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瑶:艺术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探索与应用

 萨拉丁123 2018-09-23

【摘要】即使是青少也会面临学习、成长的压力,以及情感和人际关系上的紧张,人生价值观的转型等问题,在重重问题的压制下青少年可能会变得胆怯、沉默寡言,无法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渴望。当传统的教学形式无法改变这些现状时,艺术疗法发挥着丰富语言、易化社会交往拓展兴趣、提升自我生命的品质与价值的作用。本文针对上海外来务工子女这一特殊人群,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艺术疗法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艺术疗法;青少年社会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工作评估


【作者简介】姚瑶,女,上海市上海政法学院在读大三学生,专业方向:社会工作。


一、引言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及特点

艺术的形式丰富,范围广泛,容易操作,不论老少妇幼都可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艺术不仅仅是对造型的评判,还是一种自我宣泄,即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因此,无论贵贱,无论老幼,只要是一种真实的自我流露便可称为艺术。其实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衣食住行,都充满了艺术的成分。正如马尔基奥迪所指的那样——很难给艺术疗法下定义。[1]但是如果我们将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和英国治疗师协会对艺术疗法分别下的两个定义综合起来,就可以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美国艺术治疗协会认为艺术疗法是运用艺术媒介、形象、创造性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应,来呈现个体的发展、能力、人格、兴趣、关注和冲突的一项服务性职业。其中,艺术媒介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陶艺、戏剧、诗歌、书籍、艺术造型等;[1]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所下的定义是:艺术疗法包括作者、作品、治疗师之间的交往,其中,治疗师以时间、关注和清晰界定关系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创作环境、艺术媒体和最重要的治疗师本人。[1]一般性的艺术疗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艺术疗法以艺术活动为媒介,如绘画、音乐、戏剧、舞蹈、雕刻、制陶等;其二,艺术疗法以心理学和艺术理论为基础,如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视觉思维理论;其三,艺术疗法建立在治疗师、患者和艺术作品三【[1]孟沛欣.艺术疗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者的相互关系上:如治疗师与患者的信赖关系、患者对作品的创作和洞察、治疗师对作品的评估与分析;其四,艺术疗法的目标是解决情绪冲突,解决问题,减少焦虑,整合人格等。


(二)目标青少年的需求分析

本文以青浦区杨家庄联合民办小学的五年级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部分来自安徽、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城市,本文通过一年的观察和前期的调研,对该目标青年的行为与心理问题作出以下详细阐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相对发达城市乡镇转移,其中不少民工举家搬迁,并把子女安排在自己务工的就进学校学习。随迁子女随着父母远离家乡,生活的艰辛、学业的挫败、隐含的歧视,使得他们的心理经常处于动荡、紧张、困惑和迷茫之中。


1.学习焦虑表现突出

前期与五年级孩子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中频繁出现“学习”、“考试”等字眼。在“你认为表现最好的同学”、“说出对方的三个优点”等几项调查中,他们偏向于填写“她的成绩很好”作为一个人的优势视角。在志愿活动进展中,不愿意参与课程的孩子更愿意埋头完成数学作业,担心下节课老师将来到教室催促他们交作业,对学习表现出极度的渴望与焦虑。


2.人际交往冲突显著

本文研究的五年级孩子在交往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自卑与自傲。前者体现在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常常独处,惧怕班主任和家长。在作品展示的时候总会担心自己的作品会被其他孩子嘲笑,趋于自我保护的自尊使他们在不会制作时,不愿启齿求助志愿者,有时甚至会远离同学而坐,对自己制作的泥偶自言自语。后者表现为对其他孩子作品的轻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大家的想法不够完美,强迫大家都听取并接受自己的想法。容易与人结怨,往往按照个人的好恶论人论事,喜欢受到褒奖,对批评持排斥态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中有心事不愿意倾诉的比例占40%。


