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方法 | 研学旅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娄底蛮好嗨 2018-09-22


★编者按★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等。研学旅行重在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和集体行动,在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强化学生社会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汉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武汉六中”)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突出目标校本化、内容多样化、实施精细化和评价综合化,并形成了“自然笔记”生态实践创新活动。打开武汉六中的研学地图,让我们共同领略别样的风景。

武汉第六中学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在眉睫,由于中小学课程目标衔接不够,创新和实践涉猎较少,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发展较好,但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十分薄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学旅行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研学旅行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始,我国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并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计划。研学旅行通过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验,并从中得到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技能训练,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这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关键土壤。


1.旅行中的现实问题为文化基础创造了真实情景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学生从书本上可以学到人文和科学知识,但缺乏直观体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等,便是让中小学生通过旅行活动,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充实书本中未尽的文化知识:在探究历史古迹中了解历史;在寻访名人足迹中积淀人文情怀;在游历大好河山中发现美;在体验乡土人情时理解风俗差异等。通过体验真实情境和梳理现实问题,学生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应用相结合,更好地形成文化基础核心素养。


2.旅行中的研究性学习为自主发展提供了技能训练


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包含了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顾明远表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研学旅行是一门集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的课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旅行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训练。通过研究性学习,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如何找出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怎样运用质性资料或量化数据来分析问题,怎么设计实验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通过一系列技能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当下情境中的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探究的技能,这些技能运用于学习和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发展核心素养。


3.旅行中的集体生活为社会参与创造了必要条件


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包含了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研学旅行课程注重集体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强调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让“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从而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集体课程锻炼社会参与能力:从分工合作中体验责任划分,从集体交往中体验人际理解,在集体生活里树立劳动意识,在陌生环境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情境中实现技术应用。研学旅行中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同伴互助同行,集中食宿,分工合作,为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武汉市在通过研学旅行培育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以武汉六中为例,具体培育途径如下:


1.学科融合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不只是“游玩”,更是为了深入学习知识、技能。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学科融合至关重要,只有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与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将旅途中的经验叙述和书本上的逻辑论证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核心素养。如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可以与生物学科融合,以文明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可以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等结合起来,以创新科技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可以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等。


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研学旅行的选题应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武汉六中在确定以“绿色生态”为研学主题后,以生物学科教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尚不能理解“群落”“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内容,学校生物教师仔细考察此行研学基地解放公园的生态环境,发现解放公园水杉林是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适合学生进一步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继而从种群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层面分别设置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学习巩固了相关生物学科知识。


2.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研学旅行,“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只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效,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点在于研学旅行的行程能创设研究的情境和条件。武汉六中在生态系统研学主题的基础上,研学导师带领学生赴中科院南京分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性学习。研学行程以学科实验操作为主,学生带着采样仪器,根据自己的选题在玄武湖采集藻类泥土和水质等样本,离开采样地点后,有序回到中科院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紧张忙碌地科学实验。在实地调查和科学探究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成果答辩,鼓励学生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实地调查或实验的结果。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一些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更锻炼了运用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


3.集体行动强化学生社会参与


研学旅行强调集体行动,要求学生在外出时同吃同住,体验集体生活、集体学习和集体出游,其课程内容的实施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学生在集体旅行中,遵守一定的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并共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最好时机。


集体行动的关键点在于研学旅行的操作过程要注重分工合作。武汉六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研学旅行,同学之间分工合作,各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有的负责记录仪表信息,采样地点、温度、湿度;有的负责操作采样仪器等,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像一群真正的科研工作者。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经过讨论和协调,给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初次实验后小组成员各自发表意见,改进实验方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答辩汇报。整个行程均以集体活动进行,学生不仅在分工中体验了责任担当,还在科学探究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到实践创新需要合作共赢,更在讨论分歧和形成统一意见中学会了理解他人、与人沟通、相互借鉴、不断反思人际行为和社会情绪,落实了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源自《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9期

作者: 苏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