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篇第九·二七(23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钱穆译】先生说:“要到岁寒,才知松柏的后凋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傅佩荣译】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岁寒,一年中的严寒时节。 这是很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岁未寒时,自然界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但一到岁寒时节,草木凋零,万物萧疏,而此时只有松柏能保持常青,保持和平常一样的本色。 朱熹在《论语集注》解释这段话时,引用了谢良佐的一句诗”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这样解释很到位,岁寒比喻严峻的考验。松柏,比喻君子,栋梁之材。只有在经历磨难考验后,才能体现出君子不畏严寒、忠贞不渝的坚强品质。称赞君子能保持高尚节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句话现在成了”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经过严寒才知松柏的高洁,经过患难考验才知朋友真心,意义没有变。人贵在能保持高洁、真心品质,无论怎样,都不能将其改变。对于追求人生正途的我们也一样,要有节操,要有不畏艰难一直坚持不懈追求下去的决心。不为世俗动摇,不为困难吓倒,坚强勇敢地向目标迈进。
子罕篇第九·二八(23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钱穆译】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杨伯峻译】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傅佩荣译】孔子说:“明智的人没有困惑,行仁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知,智,明智,聪明。 明智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想想,应该是这样。知者通权达变,灵活机动,怎么会有疑惑?仁者内外兼修,包容万物,以不变应万变,时刻保持内心宁静,怎么会有忧虑?勇者见义可以勇为,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怎么可能畏惧? 那么怎样做到知、仁和勇呢?《中庸》里面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因此要做一个智者,要谦虚好学,努力使自己不至于固陋;要做一个仁者,就要努力实践,致力行善;要做一个勇者,就要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就有了对自己的约束,也有了道德的坚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就可以慢慢接近知了,仁了和勇了。 一个人能达到知、仁、勇的任何一种品德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追求更高层次,把这三种好的品德集于一身,会怎样?我们看一下这三德的层次,智和勇仅仅是品德的一个方面,它们都未能达到仁的境界。而仁者却兼具智和勇,并且在这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一个人向仁、向圣发展,先达智和勇,再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在好知、好勇、好仁时不能离开好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8》)如果只知好仁而不好学,其后果就成为愚蠢,容易被人愚弄;只知好知而不好学,其后果就会放荡不羁,好高骛远找不到根基;只知好勇而不好学,其后果就会胡作非为。 所以修德很难,我们要努力好学,践行实践,逐步培养自己的智、勇、仁,让自己明智、勇为有仁德。修德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
|
来自: 背后国文 > 《《人生路上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