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绪性诊疗心力衰竭经验

 循天园 2018-09-2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一种综合征,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根据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血管病的病史,有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啰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的体征,有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利钠肽(BNP/NT-proBNP)水平升高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可做出诊断。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心衰”“心悸”“喘证”“厥脱”等范畴。

    一、临证思维

(一)思维溯源

“心衰”二字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引用了《脉经》中“心衰”这一病名。宋·赵佶《圣济总录·脏门》云:“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医述》也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等论述。当代不少中医著作亦以“心衰”作为中医病名,如任继学《悬壶漫录》《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中医古籍中有关本病的论述较多,多见于“心悸”“水肿”“喘证”“痰饮”“心痹”等病中。在其临床表现方面,《黄帝内经》的记载颇详,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水热穴论》云:“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灵枢·胀论》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东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喘,其人阴肿。”又谓“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在治疗和预后方面,《素问·逆调论》载有“若心气虚弱,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及“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医宗必读·喘》云:“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补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为尤急也。”这些认识为本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法精要

本病的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虚为重,病变涉及五脏,以心为主。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累过度,或久病不愈,皆可致心气、心阳受损,而无力推动血行,致血脉不畅,日久则形成“心衰”。如《素问·痹论》所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含于心”,即为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肌肤关节,进而累及心脏所致。《素问·举痛论》亦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肾主水,与心之关系甚为密切,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心阳失助;或心阳亏虚,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则肾阳亏虚,使水失气化,加之脾阳不足,土不制水,以致水液内蓄,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水气上凌心肺而喘促不安;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咯吐痰涎泡沫,甚或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此外,若脾虚不运,既可致心失所养,亦可致饮邪上犯。由于气血瘀滞,水饮内停,久则肝络失和,经隧不利,可见右胁疼痛,肝脏肿大等。总之,心衰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肾、脾、肺密切相关。目前,对本病基本病机的认识颇不一致,如有主阳损及阴,气阴两虚者,或主心、脾功能失调,痰瘀互结说,或主心气虚衰,肺、脾、肾同病说等,不一而足。韦师基于以上临床特征分析,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为甚。水饮与血瘀互为因果,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水蓄则血不行”。生理上的“津血同源”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痰瘀相关”,痰阻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故应重视痰瘀互结的存在,即痰瘀同病,而非单独的痰或单独的瘀。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如此反复,终致心衰日重,甚则出现阳气欲脱或阳气暴脱之危候。

本病的治法,当以温阳化瘀为主,但应权衡本虚标实之主次,或急则治其标,或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攻补同施。但因心主血脉,心阳虚衰往往是血瘀的病理基础,故一般应以温补心阳为主,以活血化瘀为辅,寓通于补之中,祛邪而不伤正,不可滥用功伐,以防徒伤正气,正气愈虚则气血愈难复。因虚实标本之间常夹杂出现,或互相转化,故治疗宜掌握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若在本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痰热壅滞,肺失宣降,水道不通,见咳嗽咳痰,痰色白或黄稠,唇面青紫,颈筋暴露,脘腹胀满,胁下痞块,疼痛不移,浮肿尿少,甚则胸水腹水等,乃痰浊、瘀血、水饮为患。此时不治标则难以治本时,则应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要;待标邪解除之后,再行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标本颠倒,任用温阳之法,不仅正气难复,反会助邪伤阴动血。当出现阳气暴脱,冷汗淋漓、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时,又当急用回阳救逆固脱。

治疗心衰,还应重视西医学的辨病治疗,病证结合,即根据心衰的不同原发病,施予针对性更强的治疗。如属于冠心病者,临床症状以胸闷、心痛为多见,故治疗常配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冠心Ⅱ号方,以宣痹豁痰,活血化瘀;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者,病理因素以风、痰为主者,则需配合天麻、半夏、钩藤、石决明等,以平肝潜阳,息风化痰;糖尿病患者多兼阴虚,可加黄精、熟地黄、天花粉、山茱萸等,以滋阴生津;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每有风寒湿邪留恋,则加用桂枝、豨莶草、汉防己、鸡血藤等,以祛风散寒除湿,桂枝与炙甘草同用,尚可辛甘化阳,以温补心阳;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在本虚的基础上,往往兼有痰饮或痰热,应辨明主次,分别配合清化痰热、温化痰饮、温肾纳气、降气平喘等法。

