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文章,新儒家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拎出来,和《论语》《孟子》合成“四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著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中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的八条目。 在三纲领之外,《大学》继续提出了修炼人生的八个路线图。这八个路线图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代表了我们人道德修养的八种途径和路线。其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简单,比较容易懂,而格物致知四个字,历来的儒家学说的解释语焉不详,这也给了我们新的阐发空间。 朱熹的“格物致知”里的“格”有探究的意思,物就是万物。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里的“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还是以前面的那盘鱼来说吧,王阳明才不会管这鱼是怎么烧出来的呢,他会说,“鱼啊,你现在已被人烧好送到我面前来了,那我就吃你。”这是天经地义,是天理。“致”是停止、实现的意思,“知”则是良知。通过在事 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因此王阳明认为,应该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对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对父母应该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这就是“格物”。而在格物的过程中,你内心的尘埃会被慢慢擦去,良知会达到极致,就像明镜一般明亮,这就是“致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