3.极易转化为悲观情绪

这些青少年大部分意志不够坚定,在经历失败时容易垂头丧气或立即放弃。他们感受着不完美的作品带来的难过和压抑的情绪,并把原因夸张化:“我是不是太笨了”、“我们组注定做不好”、“今天是倒霉的一天”等。而少部分乐观的孩子会实现坏情绪的有利转化,如“我已经尽力了”、“其实我一不小心做成了另一个样子呢”等。


(三)本次研究目标

上海政法学院与音画梦想公司在对青少年的志愿服务中有长达四年和合作经验,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上政社工协会与音梦再度携手,在青浦区杨家庄联合民办小学的五年级开启了新课程 “筑梦空间”,通过一系列游戏缓解青少年对陌生城市的恐惧,并以“认识我周围的环境”和“重新规划我身边的城市”为两大授课主题,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深刻地认识上海这座厚重的城市,以及在日后如何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基于上述需求的分析,  我们将本次项目的目标定为:探索艺术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基本应用模式,通过定期组织情绪舒缓、手工制作、歌曲改造、舞蹈表演、角色扮演、亲子游戏等一系列适合青少年和家长的互动式公益活动,营造关爱的温馨环境,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和交际压力,使得他们逐步变得乐观、自信;鼓励和发动更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共同参与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怀事业中。


二、艺术疗法的理论回顾


(一)起源

艺术疗法的奠基人是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作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追随者,她于1915年创立了学校,将艺术融人心理治疗中,为认识潜意识提供了途径。


20世纪20年代,从艺术史学家转变为精神科医师的Hans Prinzhorn,收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精神病患的艺术作品并出版成书。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想要从事不同种艺术活动的欲望和本能,即使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是一样。20世纪30年代,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她的推动下,艺术疗法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迅速延伸到各个发达国家。南姆伯格强调“分析”(analysis)和“动力”(dynamic),具体方式为来访者作自由绘画,然后对画面作自由联想式解析[2]。这个内容为“艺术疗法”的正式发迹。1966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治疗组织——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AATA)。艺术疗法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地位得到承认。目前,艺术疗法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当盛行,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美国有超过五十所学校提供艺术疗法的研究生课程,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有非常完善的艺术治疗体系和支持。在我国,艺术疗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5]。


(二)艺术疗法的成功范例


1.科皮茨和库奇对人像绘画的测试

认知发展评定方面,科皮茨(1968)编制的人像绘画测验(HFD)要求被试“画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对人像的细节和部分的存在或缺失评定被试的认知发展水平[6]。库奇发现具有器官-心理综合征和障碍的老年患者在DDS绘画中倾向于使用单一颜色、单一图像,使用空间较【[2]严虎,陈晋东.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广阔前景[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10):439.[5] 陈丽峰.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心理疗法中的整合运用[J].黑河学刊,2011,(12):173.[6]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少,线段压力轻,所画树一般难以辨认,绘画中没有动物和人。每个阶段绘画任务完成后被试还要回答“绘画后询问(PDI)”问卷中的问题,测验解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数量分析包括对细节、比例和透视因素进行量化计分,对细节、比例、透视、耗时、线质、态度、驱力、色彩等方面进行质性分析。


2.格里蒂的布偶疗法

通过布偶的方式与丧亲儿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布偶所象征的意义引导个案投射出丧亲的经验,并用角色模拟的方式将自己无法用口语表达出来的内在思绪、感觉由布偶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最后不仅让丧亲儿童道出心中的深层感受,还将悲伤的情绪完全地宣泄出来。此外,他还利用木偶制作和陶土雕塑方法疗法一个具有人格分离倾向的患者,发现当患者肢解木偶和撕碎陶土、组装或制作雕塑后,自我的整合就得以发生。


3.江琳《揭秘儿童画中的隐形密码》中的绘画艺术疗法[3]

