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初学弟子问的练拳问题(四)

 文苑书店66 2018-09-23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117



四十六、问:何谓同理不同练法?

答:同理是拳理一致的意思,就是围绕整体和谐、阴阳平衡的原则。一阴一阳为之道,太极拳练的就是在阴阳两个对立中寻求和谐与统一;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统一运动。不同练法是相同的拳式动作在运动路线、招式用法、劲路劲力等有所不同。在杨氏太极拳前辈中,太极拳名家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武汇川、董英杰、崔毅士、郑曼青等人都有很高的拳艺和精湛的武功。从拳书和视频资料来看,得知他们打拳不尽相同,有的拳式姿势,差异较大。各个传师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而再研再传,自然使拳架有多样化打法,这是必然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多种杨门支派的打法,使杨式太极拳纷呈多彩,各有千秋。

四十七、细节多样化对打拳带来什么好处呢?

答:在一套传统拳架里面,有着不少重复的拳式,这给吸收有益打法带来了空间。我认为,在不影响原有拳架主体结构、主体练法、主体风格和大多数细节不变、全部定势不变的条件之下,在拳式中拳势过渡动作适当融入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打法是具有好处的。细节多样化对打拳带来什么好处呢?在拳式名称相同的条件之下,一是对技击训练而言,可以拓宽变招渠道,不同的拳势过渡动作就会有不同的身法、步法、手法和劲点、劲法、劲道;多练一种拳势的过渡动作就会得到多一个招式的用法和多一种变劲技法。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学拳从架子练起是手段,获得太极拳的真义才是目的。融入较好的多样化练法有助于练出身上、手上、脚上的拳意来,有利于让拳架成为太极拳功夫的载体。二是对养生健身而言,换练另一种拳势的过渡动作就会得到另一种行拳走架的功效。

四十八、分几个阶段学练拳架?

答:太极拳名家董英杰指出学练拳架分四个阶段:“一、初学拳时,少理论。但听先生所教,首须不用力。全身放松软。每日一两式,不可过多。三个月后,可以学完全套。二、再三个月,练习与校正姿势。三、再学三个月。学转动路线及太极之意义。四、再三个月,学太极拳之劲气。开始窥视太极拳门径。期约一年,然非高明老师教授,不能达到目的。”

我师爷雅轩公谈到学练拳架分三个阶段:“1、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对教者的每个手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意,并须仔细地体会自身上的感觉,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如这样子学法,能学一年,了解一年,虽是学的慢,但在实际上却是很快的。融会贯通,而且要仔细的体会自己身上的感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要贪多求快。这种方法,看起来慢,实际上却是快的,这一点学者必须注意。2、在一套拳学完之后,还不能就算会了,尚须反复地多练些日子,细细体会其味道,并须要将它连贯起来,使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然后身心就会感到愉快,这才算是学会一趟拳。但这也只是大体上会了。学无止境,不能就此满足。3、有了以上的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的学习行功运气的功夫。这种功夫,就是在练拳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心意来牵动着气息做深长的呼吸,以鼓荡着身体来做拳势动作,一切开合的动作,使其如长江大河之水,有滔滔不绝之势,又要有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之形,还要迈步如猫行,举动轻灵,圆满无缺。”

四十九、“周身一家”是啥意思?

答:先贤的拳论对“周身一家”是这样论述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可以看出,“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完整性,不顾此失彼。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五十、“松手舒指领劲”是怎么回事?

答:我记得刚学拳不久,恩师林墨根对我说过:“打拳和推手时,都要以松手舒指来领劲。”据我所知,相当部分的太极拳初学者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每根手指的功用。其实每根指头都有功用: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在练拳时虎口要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食指:食指不能用一点力,完全放松,要轻轻的扶着运动路线走,食指如不放松,就会影响到手掌、腕、肘、肩的放松。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作用,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念才能放远。无名指: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在练拳时的向前、向上动作,不要全手掌出劲,由无名指引劲。小指:小指始终要放松,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动作,应松小指,肩、肘、腕自然会松开。

五十一、啥是“如水载舟行”的打拳感觉?

