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孩子读了没有收获?

 长沙7喜 2018-09-23


曾经有家长很焦灼地说:“我们家姑娘很懂事,也很努力。但是我们给她买的书,她抱着一本本看了,看完之后却是一问三不知,脑子里记不住东西!”


有的时候,我们把读书这件事看得特别轻松。培根在《论读书》中谈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的好处,人人都知道。然而当你拿起书本,却发现史书太枯燥、诗太晦涩、数学太纠结、科学太高深、伦理学太烧脑、逻辑修辞太无聊……结果是,要么就读不下去;要么硬着头皮读完了,却还是一头雾水,还不如不读。


同样是读一本书,为什么有人读了收获颇丰,有人读了却似“竹篮打水”?怎样读书,才能把书读懂、读透?这个问题,我们还要慢慢说来。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

先别着急,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怎么才算“读懂读透”。有些书还真不那么容易读到通透,不然怎么会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呢?


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不需要强制孩子拔高到成人才需要知道的点上,反过来,孩子也会经常给大人带来惊喜。不要只看到他没看到的地方,也不用生拉硬拽地强灌,学习知识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发展。


另外,孩子读过书却“没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课外的阅读对孩子来说,本身应该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些值得孩子反复品鉴的书,适合“精读”,而更多的书适合“泛读”。这些书,孩子读完后看起来没有什么效果,他可能难以复述,甚至连主人公名字都没记住,但书中的一些内容和细节,也许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陶渊明都“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又何必要求孩子把每本书都“读透”呢?


没读懂,为什么?

想要让孩子更高效地读一本书,就要先知道孩子读书为什么没有收获。


书的问题:书的内容超出孩子理解范围

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也不甚完善。读不懂书,很有可能是这本书对孩子而言太难了。


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买整套整套的名著,很多国外名著的背景离现实生活太远,孩子理解不了;有些古代白话作品行文较为艰涩,孩子理解不了,当然是一头雾水。


家长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太笼统

很多时候,家长给孩子买的书自己都没有看过。而当孩子看完之后,家长们可能就会迫不及待地问:“这本书讲了啥?”


试想,如果你看完《水浒传》后被问了这样的问题,你如何回答?“复述”是很难的,要求孩子读懂脉络情节之后,再提炼总结,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孩子看起来可能什么都答不上来,但实际上,书中的很多故事可能已经在他脑海里留住了。这种情况还说孩子“读不懂”,也许是冤枉他了。


所以,“读不懂”的表象下,可能是孩子有概念但无法表达。这时,家长问的问题要精确。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并不是没有收获。


孩子的问题:阅读习惯不佳

如果给孩子看的书是他能理解的,也能确定他对看过的书没什么印象,排除了以上两个问题,那么可能就是孩子的阅读习惯有些问题。可能是专注力不够,可能是看书的战线拖得太长,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视情况而决定如何帮助孩子阅读。


怎样读透一本书

“读书”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还是需要结合孩子年龄来看的。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一定读懂读透。孩子是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的理解力、观察力等等都在慢慢变化着。


等孩子长大了一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我们就可以开始在阅读之后聊一聊。聊天的作用是回顾书里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梳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把这本书和更多的事物联系起来。但不要对读透一本书的要求太高,说实在的,我们自己又读透过几本呢?


我们可以偶尔把特别喜欢的书拿来精读,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在我们特别想做的时候才这么做。那么,在这些特别的时刻,我们可以怎样精读呢?


