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就是一场盛筵 ——跟着甄老师学思维

 含德厚比赤子 2018-09-25

       遇到甄老师是在我心力憔悴的时候。那时我已经为了孩子的干预,拼老命苦战一年了。

       前几年,对于孩子的各种问题,都误判为是因为男孩发育晚造成的,认为长长就好了,一直拖到六岁才去医院。郭神一句“怎么现在才来?三岁就应该能确诊”,把我打下了十八层地狱,以至于日日以泪洗面、备受煎熬,正如每个ASD新家长确诊之初一般无二。

       好在我一边哭一边不忘抓紧干预,第二天马上联系机构和老师,基本上一周内机构和家庭个训老师都到位了,还都是ABA为主的知名机构和知名老师(机缘巧合之下才会这么顺利,排队干预的漫长和等待,我们都懂的)。同时,我开始恶补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所有跟ASD有关的书籍,听所有能够听到的讲座,主攻ABA相关书籍和方法。我把原来潜心学习NT育儿的劲头,全都转移到了学习干预理论和干预方法上,然后我就遇到了所有ASD家长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

       五花八门的干预方法中,我要如何取舍?什么方法适合我的孩子?

       ABA会不会把孩子练成机器人或者小动物?地板时光有效吗?RDI和PCI、ALP是什么关系?华德福疗愈方法和蒙氏教育适合我们孩子吗?心理学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等等(生物疗法和中医疗法这里就不讨论了)。

       一路摸爬滚打着,一边学习ABA实操、抓紧每一分钟干预,一边学习、思考着各种干预方式的异同。

       甄老师的两本书很早就已经拜读了,感觉很好、很有道理,但是看完后,四顾茫然不知如何操作。那时我悟性不够、也没有得到甄老师的当面亲授,现在重新翻阅,发现其实里面处处都是真金白银在闪光啊!

       经过一年从早上睁眼开始到晚上睡觉时结束的全天候无缝干预,孩子的进步可以用惊人来形容。资深的家庭个训老师跟我说:然然是她见过的进步最快的孩子!这句话让我高兴得眼泪哗哗地流(原谅我作为一个妈妈,喜怒哀乐就这点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然然的进步,我的困惑依然还在,并且在生活中越来越明显:

这些干预方式各有所长,但是孩子干预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如何制定孩子的干预目标?

如何把长远的干预目标与每天的干预计划相结合呢?

庞杂的干预项目之间先后顺序和横向联系又是什么?

孩子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

       苦闷时刻我又一遍遍梳理我手头的各种书籍,重新阅读了甄老师的两本书。我感到,我要寻找的答案应该在这里。


       我速度报名甄老师的思维培养初级班,在等待开班的空档,厚着脸皮挤进了已经学业过半的数学班(感谢甄老师和韦老师接受了我这个插班生)。


事实证明,我这个决定做对了。跟着甄老师学思维,主要做了两件事:

建自己的社会性教育之树

展开孩子的思维之旅


建自己的社会性教育之树

然然妈妈

       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也在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我跟孩子的之间的教学状态。直到有一次,甄老师专门表扬我的教学视频,因为她看到了我的改变——“课堂”气氛轻松而流畅,孩子开心,主动追着我说话。而且,甄老师特意强调:视频里看到然然妈妈笑了!我听到甄老师的肯定,又不争气地哭了……

      在答疑时间,我迫不及待地把我的困惑抛给了甄老师:孩子康复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才能梳理出自己孩子的康复路径和计划?

