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初海推拿按摩 2018-09-23
定义: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英文全称: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OPLL
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和药物治疗等。由于后纵韧带的骨化块既可以对脊髓产生直接接续的压迫,又可以在颈部活动时对脊髓产生摩擦,采用保守疗法将颈部固定后可以消除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疗效往往较预期的为好。对于颈椎的间歇性牵引法与推拿疗法,有引起症状加重的报道,应慎重选用。药物疗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药物之外,近来有神经生长因子运用于临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手术治疗:1、前路手术:前路减压术 颈前路手术适应征:(1)颈3以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骨化灶厚度小于5mm,椎管狭窄率小于45%,前路手术较安全;(2)对于3个或3个以下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为首选。 前路手术优势不仅在于可以切除致压的骨化韧带,获得充分的减压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前路手术中撑开椎间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1.1切除法:椎体次全切除加钛网融合的前路颈椎重建术。
                        1.2 漂浮法:仰卧位 , 颈部轻度后伸。作右前外侧斜行切口。按术前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结合确定的减压范围 , 先彻底摘除椎间盘 , 以可清晰看到 Luschka 关节为度 ; 再行椎体次全切除 , 宽度约 18~20mm。为防止脊髓损伤 , 椎体后侧皮质及骨化韧带改用高速微电钻打磨 , 同时冰水冲洗防止过热。骨化韧带应磨至菲薄。按术前 CT 显示骨化范围打磨至边缘 , 并超出 1~2mm , 防止骨化残留。漂移块周围的任何阻挡均须彻底磨除同时行神经根松解。以锐利的柳叶形神经剥离子在产生症状节段的后纵韧带上下缘与硬膜囊小心剥离并切断。冲洗 , 再次确认韧带被切断 , 神经根松解彻底后 , 选择合适长度的钛网、钛板 , 行颈椎重建。钛网内填入自体松质骨 , 钛网后方应注意留出充分空间供切断的后纵韧带向前漂移。术后配戴颈托 3 个月。
         手术要点
1    切断后纵韧带和骨赘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 ;
2  椎间盘需充分切除以获得良好视野 , 应能清晰看到 Luschka 关节 ;
3  骨化后纵韧带打磨菲薄 , 俗称“蛋壳样”;
4  后纵韧带的漂移方向 : 沿骨化韧带的几何中心与该段椎管圆心的连线漂移。按术前计划漂移的距离 , 此区间内的任何阻挡需充分去除 , 防止韧带漂移受阻造成减压不彻底 ;
5  横向松解韧带的宽度应大于 20mm , 防止骨化韧带的残留 ;                                                                                                                  6     颈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不成熟的重建技术必定会抵消减压的效果。颈椎内固定器械的发展使前路颈椎固定技术日臻成熟。钛板、钛网的应用使多节段颈椎体次全切除固定和融合成为可能 , 术后辅以颈围外固定 , 术后颈椎失稳和不融合很少发生。力学内环境的稳定有助于阻止骨化后纵韧带的进一步发展。
                       
          与切除法相比 , 飘浮法最大限度减少了外科侵袭和静脉丛出血 ; 避免过分接近神经组织 , 降低了直接切除韧带
时应承担的风险 ; 同时减少了局部硬膜的急性膨胀和脑脊液漏,新型内固定的应用使前路飘浮法解决了生理曲度不良 , 从前方直接解除来自前方的压迫 , 恢复椎管原有形状 , 解除了脊髓的压迫。因而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2、颈后路手术 颈后路手术适应证:(1)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连续型或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2)后纵韧带骨化灶累及颈1~2者;(3)后纵韧带骨化灶波及颈胸段至颈,以下椎节者;(4)后纵韧带骨化灶伴发急性颈脊髓损伤,须作广泛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者。 
         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和椎管成形术两类。椎板切除术中又有半侧椎板切除术和全椎板切除术之分,前者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内侧缘、棘突基底部及黄韧带,后者切除棘突及双侧椎板,切除的范围除受骨化灶压迫的脊髓节段之后,还须包括上下各一正常椎节的椎板。半椎板切除术操作简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椎管扩大范围有限,通常选择临床症状、体征较重的一侧进行颈椎半堆板切除,但有时骨化灶在椎体后缘的一侧较为严重,甚至与椎管侧壁相连,造成一侧椎管极为狭窄,此时若选择该侧进行半堆板切除,会增加脊髓损伤的机会,为此,可选择骨化壁的对侧进行减压,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全椎板切除术先将减压节段的棘突切除,再用咬骨钳咬薄椎板或采用微型钻头将椎板削磨到能隐约见到硬膜的菲薄程度,用剪刀将菲薄的椎板剪除,使减压范围内的硬膜与脊髓同时膨隆。全椎板切除减压较为彻底,手术也不复杂,但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并可因环形疤痕形成脊髓压迫,在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行全椎板切除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报道中发现约1/3的患者骨化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颈椎屈度畸形率达到43%。 

  为此,有人对椎板切除术进行改进,设计了椎管成形术,有单侧开门、和双侧开门术等,尽管有人认为在减压程度、神经恢复、脊柱稳定性和颈椎屈度畸形等方面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更多的研究证明,颈椎管成形术能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止颈椎反屈畸形发生,并能控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发展。椎管成形术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维持脊椎后结构稳定在手术时的位置,保持对脊髓的减压效果。早期采用了将椎板棘突缝合在邻近肌肉及关节突上的方法,尽管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但由于缝合固定不确实,时常发生椎骨后结构重新恢复到手术前位置,而再次形成椎管狭窄。为避免上述关门现象的发生,人们又设计出了众多的椎板成形方法,采用这种手术,需要有精细的手控高速钻锯,术中采用植骨和内固定技术,同时,由于这种操作较为复杂使术中出血增多,手术时间延长,脊髓损伤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3.前后路联合     前后路联合手术影像表现:当混合型OPLL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局部存在显著增厚的骨化块时,前路手术风险大,单纯后路减压效果不理想,前后路分期或I期完成前路减压融合和椎管成形术已被广泛采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