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篇第九·一四(219)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钱穆译】先生说:“我自卫返到鲁国,始把乐厘正了。雅与颂各自获得了它们原来应有的处所。” 【杨伯峻译】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傅佩荣译】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可以改正用乐的错误,使雅与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正,改正。雅,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颂乐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据史载,应该是在公元前484年,即鲁哀公十一年。当时季康子听从孔子弟子冉求的建议,派人迎孔子回国,孔子也在此结束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自己的国家。 孔子说他返回鲁国后,改正了乐方面的错误,使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编排。我们可以推想孔子说这句话,应该是深入了解了各国的乐曲以后,心里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改正了原有一些乐曲方面的错误,重新把雅乐和颂乐修订,使其各得其所。 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把《诗经》里的雅和颂诗篇的体制加以整理,但从前面”自卫反鲁”和”乐正”二个方面来看,一个交代时间,一个交代内容,好像与《诗经》联系不是很密切。《诗经》的整理为什么一定在周游列国之后?《诗经》的整理为什么要”乐正”?当然《诗经》本身就是诗歌,它里面的《雅》和《颂》有诗的体制和乐的音律,说是《诗经》也未尝不可。也有人说《诗经》就是孔子编纂的,这样解释就更合理了。但如果就本章而言,解释为乐章和解释为乐音,二者比较一下的话,觉得解释成乐音似更好。
子罕篇第九·一五(220)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钱穆译】先生说:“出外奉事公卿,入门奉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尽我力,不要被酒困扰’了,这些对我有何困难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出外便服事公卿,入门便服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勉,尽力。 何有于我,一种解释是对我有何难,另一种是我做到了哪一些。孔子常说”何有于我哉”,前提都是他做得很好而且自信满满的事情,所以可译成前一种。本章讲孔子”在外奉事公卿,在家奉事父兄,丧事用尽全力,不被喝酒所困扰”这些他都做得没问题,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同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2》)这些对孔子来说,孔子也做得很好,所以”何有于我哉”可作”于我有何难哉”讲。 本章所讲就是一个人的日常,面对工作、家庭,面对丧事、喜事的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对这些琐碎的平常事情都做得不够好的话,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修行如何了。孔子当然没问题,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长期有这样的表现呢?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面对这些事情时是不是都做得很好呢?我们可能在外表现很突出,在家表现却不尽如意;也可能在家表现很好,外边表现却差强人意;我们可能在丧事时表现很周到,却在喝酒时显得很糟糕;也可能在喝酒时谨慎有余,却在丧事时没有尽心尽力,等等种种情况,我们可能做得不尽完美,或者说有的时候做得不那么完美,这与一个人的修行有关。只有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高的人才能一直坚持不懈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一句话:“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是的,要想自己不简单,就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每天做好,一直都做好。 |
|
来自: 背后国文 > 《《人生路上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