       甄老师的答案特别简单,却如醍醐灌顶:社会性教育既是目标也是方法和路径,社会性教育就好像是一棵树,ABA也好,PCI也好,这些方法都挂到这棵树上来,围绕着社会性的目标综合进行。

       ASD孩子缺社会性,所以对ASD孩子以社会性为教育目标。由于ASD孩子缺社会性,所以在ASD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事情上都需要加入社会性、锻炼社会性,这样孩子通过不断积累,长大后才会具有社会性,才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达到康复的目的。在社会性教育的具体方法上,甄老师主张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符合发展心理学规律、有利于ASD孩子康复的都是好方法。


       我反复学习甄老师的讲课笔记,比较当前见到的各种干预方法,突然想通了这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原谅我的愚钝,确实困扰我很久):

作为心理学发展的不同分支、不同流派,ABA当中的项目分解、降低难度,RDI、ALP等的鹰架理论、凸显理论,与甄老师提到的搭建难度阶梯和把问题放大等等,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方面,普通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干预ASD儿童的基础。

       因为ASD儿童首先是个孩子,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每一个儿童都是有效的,所以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ASD孩子不可避免的一定会经历、会遇到,只不过普通儿童自我发展动机强烈,发展会比较顺畅,所谓有苗不愁长;而ASD孩子的动机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所以他们需要更有针对性、需要及时有效的辅助和引导。当前的各个干预流派都是以普通孩子的发展规律为蓝本,围绕加强动机和提高能力方面各显神通罢了。

与其纠结于用什么方法,不如看看所有方法的共性,取其精华,围绕社会性的终极目标进行方法的整合,作为自己的干预套路!

另一方面,社会性教育与其他的干预方法又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教育”二字。

       然然确诊前,在教育上我不可谓不尽心,市面上所有的爱与自由、发展儿童天性的育儿书籍让我尽收囊中,到今天在我的墙上依然占据半壁江山。幼儿园我也选的是环境自由宽松的新式园,甚至为了理解孩子,我考下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可是然然依然没有如我期望般神奇地自我发展起来(那时我真是鬼迷心窍了,一门心思就认为给他爱与自由和接纳就好,他就能自我发展起来……此处省略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一万字)。

      在确诊以后开始干预,我又矫枉过正——严格按照ABA的方法,以DTT为主要干预模式,严格控制他的各种行为,把他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有哭闹逃避就辅助完成再强化,片面地理解和运用ABA,忽略了人性化的一面。现在回想起来孩子真是不容易。直到后来,项目压力太大、课程难度太大,然然越来越不配合,我才开始反思这种走两个极端的弊端:

      原来我只有爱和接纳,没有有效的引导,孩子的状态是一盘散沙;在后来的干预中,我的状态又太紧,像是和了钢筋的混凝土,坚不可摧、没有弹性,孩子虽然进步很快,但是情绪也越来越不好,到后来直接就进入了瓶颈期。


       而甄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不仅仅是干预和训练,她就是要点醒如我这样的梦中人。不同的干预方式适合不同程度和能力的孩子,而教育是适合所有孩子的,这也是甄老师坚持“社会性教育”而不是“社会性干预”的重要原因。

在甄老师的课上,我看到了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桌面教学很有必要,但不是全部,主题教学和随机教学在有的时候和有的项目上更适合孩子;只要家长思路开阔,可以以场所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横向拓展、纵向展开教育等等,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都能找到适合孩子能力的教学点,生活处处是教育,不一定必须送到游戏室或者按在桌面才是学习;孩子累了想休息了就要适可而止,家长不能总是得寸进尺……

总之,教育和训练,出发点不同,效果大不同。


       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也在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我跟孩子的之间的教学状态。直到有一次,甄老师专门表扬我的教学视频,因为她看到了我的改变——“课堂”气氛轻松而流畅,孩子开心,主动追着我说话。而且,甄老师特意强调:视频里看到然然妈妈笑了!我听到甄老师的肯定,又不争气地哭了……


展开孩子的思维之旅

然然妈吗

       思维在孩子康复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如何开展呢?

       家里冠以思维训练的书籍和教具成堆,但是又感觉不够系统。是把这些书和教具都做完了,就是锻炼了思维吗?

       机构的各种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是把这些项目都做完了就能锻炼思维吗?

