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会半途而废——《论语》学习221-223

 背后国文 2018-09-23
 

子罕篇第九·一六(22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钱穆译先生在川水之上,说:“去的就像这样呀!它不舍昼夜地向前。”

杨伯峻译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傅佩荣译】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舍,休息,停止。斯,河水,这里指奔流不息的河水。

逝者的者指什么,一般的解释都说是时间、光阴,当然还可以指一切的过往。如果解释成光阴,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让大家珍惜时间,抓紧学习。时光一去不复返,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也就错过了人生提高的机会;如果解释成一切的过往,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一切,包括孔子之道,都如同这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昼夜不舍,一去不复返。不论时光,还是过去的事情,它们不会因为人的挽留或后悔而有所改变。

孔子于此感叹,既叹光阴,又叹自己的人生。 叹光阴,时光飞速流走,自己的德行还没有达到至善,自己能不能把握住现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努力修行;叹自己的人生,自己创立的道还没有被世人认识和接受,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子罕篇第九·一七(222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钱穆译先生说:“我没有见过好德能像好色般的人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喜爱道德赛过喜爱美貌。”

【傅佩荣译】孔子说:“我不曾见过爱好德行像爱好美色的人。”

依人的本性而言,当然喜好美德不如喜好美色那样直接本能。好德需修行,需要内心有为的要求来配合;好色是本能,是人自然而然欲望的表现。

当然好色不是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不能对自己没要求,如果这样,人和动物有何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马克思语),也不是有敬和不敬(孔子”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在于有无思想。人有对善的要求,有对自己提升的期许,但动物即使打死它们,它们也不会对自身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生存的需要,但只有人不仅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有时候减少一点生存的欲望,多一点精神灵魂的安慰,去欲存理,就可以让自己和其他人有不一样的人生格局。

 

子罕篇第九·一八(223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钱穆译先生说:“譬如堆一山,只一篑未成,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了的呀。譬如在平地,仅堆着一箦土,继续向前堆,这也是我自己在向前堆的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傅佩荣译】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进的。”

篑,土笼。覆,倾倒。

这段话仅仅是个比喻,孔子是要表达什么思想呢?

先看第一段,孔子说如果堆山时只差一筐土就放弃了,是他自己停下来才这样的。这不就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吗?第二段讲如果堆山时才在平地上刚刚倒了一筐土,如果坚持继续倒,是他自己要前进要完成堆山的,这不就是一鼓作气、积少成多吗?

孔子这样说,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自强不息,从点滴做起,涓滴成河,积沙成塔,最终总会达到目标的。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

道理很浅显,我们心里也都明白,可为什么我们常常半途而废呢?第一,没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没有坚强的毅力;第二,不能勇敢面对遇到的困难或挫折;第三,不能知之、好之并乐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