邕、史游、杜操、崔瑗等。史游以隶书草写作《急就章》;崔瑗、杜操以章草知名,后人并称“崔杜”。张芝擅长章草,唐代张怀瓘《书断》说他创今草,并称他为“草圣”。蔡邕擅长篆隶,创“飞白”书。

4. 书法理论

秦汉时期的书法理论有东汉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大篆赞》和《隶书势》,这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的《非草书》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全书共解说九千余字,皆以小篆为标准,保留了很多汉字的原始字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