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是意识、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运动

 文苑书店66 2018-09-23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运动,是用意识指挥身体运动,用呼吸协调动作,汇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的内外合一的内功拳。这个道理在太极拳名家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里可见一斑: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学太极拳,不一定首先要学习《太极拳论》,因为好多人学拳并不是从系统学习太极拳理论开始的,而是在学拳过程中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但《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要解》的内涵要义不可不知,不可不循。太极拳理的核心就体现在《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要解》中。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谓意气运动是由运动的意识及其引起的气的状态和运动。太极拳运动时肢体的动作和姿态,气势神态的表现和劲力的发挥等,都是意气运动的外在表现。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它结合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尤其是运用道家的内丹术,主张“力不敌法,法不敌功”,“以功为本”,以加强内功修炼作为重要基础,通过训练内在呼吸方法、内在劲力和内在精神气质,提高精、气、神质量所产生的功力。强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随,聚气凝神,形神统一,动静结合,所以,太极拳既要练拳势招式,又应练意、练气。拳势招式。

所谓“意”可以理解为意念,是太极拳中专指为了保持或改变形体的姿势、动作和表现气势、神态而动用的内在思想意识。练太极拳时,各个拳式及拳式间的过渡,是由形体动作和神态来表现的。动作和神态是由意指挥的。要做动作,先要有该动作的意,即“先有意动而后形动”,这是一般自然规律。可是,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规定:要“用意不用力”。“意是动作的命令,气是令旗,气运行而有形体动作、神态表现,即拳谱所说的:‘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dào ’。这就是太极拳中意、气、形、神的关系。由此可见锻炼用意在太极拳锻炼中的重要性。


   所谓“气”,也称“内气”,是人的机体内为生命运动和病理调整提供能量的精微物质。

这个“气”,不是肺脏呼吸的空气,而是中医学理论称之为“元气”、“先天气”、可在经络中通行的一种气。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和武术练功实践中体验证实:人体确实有这种“气”的存在,并在体内活动;“气”与人体经络有密切关系; “气”的状态和活动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健康和能力;人有可能感觉到自身“气”的活动,可能用意念控制“气”的状态和活动。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气到劲到”。这就要求在动作之前先要有气的运行,动作和劲力是由气的运行而作用的,而气的运行和状态是用意来控制的。

             
    内家拳之呼吸,是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把下腹微微内缩,将丹田之气,引至背脊及两肾之间,谓之「气贴背」。此时横隔膜往上升,鼓荡了内脏。吐气时,将废气慢慢吐出,此时虽是吐气,而体内之真气会往下沉,要练习至气沉入丹田,在这同时,因气之下沉而令横隔膜往下压缩,也鼓荡了内脏,这就叫「内脏运动」,内脏透过这样的鼓荡作用,气血即能畅通而活络,生机蓬勃,使人神清气爽,健康而有活力。
 
 内家拳在发劲时,必须将气凝聚下沉至丹田,此时一定得吐气,始能将气引入下沉丹田,所以内家拳之呼吸务必以逆呼吸运行。
   练拳行呼吸,原则为:开为吸,合为呼;提起为吸,放下为呼;蓄劲为吸,发劲为呼;如果某个动作过长,中间可以加一个小呼吸,以资润饰接续,顺利完成呼吸。

   呼吸是生命的泉源,呼吸是练拳的资粮。太极拳初学的呼吸可以是自然呼吸,不必强求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一个学习实践过程,只要用体悟,一定会水到渠成。

   所以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运动,是用意识指挥身体运动,用呼吸协调动作,汇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的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唯有精心研读,悉心领悟。所以《十三势行功歌》一百四十字正文末句“兮歌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是对徒弟及后人真诚的告诫。

   佛教偈语:“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本身无逻辑可言,但是却有领会和明白的视野,“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实就是一个由直觉思维给出的缘起图景。它让人首先感到的就是很颠倒、很荒谬、很不逻辑。它既说空着手,却又说把着锄头?它既说走着路,却又说骑着牛?它既说人在桥上,却又说桥在流动水却不流动?这是自相矛盾,也是与常识相悖。这与没有意识引引,没有呼吸配合,徒有形体动作,没有灵魂只有躯壳的所谓的“太极拳”有着何等的相似。

        

如今在太极拳普及为群众性健身运动的过程中,简单化、体操化、舞蹈化的现象,只讲究外形动作,不注重意气运动。不练内在意气的现象比比皆是。伴着音乐练太极,东张西望练太极,心不在焉练太极,说着唠着练太极的大有人在。不论哪一式太极拳式式都学,式式都练,又式式不懂,式式展现的仅是形体动作的太极操表演者大有人在,这种脱离了意气运动的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这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练态度,使得大多数习练者徒有外形动作,其健身功效和武功作用大打折扣,几近丧失。

学太极拳,如果没有时间系统学习太极拳理论的话,起码要学习《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要解》,就是提倡用太极拳理来指导练太极拳。太极拳理在哪里?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太极拳理的用意行气及其要旨在哪里?在《十三势行功歌》里。学太极拳,抓住太极拳理的核心,将意气运动贯穿在学太极拳、练太极拳的始终,在锻炼中理解、领悟,在锻炼中提高,获益。学练太极拳不在于多,而在于学会用太极拳理指导练拳,并逐渐融会贯通,果如此,一辈子只会打24式太极拳也不枉费功夫。

   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较差的群体而言,可以深入浅出地讲给他们意气运动的道理,供其慢慢体悟,指导学拳练拳,也是大有益处的。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学练中领悟,领悟中学练的过程,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日积月累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十三势行功歌》这最后的告戒不可不信,不可不听。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和美太极》公众号是微信团队邀请参与商品、图书等返佣商品测试平台,在文末提供部分优秀书目、商品供大家参考购买。点击进入下方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