绘画艺术疗法要求受测者按照一定要求作画或者对评定者呈现的视觉刺激作出言语反应,评定者根据受测者的绘画作品或者言言反应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推测受测者的心理特点或心理障碍并作出诊断。疗法师让一个五岁的孩子画一只兔子,最后画作上是一个兔子的头,两种耳朵被细致地涂成粉红色,并且比头部要大很多。他们所画的兔子不和比例、超常规的造型,是儿童想象力的一个呈现。他们把自己关心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忽略或遗漏事物的其他部分。如缺少兔子的身体,把关注点放在兔子的耳朵上,忽视了整体的构造。儿童在“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影响下,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主观看法,不能对客观事物集中精力,更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三)理论支持

艺术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斯佩里左右脑分T理论以及心理投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左脑主要负责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该理论在国外绘画艺术疗法大师Robin的论述中有所体现。其一,Robin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大多是呈视觉性,而艺术疗法正是运用可视的图画、陶塑的造型或表演的形式等来呈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加上来访者与疗法师对话之中的自我表达与思考,从而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其二,他认为人类大多情绪体验是言语无法描述的,但是记忆的图像【[3](美)Cooper,M.G.& Lesser,J.G.著;库少熊译.临床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整合的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7】却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绘画艺术疗法或者陶塑艺术疗法等可以将这些无意识释放和表达出来;其三,来访者完成的作品本身是一种符号,其价值是中立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掺杂其他人的评判,来访者在没有好坏的差别下较为安全、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冲突、情感和愿望等。我国的顾东辉教授在《艺术疗法》里曾对Robin大师的理论进行一点补充:艺术疗法之所以可以处理情绪方面的困扰,还有一个原因是阴暗面更容易通过艺术来表达: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特别是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以及其他不被社会、他人或自身所接纳的部分。这种表达具有隐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来访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思考,使个体把负面情绪这种毁灭性能量变成可塑的建设性能量,从而达到疗法的目的。


(四)目前已有的手法

1. 舞蹈疗法:通过疗法性地运用舞蹈动作,使人们创造性地参与疗法过程,以促进他们情绪、认知、身体和社会性的整合。


2 .绘画/ 陶艺疗法:来访者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和对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进行思考,个体可以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学会应对各种症状、压力和创作经历、提升认知能力,享受美术创作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乐趣。


3.音乐疗法:使用声音、节奏、旋律与和弦,通过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推动和促进交流、联系的疗法目标,从而满足来访者在躯体、情绪、心理和社会认可方面的需要。目的是发展个体潜能和个体复原功能。


4.戏剧/布偶疗法:个体在受保护与设定的角色的环境中演出其内心的真实世界,并借助角色扮演的环节,体验不同角色所处环境的感受,并以这种创造性和适应性的方法替代性地掌控和应对那些带给个体压力的生活事件和发生冲突的人际关系。


三、模式探索


(一)理论适用性分析

本次项目针对的对象为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中大部分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比同一年龄层的孩子都要突出,比如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及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其无法正确处理学习带来的极度焦虑;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孤僻、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但是他们大部分比上海本地的孩子懂事的早,能吃苦耐劳,如果心理状况能得到有效地调整,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本次项目中的艺术疗法通过志愿者的引导,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和行为上的帮助,让他们亲自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情绪。其一,艺术疗法发泄情感的作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品”时,能够自我欣赏,树立自信;其二,艺术疗法通过团队间的创作让青少年更深刻的了解自己与周围交往人群的特点,建立自己对特定事件的洞察力、处理能力,通过学习团队中优秀的品质,来预防不检行为的产生。其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都属于弱势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艺术疗法也是使人产生意象和超经验世界体验的手段,暂时逃避烦人的现实世界,忘却自己的存在而融入一种审美的意境之中。他们可以通过“再创造”来幻想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从而对生存的环境充满新的期待。


(二)制定计划

通过本校社会工作者协会这个平台,以青浦区联合民办小学五年级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小组工作为主,个案辅导为辅的模式,每周二定时开展一次艺术性质的志愿授课活动。