答:就是利用自身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来推动行拳走架的感觉。“沉”从腿落,脚跟脚掌入地生根,是顺应地心引力;“提”从腿起,蓄势转换动作,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这样用自身重力和反座弹力来打拳,就会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觉。练习基本功的“松腰沉提功”、“根劲桩功”等,也明显有“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觉。

五十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隙在哪里?

    答:《十三势歌》中“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隙在哪里?由于没有说明,各练家根据自己体会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几种:1、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俗称腰眼。2、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3、腰隙即丹田4、指胯的部位。5、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称之为榫头处。我认同第1点“命门之间有空隙”的说法。松腰、空腰时才能感觉到腰隙,锻炼腰隙之目的是强壮命门和增强丹田气。

五十三、以松胯为手段是想到达什么目的?

答:以松胯为手段,到达以下五个主要目的:一是轻松灵活,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胯在纵向运动相对较多,如落胯、塌胯;胯也有在横向运动的,如转胯;胯还有在纵向兼横向运动的,如扣胯。二是松沉稳固,通过松胯有助于腰使身体协调完整,松沉能有效降低身体重心,使脚有根腿有力,有利于意气劲合一。三是与腰部一起协助拳势转换虚实。四是用于传递劲力,是较为重要的劲力中转点。五是与腰脊一起带动四肢,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值得注意的是:开胯要沉中开,转胯要沉中转,托胯腰沉中托,扣胯要沉中扣,挺胯要沉中挺,坐胯要沉中坐。腰与胯在生理上是有关联的,如先松腰再松胯就有可能引起腰塌压死胯。


五十四、垂臀等于塌胯吗?练法上是否有差别?

答:垂臀不等于塌胯。垂臀是塌胯的外形姿势,以舞蹈、瑜伽、体操的腰胯柔软做出垂臀的姿势很容易,但臀部没有符合太极拳技术要求的动态塌势,这是要通过腰胯松沉的训练才能做到塌胯。一般来说,翘臀是不能练出塌胯的松沉态势,所以说:能塌胯者就能做到垂臀,而垂臀者不一定能做到塌胯。

五十五、能劈叉就能开胯,是这样吗?

答:劈叉体现了舞蹈、体操、瑜伽的开胯,但不是太极拳运动的那种开胯。开胯是太极拳的松胯手段之一,技术要求一是开二是沉,开了能沉。劈叉只能练出柔软的打开两胯,但没有练出开胯的沉势,松沉是劈叉开胯与太极拳之开胯的本质区别。

五十六、下肢承重部位和吃劲部位的虚实意思相同吗?

答:不少太极拳初学者把下肢“承重”、“吃劲”的虚实混为一谈,以为“承重”的虚实等于“吃劲”的虚实,其实“承重”、“吃劲”的虚实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意思,内涵和技术要求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弓步的初势是前腿脚为实、后腿脚为虚时,这是对承重而言,所谓前七后三;当有人向前推按你胸部时,你后腿以松腰塌胯、裹裆来守中稳桩,那么后腿脚就由虚变实了,那是对用劲、吃劲而言。再如半马步的初势是前腿脚为虚、后腿脚为实时,这是对承重而言,所谓前四后六;当有人往后扒你肩背时,你以前腿松腰合胯开裆、收劲于前脚来守中稳桩,那么前腿脚就由虚变实了,那是对用劲、吃劲而言。

五十七、脚底部位有虚有实,一定是实的部位才入地生根吗?

