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难度有多大?

 斯郎曲培卓拥 2018-09-26

“农业现代化”所指不明,姑且当做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吧。

我讲个我老家的例子。我老家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部,熟悉中国地理的知道那里是巫山山脉。我们那里山高路险,改革开放前我们那里人祖祖辈辈种地为生。平均每家两三亩水稻田,旱地平均也只在两三亩。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那里农村劳动力十有八九都出去打工了,时至今日,基本上除了跑不动的没出去,其他都出去打工了。为什么??因为出门打工的收益远大于以往在家种地。九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农民在家种地一年能赚到2K块算普通水平了,有的年景不好,如果再生点病受个伤什么的,一年收益铁定是负值。而那个时候出门打工,一个月至少就有一千多吧。小青年出门打工,过年回家随便带个四五千。而在家种地,两个壮劳力一年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四五千。

到了00年后,我老家那里大量田地被抛荒,无人种植。基本与此同时,慢慢的开始有人承包那些荒废的田地。每到种植、收获季节,就有人专门给承包了大量抛荒地的种植大户打短工。到03,04年的时候,一个男壮年劳动力一天大概要80到100了,女的60到80。短工行情一直在涨,到我了解的2014年,短工行情大概为男壮年200/天起,250到300/天算正常,女劳力180到250/天。你说他们没法天天做所以价格高??呵呵~~~这样说也不算错,但也不是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做短工的人集中忙一两个月,然后剩下的时间就没活好做了。其实在山区生活过就不会说这么认为了。因为海拔差的缘故,我们那里同样是种同意品种的稻谷,还把300米到还把1000米,种植时间相差在一个月左右。加上不同的承包户种植(或者蓄养)的作物(牲畜)不同,这个时间也都是错开的。且承包户少则承包十几亩地,多的几十亩,所以决定种什么、养什么,是必须考虑找人帮忙的时间差的。有时候几个大户之间还会据此协商以防止劳力需求挤在一起找不到工人。如果遇上盖房、采茶叶、修一些工程等需要一定技术的,工钱还会高不少。

到2014年,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在山区农村,一年收入六万左右是很平常的。

单从收入看,农村劳动力在家做短工和出门打工也相差不大,还能顾到家里。即使如此,农村劳动力人口还是在快速流失,剩下的不多的自耕农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继续种地,承包户们手里的土地也越来越多。why ?因为随着工人价格上涨,承包户们开始引进机械。且地越多的承包户越有动力使用机械。什么拖拉机、脱粒机、插秧机等等。使用机械的成本已经远小于使用人工了。

前面说到我们那里是山区,而山区的土地必然不平整,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陡峭。加上同一个地方的农民把土地交给不同的承包户,导致承包户种植的土地零碎且分布范围广。两个因素相加,必然不适宜机械化。咋整??不要小看乡下泥腿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个承包户一协商,采取置换的办法,腾挪土地承包权,把零碎散落的土地尽量集中到一起,这样就适合机械集中种植了。而这一切只需要和出租户打声招呼就可以了。出租户一般也懒得管这事,本来也没指望靠土地有多少收益。

就如我家乡,本来是山沟沟里,以往人们都认为我们那里不可能使用机械种地。但随者国家工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工成本飞速上涨。土地兼并、机械化甚至是以后的更高级的自动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小时候见到我们那里的农民上山伐木都使用斧子或者人力拉扯的锯子,一个劳动力一天能砍刀四五棵大树就了不起了。但现在普遍使用油锯,一个小时也不止放倒四五棵大树,人还轻松。以前山坡陡峭的土地很难种,现在连山坡陡坡上使用的耕田机械都发明出来了。

所以,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症结不在于向农业投入多少资金,不在于宣传,不在于技术。根本还是在于国家工业化程度,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于农民收入上。只要市场化持续推进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根本不是问题。

“农业现代化有多难”?其实农业现代化就算有什么难的,主要难处也不在农业上,而是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上。

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难度有多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