此外,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养生与调摄也至关重要,如保持生活规律,卧床休息,心理平衡,睡眠充足;日常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首选,避免膏粱厚味,宜低盐饮食,少吃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避免吸烟、饮酒;加强精神调摄,保持室内环境清静,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利疾病康复;季节变换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若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以免邪毒入里,损伤脏腑,内舍于心而发病。

(三)辨证撷菁

心力衰竭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故以辨标本虚实主次为重点。若偏于本虚者,主要责之于心、脾、肺、肾气血阴阳之不足,心失所养,宗气外泄,其中以心气虚、心阳虚为常见。若偏于气虚血少者,可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等症;若偏于心阴不足者,可兼见心烦不宁,晕眩,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若偏于心肾阳虚者,可兼见畏寒肢冷,浮肿少尿,面色无华,舌体胖,脉沉细无力等症;若心悸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喘烦躁,神志模糊等,则属心阳欲脱之重症。韦师强调指出,心阴虚、心阳虚在病程中往往互相转化或相兼,或为气损及血,或为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或因久用温阳之品,耗伤阴血等,故患者常可出现如心悸难平,水肿不消,烦躁不安,舌红少苔等一派心阴血亏虚之候,此时,若单用温补,必重伤阴血,犯虚虚实实之戒。故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或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于阴中求阳,而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临床观察表明,本病在严重阶段,以本虚标实俱甚者为多见,其中若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咳嗽,咳吐白痰,或咯血痰,自汗,乏力,舌质黯红,苔薄,脉结代,则属心肺气虚,兼血瘀痰阻;若心悸怔忡,稍活动即加剧,神疲乏力,头晕,盗汗,颧红,心烦失眠,舌质偏红,脉结代或细数,则属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若见咳嗽咳痰,痰色白或黄稠,唇面青紫,颈筋暴露,脘腹胀满,肋下痞块,疼痛不移,浮肿尿少,甚则胸水腹水等,乃心肾阳虚,兼血瘀、水饮、痰浊为患;若心悸憋喘,面色青灰,尿少肢肿,烦躁不安,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黯淡,舌苔白或苔少,脉沉细欲绝,则属阴阳俱虚,心阳欲脱;若心悸,胸闷,气短喘息,动则加重,形寒肢厥,面色苍白,面浮肢肿,尿少,唇舌紫黯,脉微细欲绝,则属心肾阳气不足,水饮、瘀血停蓄为患。

本病毕竟属于重症,应注意辨预后察顺逆,防微杜渐。经治疗若心悸好转,咳嗽减轻,可以平卧,身沉但有力,饮食稍增,浮肿渐退,症状体征改善者为顺;若心悸加重,喘促不宁,大汗不止,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唇面青紫,脉细微欲绝者,多为心阳衰败,阳气将脱之险症,预后严重为逆。部分病人可突发心阳暴脱,甚则阴阳俱脱而猝死,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验案举隅

(一)心气阴两虚,水瘀互阻案(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赵某,男,66岁。2013年8月13日初诊。

主诉:气喘,双下肢浮肿2月,加重3天。

病史:2月前患者出现气喘,双下肢浮肿,遂住某市医院治疗。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广泛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左房肥大。心脏彩超示:左室69mm,EF值30%,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1个月后病情未缓解,出院后加服温阳利水之中药治疗1个月,疗效亦差。3天前因劳累后病情加重。刻诊:胸闷气喘,心悸乏力,精神不振,夜间不能平卧,伴口干不欲饮,纳差,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舌质淡紫,边尖略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无力。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证属心气阴不足,水瘀互阻。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方用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2g,黄精30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12g,丹参30g,白术15g,茯苓20g,泽泻12g,椒目3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7剂,气喘、双下肢水肿稍减轻,仍纳差,心悸,体倦乏力,舌、脉象同前。仍守方治疗,不可急于利水,以防更伤其阴。

三诊:守方治疗15天,心悸,气喘、水肿明显减轻,食欲及体倦乏力好转。舌象同前,脉沉细而不数。守方继服1月余,症情平稳,日常活动不受限。复查心脏彩超示:扩张性心肌病,左室66mm,EF值52%。随访半年心悸水肿无复发。

