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古城 之 众楼荟萃

 娄旭在玩儿 2023-07-24 发布于北京

从酒店俯瞰大同古城时

就发现城里有很多楼阁

其中有几座尤其的醒目

造型独特 都是单体建筑

应该是古城的重要配置

转遍了古城后才搞清楚

这些楼阁设计得极巧妙

大同古城平面呈正方形

东西北四门两两相对

门之间是四条最大的街

四街的交汇点为四牌楼

四条街上各建一座楼阁

它们不仅是城内的景观

也是城防体系重要构成

平时居高临下观察街巷

晨钟暮鼓指导军民生活

战时即可瞭望指挥防御

又可以作为攻守的核心

鼓楼是诸楼中体量最大的

也是其中唯一的国保文物

鼓楼内置一面巨大的更鼓

其直径超过北京鼓楼主鼓

鼓楼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

建筑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楼的底层外檐廊下存有清代顺治、康熙和咸丰年间的维修碑记九通。

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钟鼓楼居然不在一条街上

鼓楼近南门 钟楼则在西门以内

钟楼的体量往往会比鼓楼小些

大同的也如是

钟楼

位于大同古城区以西清远街街口中心,东邻清真大寺、南邻纯阳宫,西邻华严寺,为该地区重要标志性建筑。该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样式为明代建筑风格,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立面三层三檐,总高度27.24米。

1951年,因钟楼所在街上经常出现交通阻塞现象,这座形制极具明初特色的古建筑被拆毁,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对此提出了批评。2015年启动复建。

四牌楼虽本身不是楼阁

但它却是诸楼阁的中枢

坐落于四门四街交汇点

四座三间四柱冲天牌楼

正对着四条大街的街口

此形式在北京也曾有过

当年的东四西四皆如此

可惜都已消失在历史中

四牌楼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为清代重修牌楼时由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

1952年,因妨碍交通,四牌楼被拆除。2012年复建。

魁星楼正对古城的北门
从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祈愿多出贤才多登科甲
魁星楼旁就是县学文庙

魁星楼

位于大同武定街中心,西邻五龙壁,东邻玄真观,曾为大同县文庙的魁星楼。楼中现置有魁星文化博物馆。

魁星楼为明三暗二盔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十字穿心通街,平面呈正八边形,通高33.26米。

明初,代王朱珪就藩,建立藩府,将府学县学迁至云中驿,府学、县学共奉文庙。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县陈不伐在县文庙东南、武定街与大墙后街交汇口处兴建魁星楼,并由陈不伐撰写《建县学魁星楼碑记》。

民国23年(1934年)太平楼毁于大同镇守张汉杰之手。2012年复建。

第一次夜游古城就看到太平楼
它正对着古城的东大门 和阳门
夜色中 楼体灯火通明光华灿烂
与白天相比 更多了精致和妩媚

太平楼

位于大同古城区以东和阳街与太平街交会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清道光《大同县志》记载:“太平楼在学院午署东南,明时建,上有嘉靖谕碑”。四周原围以石狮十数尊。

楼平面方形、腰缠平座的三层三檐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晋北地区明代阁楼式建筑的艺术特征,砖砌券壁,门呈十字穿心,二三层为木构,与钟楼建筑造型相似。建筑外围环绕外廊,游人可以登临其上,凭栏远望。

太平楼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拆毁,2015年复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