1.小组工作的筹备


4.本项目实验模型的探索


(1)自我记忆植入实验模型

自我记忆植入实验是本次研究中对心理学家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实验”的改进,她证明在有微乎其微的暗示时,记忆的真实性会受到影响。她请受试者描述看过的物品。然后她可能会问:那个标志不是黄色的吗?受试者明明看到红色的标志,却几乎都会附和说是黄色。在接受信息时,由于人每个阶段的判断力与理性思维不同,尤其在青少年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很容易对虚假信息产生抗拒心理。在项目活动中我们使用了“起组名、制作名字牌、喊口号”的方式,让青少年在认同自己意识的情况下,记住组内的每一个人,然后逐渐认可并获取归属感,后阶段的课程他们的大脑一想起就自动打上“已发生既定事情”的标签,这个模式的解开只能等这些固定化的东西支离,比如小组成员的离开。


(2)面具重塑角色实验模型

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角色扮演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展示社会早已作出评价的一种角色的姿态。不同与米德的人格面具能够“使人在社会中获益”,我们的研究倾向于展示角色的“阴暗面”,让青少年扮演这样一种角色时,切身处地地感受角色面临窘境时的两难境地,并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角色在哪个方面做出的反应是错误的,以及自己如何吸取经验,在未来社会中更应该如何去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时候我们对青少年人格的重塑也就成功了。


(3)叙事疗法实验模型

叙事疗法是基于社会建构论而发展出来的社会工作和实践模式根据Card叙事疗法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采取一个合作性的、共同书写故事的历程;经由故事的外在化而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经由发现独特结果而帮助案主辨识生活中没有遭受压制的时期;将独特结果和与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事情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的叙事 邀请重要他人的进入而见证新的自我叙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那些支持新的叙事的知识和实践;以回响的方式与他人分享。[1]信是传递感情的载体,在手机电脑兴起的年代,很多父母或者孩子顾于自己的小世界而忽略了身边关系的经营,导致亲子关系不和,严重影响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用书信展示自己的性格的改变、显露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我们让孩子写一封家书,一件跟亲人在一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想要对他们说的话。此外,在信的最后描述一下自己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其实,本次研究中的青少年他们问题存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或社会的期望,这无疑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书信叙事疗法将问题外在化,从一笔一划中,将那些病态或负面的故事宣泄在纸张中,然后反思自己的生活,写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评估和改变关于自己生活的叙事,从而寻找到新的选择。


(4)国王与天使游戏模型

随机抽取五个小朋友,其实有两个分别是天使和国王,其他三个为平民。天使和国王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是爱的载体,承接着温暖与祝愿。爱在国王和天使们之间传递、发酵,并感染着这个“国家”的子民。这个游戏相当于破冰游戏,核心是“天使要默默为国王服务,实现它的愿望;国王要真诚地感谢天使。”我们设置了三个内容如:“天使给国王揉肩膀长达20秒,国王对天使微笑,并与天使握手”“”天使递给国王一杯茶,并说:‘您治国辛苦【[1]孟沛欣.艺术疗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了,请喝茶’,国王微笑着,给天使一句真诚的赞美”、“天使用神笔在国王手上画了一个苹果,化假为真,国王很开心,激动地拥抱了天使”。这个游戏增进班级内青少年的亲密度,教会他们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朋友,当他们看到被帮助对象受益匪浅时,心里也会开心满溢,受助者也会真诚地对援助者致谢,弘扬一种社工的精神。



五、成效评估


(一)艺术疗法的有效性评估

艺术疗法作为一种疗法方式的有点意见在许多专业文献中得以论述[6]。例如Cox和Price描述了艺术疗法在疗法青少年药物滥用中的效用,Brooke,Yates & Pawley则论述了他们使用艺术疗法针对一些不检的青少年进行疗法的效果[4]。但是我们观察发现,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只停留在临床疗法的个案,并且是一个安全、封闭的疗法室中研究的结果,因而我们应该提出较大样本的、量化的结果来衡量艺术疗法的有效性。在证明艺术疗法的有效性评估上是用量化还是质化的方法一直存在争议。