按:本案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悸乏力,口干,舌少津,苔少,脉细无力等为气阴不足本虚之象;胸闷气喘与舌质淡紫并见,为水瘀互结,心脉痹阻标实之征。一般而言,心力衰竭的原发病——心肌病的病机以阴虚居多,若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阳虚水停而大施温阳利水之品,未免有伤津耗液之弊。故以益气养阴与活血利水法并投,本虚与标实兼顾。方中生脉散加白术及大剂黄精,益气养阴以治本;桃红四物汤中以养血活血的四物汤为基础,以化瘀而不峻猛的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药,补血而不滞血,化瘀而不破血、耗血;去熟地黄恐其腻胃助湿;加丹参意在加强活血化瘀之效;白术与茯苓、泽泻、椒目合用,健脾利水功倍,其中椒目为治水肿胀满,痰饮喘逆之要药,《唐本草》谓其“主水,腹胀满,利小便”。方药合证,而心悸、水肿获愈。

(二)心肾阳虚,瘀阻水泛案(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李某,女,56岁。2012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胸闷、气短,伴双下肢水肿4个月。

病史:4个月前突发心前区疼痛,大汗,虚脱等症状,经某县医院急救中心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抢救治疗,病情缓解。刻诊:4个月来经服用中、西药物维持治疗,仍于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并畏寒肢冷,夜间不能平卧,常自汗,双下肢中度水肿,舌质黯淡,边有瘀斑瘀点,苔白滑,脉沉迟。查:心音低钝,心率55次/分,双肺底湿性啰音,血压95/50mmHg。心脏彩超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差,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 值44%。西医诊断: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证属心肾阳虚,瘀阻水泛。治宜温补心肾,活血利水。方用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处方:制附子(先煎)20g,红参(另煎,兑入)20g,炒白术15g,茯苓20g,泽泻15g,薤白20g,当归20g,白芍12g,川芎15g,桃仁12g,丹参30g,红花12g,生姜12g。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15剂,胸闷、气短明显减轻,水肿消退大半,脚踝部虽有轻度凹陷性水肿,但走路稍快时比以前感到轻松,出汗减少,夜间也能平卧睡觉。舌、脉象同前。心率66次/分,血压115/78mmHg。效不更方,继用上方。

三诊:服上方15剂,水肿消失,诸症大减,自感体力增加。上方制附子、红参、薤白均减至15g,泽泻减至9g,共服药20剂,诸恙悉除。嘱其适度锻炼,注意调养,以防复发。

按:本案心肌梗死后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结合心脏超声检查,诊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其畏寒肢冷,自汗,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心肾阳气虚衰之本虚征象,而瘀阻水泛,为标实证候。故其治疗重在温阳,兼顾化瘀利水。真武汤为治疗心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方中附子与红参合用,以温补心肾,化气行水;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邪从小便而去;生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可防附子中毒之害;白芍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桃红四物汤与附子、红参相合,以温阳化瘀,与薤白相伍,以宽胸散结,通痹化瘀。

(三)心脾两虚,心失所养案(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杨某,女,10岁。2013年3月9日就诊。

主诉:胸闷气短,心悸怔忡7年。

病史:平时易感冒,3岁时每逢剧烈活动后胸闷、气短发作,经某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虽多方治疗未获显效。刻诊:体重增长缓慢,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动则喘促,心悸怔忡,多汗,纳差,大便稀溏,每日2~3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听诊可闻及杂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西医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证属心脾两虚,心失所养。治宜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用《证治准绳》养心汤加减。

处方:红参(另煎,兑入)6g,黄芪12g,茯神9g,清半夏6g,当归9g,川芎6g,柏子仁9g,炒枣仁12g,五味子9g,炒远志9g,肉桂0.5g,生姜3g,大枣5枚,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200mL,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7剂,心悸、多汗止,活动后喘息减轻,纳差改善,大便溏,每日1次,舌、脉象同前。效不更方,继用上方。

三诊:服上方20剂,精神状态好转,纳食如常,活动耐受强度较前增加。舌质略淡,苔薄白,脉沉细。守方调理2月余,症情平稳。

按: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器质性病变,当与先天禀赋有关。本案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其病在心;少气懒言,纳差便溏,其病在脾。《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调而营卫气血生,而心悸可复。养心汤是治疗心脾气虚血少而致神气不宁,心悸怔忡的主方,方中红参、黄芪、五味子补养、收敛心气,其与当归、川芎配伍,补气以生血,养血以益气;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补心血而安心神;半夏与生姜合用,和胃祛痰;炙甘草、大枣相配,以增强健脾益气之效;肉桂引药入心,可增强各养心安神药的作用。药证相符,守方缓图,而诸症悉平。(刘爱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