答:脚底部位有虚有实,比如脚跟为实时,脚掌为虚。我认为入地生根是含有实根吃劲与虚根吃劲,吃劲比例有大有小不同而已,有如合劲桩的练法,这样才能使脚下处于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态势。前辈说的:“涌泉无力神无主”,意思是说涌泉穴如没力量就会扎不住脚根的站不稳,神意无主了。所以实脚的涌泉穴要与地面发生相吸相引的作用,这样能使脚步稳健。太极拳名家郑曼青也说过:“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对于弓步、半马步、不丁不八步来说:脚掌为实的态势时,涌泉穴贴地吃劲为实根;脚掌为虚的态势时,涌泉穴也贴地吃劲为虚根,然而没有如实根那么强而已,但不是一点劲不吃,不是没有一点根。说白了,虚根是出于由虚变实待命状态的需要。

五十八、什么是“丢跟”?

答:传统拳架的弓步后脚跟是不宜滑动的,那是出于脚下传劲和稳定动态下盘的需要。在练时脚跟不动扣脚尖,正如老练家所说的“定根收脚尖”,否则称为“丢跟”。

五十九、打拳结束,怎样能使合太极的收势位置要与起势同一地点?

答:一套杨氏太极拳架拳练完,收势仍要回归原位,即预备势、起势在那里的位置。方向与站立位置都要对上,合太极的收势位置要与起势同一地点。太极拳名家田兆麟说:“为求这种同一位置,只需在末次“倒撵猴”及末次“云手”时调整距离”,练习一段时间即可把握。我认为对此不要太刻板,身体姿势正确、劲路对、打出拳理是重点,回归原位不是重点,所以不必那样精准,把握在前后、左右与原位的误差不大于50厘米就行了。

六十、115式大架末尾收功的“引气归元”有何目的?

答:收功是收势(合太极)的补充,目的:一是将体内之能量收储入腹内丹田,对养生有直接作用,对技击有间接作用,因为养生与技击都需要精气神的支持。二是为了帮助练拳者顺利地完成机体和系统由行拳走架状态向日常生活状态的过渡。孙禄堂宗师讲过每次行拳走架完毕都要引气归元。


六十一、啥是太极拳的气势?

答:“气势”这个词,通常指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气势是练拳到一定阶段必须研究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气势不上身,拳之精要还没得到。我恩师林墨根谈到盘架时说:“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太极拳的气势是由人的精、气、神和内在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饱满浑厚就功夫越深,即所谓如武式前辈郝月如先生所说练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也就是不重在外形招式,而是重在内气、内劲、内功。我认为,太极拳是讲究气势,重在内在功夫的修炼,但也不宜忽略外形招式的技术规范。外形招式是内在功夫的延伸,内外相合则成架势。拳的气势,是从收放、开合、虚实、刚柔中练出来的。

六十二、“气敛入骨”是什么意思?

答:“气敛入骨”是太极拳经典理论反复强调的一个要求,气敛入骨实乃太极内功之本质特征,不可不察。王宗岳拳论中虽未见气敛入骨的文字,然读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中“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之句,而“命意源头在腰隙”正是王宗岳《十三势歌》中语,可知气敛入骨之要义亦在其中。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绵花裹铁之理。”杨澄甫先生在同书中又说:“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即是外劲也。练太极拳能收敛入骨此真正太极劲也。”以心行气.气敛入骨.必须以神敛,松沉为前提,这样内气才能由毛、皮、肉、筋收敛到人体最深处的骨头里。行气必须深着沉实,不可有一点点粗浮飘忽之意,这样才能收敛入骨。人体骨质密度高了,有利于延年益寿。练出了松沉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一是骨质密度比一般人要高,不易骨折;二是你如和他手臂碰手臂或挨他肩靠、掌击时,他舒服,你却不舒服,觉得他用臂骨敲你或肩骨撞你、手腕骨打你,有着彻骨疼痛。

 

修改补充于2018920


《和美太极》公众号是微信团队邀请参与商品、图书等返佣商品测试平台,在文末提供部分优秀书目、商品供大家参考购买。点击下方进入当当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