我们在这次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评估模型,其有效性的指标是:①每次上课前青少年的精神状态②小组互动中志愿者与青少年的关系变化③每次课程中小组目标的实现程度④青少年个人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发生的频率变化。将社会工作的评估方法运用于对艺术疗法的有效性检验,包括工作中的评估与工作结束后的评估两大方面。


(二)方案评估

本次课程的主题“筑梦空间”,其方案的制定基本契合的增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对城市认同感的目标,课前的备课会有效地减少志愿者出现不知如何开始、材料缺失、课程内容出现争议的等情况,各种配套方法的可行性高。


(三)过程评估

不同于普通的房间,疗法室具有隔离性、包容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将来访者与外界暂时隔离,其可暂时从混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当中解脱出来。本文的疗法环境是复杂、混乱的教室,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虽然是社工专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对青少年进行艺术疗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务方面的操作仍存在部分与方案设计的不吻合的情况。


(四)结果评估

1.对青少年来说,通过艺术疗法,那些语言发展迟缓的青少年逐渐学会新的“语言”,提高与周围人交流的自信与能力。通过初步的艺术疗法,将其思考方式带入生活中,多维度审视问题,敢于在团队中发挥帮扶或主导的作用。那些羞于表达的孩子逐渐变得喜欢表现自我,课前呈现期待、关注的情态。小组的成员逐步向身边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在面对志愿者的询问时也能轻松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不断评估孩子的艺术作品,双方在艺术环境中形成良性沟通,青少年更大胆、主动地表达自我的情感,有利于其心态调整和行为改善。由于小组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在后几次课堂中目标完成度高达百分之八十,对作品的造型观察力也逐步增强。过分关注自我、扰乱活动秩序的青少年在课堂上捣乱的次数慢慢减少,不遵守课堂纪律、多动、辱骂同学的情况得到改善,相比上学期,八次课堂中仍有两三节课存在此情况。


2.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在活动中,寻求理论与工作的契合点,创新社会工作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认识作为社工的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激发服务热情。【[4](美)Ginsberg,L.H.著;黄晨熹译.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 [6]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六、专业反思

第一,有限的技术与能力。通常的艺术疗法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治疗师,透过个别、家庭或团体治疗的方式实施。治疗室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于普通的房间,治疗室具有隔离性、包容性和安全性三个特点。治疗室将来访者与外界暂时隔离,意味着来访者可以暂时从混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当中解脱出来,在这块“净土”中进行思考和创作。不仅我们的治疗者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就算是社工专业的学生也由于学历尚浅而难以正确运用知识。并且,我们的治疗环境是复杂、混乱的教室,掺杂着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情绪状态,一个青少年无论进行什么活动都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服务的介入增加一定困难。


第二,推动理论本土化。本次项目在着手实施时是将西方的理论逐步翻译,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转述给授课的志愿者。并且授课的内容我们会倾向于取材中国特色文化,古有西游记、泥人面塑,今有喜洋洋、熊出没等动画元素。由于这些故事耳熟能详,在角色表演的时候孩子更能得心应手,我们就容易通过青少年在讨论以及展示环节中的形态与肢体动作,观察他们的变化。


第三,推动专业信任关系的建立。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最初会对社工报以警惕心理,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处于陌生环境,对周围的一切人、事都更加敏感。在进行个案辅导的时候,社工除了进行必要的角色澄清和解释以外,还需要一个定期地、连续稳定的谈话来维持关系的亲密度,更多地以尊重、倾听的方式聚焦对象(青少年)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地给予反馈,使其觉得备受重视。个案中更多地是令其意识到自身具有做出积极改变的主动性,引导其关注父母、老师、同学乃至志愿者的努力,明白自己是主动地想要去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