      可以说在参加思维班之前,对于什么是思维、思维都包括什么、如何提高孩子的思维,我都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可以用眉毛胡子一把抓来形容。


       如何提高虚无缥缈、如雾一般的思维呢?仔细复习甄老师的笔记,回忆课程中的甄老师举出的生动事例,以及对视频中我们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的点评,思维的面纱被层层揭起,提高思维的路径逐步清晰了起来:

首先,家长的思路要开阔

       如果家长只会让孩子认卡片,摆教具,是家长的思维出了问题。思维的对象可不仅仅是桌椅板凳之类的物质,还包括了社会认知自我意识。如果家长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质世界的这些物理属性上,是没有办法提高孩子的整体思维水平的。

甄老师语

思维班的每个学员都知道

       思维对象不仅仅是物质,更不仅仅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更包括社会生活现象、社会规则等,包括每个孩子都绕不过去的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自我意识。从然然妈妈的视频中可以看出:妈妈思维训练的内容极大地拓宽了。


第二,抓住思维的过程这条主线,从浅入深分段开展。

       把思维练习按照思维的发展过程去串联和设计,再把其中的每一段过程放大聚焦,锻炼孩子的单项思维能力。在明白了思维的过程后,我对于然然现在在做的很多项目有什么意义、锻炼了思维的哪个能力,才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于如何推进然然的思维能力有了清晰的计划。

甄老师语

思维班的每个学员都知道

       思维过程包括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和不不同——抽象、概括出不同事物(物质、社会和自我)的相同点——按照抽象出的相同属性对物质、社会事物进行分类——根据概括出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再进行推理,也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然然妈妈说的现在能够按照思维过程去串线、去设计思维训练活动的那个“线”。


第三、思维的载体是知识。

       空对空的思维训练是不存在的。要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指导下学习语言、数学和常识等知识,同时,要在教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维能力。其中,甄老师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总结特别触动我:“思维是一团云,语言是一条线”,语言是思维的加工梳理,有思维了不一定能用语言表达,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定是掌握了的思维能力。这也使得我下决心不让然然过于花时间追赶学业进度、而要专注于基础语言表达的练习。当然然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时,学业能力应该也会随之提高的。

甄老师语

思维班的每个学员都知道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精细、运动等科学训练出来的;思维是借助于生活自理活动、日常社会活动、幼儿园学校生活内容训练出来的——它们都是思维训练的载体,没有离开这些载体的思维训练。大家再也不纠结做运动做不了思维,教语言就教不了思维等。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外化,比如教“家具”的概念,就是在教孩子进行概括。


第四、思维品质与动机密不可分。

       有了动机孩子才有驱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只有动机先行(包括创设动机),才能谈到好的思维品质。在把教学目标换成然然感兴趣的事物后,纵然教学难度很高,都是社会认知的内容,然然依然兴致勃勃、努力跟着教学节奏,努力去思考问题。那思维品质,好得让人叹为观止!

甄老师语

思维班的每个学员都知道

       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知识教育、思维培养,孩子如果没有动机,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配合,没有配合,就没有效果。换了内容,就找到了动机,找到了动机,就提高了配合,就出来了效果——这就是我表扬妈妈的最为精彩的那个点,是妈妈最可贵的进步,它远比教了哪个具体的知识可贵!有多少妈妈还没有找到这个门径呢?


第五,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是贯通的。

       思维能力是客观的,而思维方式是主观的。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后,思维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高功能ASD和AS孩子无法融入社会的最重要绊脚石就是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比如他们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思维方式一定要从小进行培养和纠偏,等到大了形成思维定势再去重塑,难度可就大了。培养社会性的思维方式,要从现在抓起。

       

       到目前为止,思维班已经进程过半,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是还有更多的内容没有展开,令我无限期待。

       社会性教育就像一座宝藏,从不同的角度打开,都会产生令人赞叹的夺目光彩。

       期待每月一次的思维班,那就是一场思维的盛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