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C_COLUMN --}
大家好。这是第五杯股票金酒。今天,篇幅不长,但想大家说个对事关近期股票交易的观点:如果我国财政政策在近期有个明显的提振,那么,股市会不会得到巨大动力? 当然。 任何国家,要提振股市,刨去所谓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不论,恐怕最显性的外部推手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了。 我国货币政策,这么多年来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太大。中国的M2,不仅发行总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法币,而且,与GDP的比例关系,也到了一个正常经济学教科书所难以理解的地步。社会据此形成共识:我国房地产为什么贵,那是在被迫吸收M2,一块大海绵而已。 不过,近年来,随着有意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下降,甚至今年以来包括社会融资总量等各种指标的增速都在明显下降,这对股市似乎当然不是利好。 那么,就得看看财政政策。 所谓财政政策,简单说,就是政府是否放松钱袋子。如果政府提高负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转移支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那对股市当然是利好:经济多了一个大买手,怎么能不刺激呢?大家感受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对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的补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财政加大补贴,则这两个行业红红火火,财政说对不起,要削减甚至取消补贴,则这两个行业的股票很多陷入困境。董明珠投资的那个银隆,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也一下子陷入前途不明的坑里。 这就是财政政策的威力。 今年以来,我看财政政策,一直是挺矛盾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为什么反反复复说要在财政领域更加主动一些,但竟然税收增长速度依然高企,甚至比往年更高,增速大幅度超过了GDP增速? 财政是个再分配的手段而已,你拿走了太多,意味着对消费、对工业、对投资,是个挤出,是不利于经济成长和股市表现的。 这几天,网络热传一篇人行研究局负责人徐忠的文章。按照很多行业人士的话,这篇文章“说了人行很多年想说却没有说的话”。 这些话,直接挑明人行和财政口之间的矛盾。如“财政口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中国的财政口喜欢与美国财政对比,强调自己的权利太小”,“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等等”。 我读完的感受:徐忠文字不老实。他把人行和财政口完全割裂为两个独立的政府部门,似乎是财政口严重依赖银行,把口子豁大了,把融资搞出来了,结果壮大了经济,扩大了税源,财政拿了钱,而把风险甩给了银行。 在中国财经体制下,这两个核心部门怎么可以单独算账呢?不可以,都是一起的。中国经济要发展,要解决就业,必然也要提高杠杆,必然要扩大借款,这是常识。而在中国传统体制中,你觉得是财政赤字大幅度提高好呢,还是扩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好呢?显然后者更隐蔽一些,更可接受一些。否则,一个严重依赖负债的政府报表,恐怕会被人直接炮火全开的批评个没完。我们不总是批评美国、日本、希腊等政府的负债太严重,占GDP比例太大,严重削弱了其货币的可信度吗?我们怎么允许类似的批评,类似的板子打在人民币身上呢? 但是,徐忠如此发言,我觉得还是传递了一个信息:财政按兵不动的状况,恐怕要有所改变。货币政策口这边,恐怕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会比较克制,不会放水,如果经济需要,推手更应该来自财政口。那无非就是增加政府花钱的力度。 财政赤字,确实不是越少越好,要和经济发展相匹配。今年财政赤字的安排,只有2.6%,还不及去年的3%。即使和去年一样,那也不是积极的。你都没有增长,谈何积极?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的,那财政必须冲出来,更积极一些,这个赤字比率,完全可以搞到4%。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被严肃控制后,财政不能再坐在税收高速同比增长的所谓政绩上沾沾自喜了。 本杯金酒的结论就是:作为在文中都用上了“耍流氓”字眼的特殊文章,其中结论,恐怕不是一个正局级干部徐忠的个人观点,而是代表了管理层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提振财政,更加落实积极性财政,以对冲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缺位。 我都不用知道具体数字,也不用想是个什么“积极”的步骤,单单这个判断,单单这个隐晦的信息,就够了。当前,财政确实趴在地上,确实有站起来,甚至奔跑的可能,那么我要对股票更积极一些了。 千万别卖股票。这个信息,比较有意思了。仿佛一辆跑车,正在等待懒惰已久的车主的一脚油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