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人说起儒林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圣人庙与牌坊,建设与毁灭,从前和现在……一座村庄的经历,述说着一座城市近千年的历史。 城厢街道儒林村,现有居民900多户,2000多口人。随着时代发展,城区变迁,原来的儒林村拆分到城区各处,大致可划分为老区和新区。老区位于大寺街东宋琬故居周边区域,新区则在六交路口一带,与宝山小区、丽都山庄比邻而居。关于儒林村村名的由来,一说是元朝建村,村子建于文庙(圣人庙)前,又因村里文人墨客辈出,所以称作儒林村;一说是来源于明邑人陕西副使赵文燿所建的儒林坊,儒林坊在莱阳文庙的前街(今博物馆前30米)西端,过去这条东西路就叫儒林街,现今的儒林村便由此街此坊而得名。 儒林村的厚重但从村名即可窥见一斑。拨开厚重的历史纱幕,走进儒林村的岁月深处,文庙和儒林坊,是不得不说的故事。曾经辉煌的存在,即便消失,也有着浓浓的情愫留存世间,文人墨客,旧时情怀,回眸时不经意一瞥,便恍惚回到了儒林村车水马龙、喧嚣热闹的文庙时代。 文庙 千县之首 古代,每个县城都有一座文庙,俗称圣人庙或夫子庙,是儒教圣地,县学所在,也是官府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莱阳文庙过去在县城东南隅,贴近东城墙,今宋琬故居以东、儒林老村区域。文庙建筑群南北狭长,面积比县衙还大。莱阳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建筑华美,为山东各县之冠,曾被誉为“千县之首”。 民国《莱阳县志》载: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于县治西南隅建文庙,金末毁于战火。元至元四年(1277年)移建于城东南隅,元末又被战争所毁,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城东南隅原址复建。明清两代,文庙一直得到政府和士绅的重视,多次集资进行重修和扩建,渐成规模。《莱阳市志》记载:“1928年军阀刘珍年部盘踞莱阳城时,文庙部分被毁。1945年莱阳解放时其规模为:东西宽70米,南北长220米,占地1.54万平方米。” 莱阳文庙曾是古城内最重要的建筑,繁盛时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其南北横贯于东城墙内,设有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明伦堂、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县之首”。 文庙的核心建筑为大成殿。大成殿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高大坐像,孔子的身旁塑着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坐像,孔门十二哲的站像则分列在大殿的东西两边,两边的墙壁上则有孔子讲学和游历列国的壁画。大成殿东墙角边镶嵌着元代张养浩所撰《莱阳庙学记》方碑,字迹清晰可辨,是莱阳重要的古文物之一。 大成殿前依次是大成门、棂星门、泮池、戟门、九龙壁和五门牌坊,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和尊经阁,各有跨院和厢房,建筑累计达120余间。这些建筑沿文庙的中轴线依次建设,南低北高,气势宏伟。最前面的“万世宗师”坊是一座大理石结构的五门牌坊,高10余米,精雕细刻,是莱阳城72座牌坊里最高大也最漂亮的一座。坊北20米处为九龙壁,九龙壁之后30米处是文庙的前院门——戟门。戟门前矗立的大理石石碑上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 解放前,文庙这一带是城里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1947年以后,文庙先后成为《胶东日报》编辑部、城关区政府、县公安局、地区中心医院、城厢医院所在地。“文革”期间,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主体建筑皆被拆除,只留有明伦堂部分房舍还在县住宅公司院南缘,为县内唯一的琉璃瓦建筑。2002年,仅存的明伦堂亦被拆除。文庙建筑彻底消失。 近时有人作《莱阳百年百咏》,其中《文庙》篇叹道:“唐槐松柏殿复阁,万世宗坊极嵯峨。千年斯文成瓦砾,先圣无奈今圣何。” 儒林坊 储育英贤 明代中期修建的儒林坊在莱阳文庙的前街(今博物馆前30米)西端,过去这条东西路就叫儒林街,据说如今莱阳的儒林村也由此街此坊而得名。 1949年以前儒林坊还在,是一座明代中期建造的大理石三门牌坊。牌坊上有两个匾,上边有“儒林”二字,下面是“储育英贤”四字,是明朝邑人赵文燿出资修建的。赵文燿(1504-1575年),字纲夫,号风里,凤栖里(今河洛镇赵家疃)人,明嘉靖乙酉(1525年)举人,辛丑(1541年)进士,任过户部主事、山西布政使右参议、陕西分守潼关兵备道按察司副使,以子贵诰赠大中大夫、两淮盐运使、兵部尚书。赵文燿是明代中期莱阳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他晚年赋闲在家,寄情山水,诗书自娱,且开馆教育后昆,循循善诱,“乡贤士登第者,多出其门。”他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是出名的文雅孝义之士。 过去,儒林街是莱阳进出文庙的必经之路,儒林坊在莱阳大寺街的东边,面西而立,引人注目,是文庙的标志物之一。穿过儒林坊,向东是一条石板铺就的下坡路,直达文庙的前门。宏伟的五门牌坊在儒林路的北边,向南是一片广场,最南边是莱阳城“四水不流”之一燕儿湾。明清两朝,儒林街一带属于儒林坊(城里六坊之一),这里居住的一般都是缙绅世家,宅邸豪华,莱阳著名世家张氏、赵氏、宋氏、孙氏、王氏都集中在这里居住。 莱阳城曾经有72座牌坊。明清时,莱阳县城大街上修建的牌坊雕镂精美,形势巍峨,数目众多,为其他州县所不及。民国初年后,牌坊逐渐被拆除。其后又经战争、社会动乱等,莱阳县的牌坊,俱荡然无存。但曾经存在这么多的牌坊,显见莱阳自古便是文风阜盛、科第连绵、世代簪缨、冠盖相望的盛明之地。 文庙、72座牌坊俱成泥土,一起埋葬的是曾经的辉煌。踏在宋琬故居南面的东西路上,回望那一片不知建于何年的混凝土楼房,不禁生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沧海桑田,既没有永恒的存在,也不会有彻底的消失吧。文庙建筑消失了,那曾经根植于古人心中的尊崇与信仰可还留在今人的心里吧;儒林坊不见了,那曾经储育英贤的古风仍会激励着后世的儒林人吧。 直到今天,每当我从儒林小学门前经过,看到“儒林”二字,心中还是会有一丝颤动,总感觉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承载着儒林村的历史和未来。 来源:莱阳城厢 投稿:宣传办 cxxcb789@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