1
 合理选书


选书方面,要清楚了解孩子的能力,特别是年龄段低的孩子,他能认识多少字词,就应该看对应难度的书,或选择有注音的版本。


协助孩子根据能力挑选书籍。难度可以稍微高一点,但这样的书籍,家长对他的阅读标准也该相应放宽一点。像古诗词、古文精选一类的书,有些是有背景及解析的,有些只是带注释,后者对小孩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


如果孩子执意选择一些超出自身能力太多的书籍,那就由他看,但不用要求他全部能懂。一本书即使不全懂,总有一些地方看明白了,就是有收获的。 


另外,选书不要贪多贪全。尽量从孩子感兴趣的入手,再慢慢向其他方面拓展,效果会更好。


2
 锻炼孩子信息检索能力,开阔眼界

很多时候,孩子读不懂书是因为书的内容让孩子感到陌生,无法感同身受。对于很少接触外界的孩子来说,科普类、历史类等书籍,是有一定“台阶”的,如果书不够深入浅出,乍一接触可能会不适应,书中的很多名词、现象也会觉得陌生。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现实中不断接触各类事物,没事就给孩子讲一些新奇见闻,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中有那么多素材,无时无刻不是在提升孩子能力。到了阅读阶段,如果孩子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鼓励他自己去查阅资料,这样既扫除了阅读障碍,又能锻炼信息检索能力。


3
 带着问题读书

比较小的孩子,可以问基本的引导孩子阅读的问题,比如5W1H:通过回答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谁的故事)、what(什么事情)、why(为什么会这样)、how(如何发生的),就可以大致进行一个简短但全面的归纳。


大一点了,就可以和孩子讨论人物和事情。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品质或者特点?哪件事情体现出来的?如果是你碰上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他的做法好处在哪里、你的做法有什么优点……


再大一些,大概五六年级,就可以加入一些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一类的问题了。


到初中,就可以讨论一下人性、社会环境和人的关系等等高深内容了。


4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来共读绘本,即使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绘本,也会让宝宝立马对它爱不释手。


其实,孩子们最爱玩的“过家家”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经验和学习的热情。


也因此,角色扮演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最乐此不疲的游戏。


在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共读绘本时,可以使用一些小道具,可以演绎整个故事情节,也可以只演绎其中一小段情节,或者只是模仿绘本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基于故事情节做一些大胆的改编……

比如,《两列小火车》这个故事,孩子原本并不太喜欢,但当我随手拿起一个玩具小火车和一本书,搭出和绘本上一样的场景,让小火车穿过隧道、在浴缸边沿前行、在阳台上行驶……孩子看到绘本上的内容被一一重现,开心得不得了。一本简简单单的绘本立马变得有趣好玩。


5
亲子共读、组建读书小组


如果孩子读书读不透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亲子共读或者小组共读。


亲子共读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和父母一起读书时,父母可以像一本“活字典”,随时帮孩子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知识的发散、拓展。父母陪伴的阅读,能让孩子更安心,从而更专注于书本。


不过,不同的人读一本书,理解的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联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和孩子共读的阶段,注意不要过多地让自己的感受影响孩子,尽可能引导孩子去说。

孩子大一些后,可以鼓励他找一些小伙伴,一起读一本书。既可以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读,也可以各自读一定的页数后,第二天一起交流讨论,就像一个小型的“读书会”。小组共读时,最好选择孩子们都感兴趣,并且有一定难度的书籍。


6
 思维导图、做手抄报、演情景剧等

要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介绍过的思维导图法,可以让孩子用思维导图,一边读书,一边整理,读完之后就是一张漂亮实用的手抄报。


对于一些情景感强的书,也可以让孩子读过之后,再次排演情景剧。从阅读走进表演,是阅读的一种深入体验和再创作。演情景剧可以和亲子共读、小组共读结合。小朋友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一起排练,还可以在学校的活动中走上舞台,用最真挚的情感和多彩的形式诠释对书的理解,提高自信心。


第一阅读说

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待花开,不要指望读几本书之后,水平就能突飞猛进。


实际上,阅读的“质”有多高、“量”有多大,都没那么重要,让孩子享受阅读的过程最重要。当孩子读的时候开心大笑或伤心愤怒,当孩子目不转睛地沉浸在书中,当孩子偶尔说起之前在哪本书里看过什么,就说明他乐在其中了。这,不正是阅读最美妙的收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