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永进1976 2018-09-25

佛教新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道德经》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本来对人没有偏向,但总是会伴随着善良有德之人。行善符合天道,行善之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善人之善,源于同理心,源于不争心,源于厚道之心。所以人们常常说要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故“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句亦是强调善良对于家风的影响。


人们都愿意接近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会给别人带来威胁,所以,人从本能上趋向于亲近善良的人。其他动物也是。



衣食住行皆是修行;

待人接物必存善念。


《菜根谭》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衣食住行皆是修行;待人接物必存善念。


善良之人,必定心气平和。心里坦荡,方能无愧;心既无愧,自然平和。胸怀坦荡之人,如高山松风。风吹万物,不偏不倚;风受道力,立心在中。君子淡然,清风自来,坦荡为人,安然行事。



同心,同情,同善


善良之人,必定心怀同情。同情,是一个正直之人必备的品质。善人行善,出于本心,只为心中的正义,不为获取回报。刻意为善,故作姿态,是伪善;假意同情,实则为了看笑话,则为恶;被利益驱动,施恩与人,不善不恶,却会累及自身的性情气场。



善念,善根


善良之人,必定心有善念。人有善念,犹如树有善根,有因有果,有根有叶。天必佑之,福禄随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不计较得失,只认道理;遇事多自省,多和解,别人释怀,自己也能释怀。



当代社会,做一个善人,难,也不难。每天生活在焦虑担忧中,人生道路肯定走得很辛苦。每天开解自己,一心向善,不过分执着名利外物,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不拒斥,不恐怖。




布施延寿  福慧双修    阿弥陀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