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再美好也成过往——《论语》学习205-206

 背后国文 2018-09-24
 

泰伯篇第八·二一(205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钱穆译】先生说:禹,我对他是无话可批评的了。他自己饮食菲薄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衣服恶劣,而讲究祭服之美。自己宫室卑陋,而尽力修治沟洫水道。我对他真是无话可批评的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他吃得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他穿得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他住得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

间,罅隙,非难。无间,谓无罅隙可非议。菲,微薄。黻冕,黻,读,祭祀时穿的礼服;冕,读miǎn,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的帽子都叫冕。卑,简陋。沟洫,沟渠。

本章是孔子称赞禹的美德,说他对禹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禹饮食简单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穿得很破,却把祭祀的衣冠做得很华美;自己住的简陋却把全部的精力花在修建水利上,所以孔子说他对禹没有什么可非议的。

禹的崇高伟大,就像前面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18》)他力不在天下,而是在怎样对待孝、对待礼、对待百姓。他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却致孝、致礼、致百姓,这样的人有什么让人非议的?

古人尊崇三皇五帝,把他们敬为神灵,而孔子独对尧舜禹推崇之至,是因为他们的功绩名扬四海,德行广泽天下,他们对礼、对百姓的态度让孔子深感敬佩和仰慕。他们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孔子所处的现实环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所以孔子多次赞扬他们伟大的品德。

我们常常在现实中对过去美好的事物特别向往,不是源于对当今生活的差强人意,而是对如今的价值观与过去的价值观大相径庭,人们的追求变得世俗功利,喟叹敦厚善良的社会风气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怀念和向往常在心中微起波澜,不经意间会谈起、想起,寄托着每个人小小的一点期许。但人不能总沉溺过去,即使过去再美好,也是过往,把握现在,面向未来,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子罕篇第九·一(206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钱穆译】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杨伯峻译】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傅佩荣译】孔子很少主动谈起有关利益、命运与行仁的问题。

罕,稀少。与,赞同。另一解为和,跟。

钱先生和杨、傅二位的解释完全不同了。不同的焦点在”与”字上,他解释为赞与,而杨和傅二位先生解释为和、跟。

钱先生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只赞同命运和仁心。他的依据是在《论语》里,孔子不是很少谈到命和仁,而是多次谈到,并且他信天命,知天命,讲仁心,求仁德,怎么能说他很少谈呢?

杨先生和傅教授的解释是:孔子很少主动谈起功利、命运和仁心的事。他们解释的依据是,虽然孔子在《论语》里多次谈及命和仁,但都不是他自己主动谈到的,而是学生们或其他人请教或询问的。孔子不主动谈命和仁,第一,是因为子贡曾经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12》)天道亦即命,是说学生们听不到孔子讲性和天道;第二,仁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动态的人生追求,必根据不同的人的处境来谈仁的追求。罕言是指孔子讲学时不主动和众多学生一起讨论,他只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修行程度个别给予指导。

好像都有道理,那么到底孰对孰错呢?我想没必要分对错了,无论是利还是命和仁,孔子都有其不同的解读,这三者都与人所处的环境、时间、处境相关,他不是不言,而是言之以理。他也不是经常讲,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