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不成圣人仁者做一个正直的人——《论语》学习180-181

 背后国文 2018-09-26
 

述而篇第七·三三(180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钱穆译先生说:“若说圣与仁,那我岂敢?只是在此上不厌地学,不倦地教,那我可算得是如此了。”公西华说:“正在这点上,我们弟子不能学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傅佩荣译】孔子说:“像圣与仁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那么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圣,圣人。仁,仁者。抑,但是,不过。

在这里把圣与仁解释为圣人与仁者,是根据下一句”则吾岂敢”而来,有人说孔子是圣人和仁者,孔子说不敢当。下面的”为之”是指为成为圣人与仁者,成为圣人与仁者,他怎么做呢?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讲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孔子从来不称自己圣与仁,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他从未见圣;他常说”不知其仁”,他也从来未见仁。圣与仁的境界太高,而且要坚持不懈终身努力,一般人都达不到,他自己不过是在一直致力追求圣与仁的途中。

孔子谦逊的品质也很好地教导了学生,听了孔子这一席话,最后公西华颇感惭愧地说,老师能做到的这二点,正是我们学生们没有办法做到的。孔子已经明确了以圣与仁为奋斗目标,但他的学生们依然连什么是圣,什么是仁都不明白,这样谈何追求?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论语·雍也24》)言语科的高材生宰我对仁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

现在我们常常把一个很高的境界或很厉害的名人或很崇高的职业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开始踌躇满志,可日久天长后,或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后,我们渐渐忘记了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最后目标越来越低,甚至最后连奋斗的目标都没了。我们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追求工作、生活上的成功,此刻往往就产生了偏颇,德行的修养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常常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放弃原则、违背道义做一些不当之事时,还会找借口安慰自己,说等成功后再来修补良心、维持正义。这与儒家的要求相距甚远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5》)我们不期望自己能做到像颜渊那样三月不违仁,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坚决不碰不义、不当之事,先求得良心的安宁。

 

述而篇第七·三四(181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钱穆译先生病得很重,子路请代先生祷告。先生说:“有此事吗?”子路说:“有的。从前的讄文上说:祷告你于上下神祗!”先生说:“我自己已祷告得久了。”

杨伯峻译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傅佩荣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作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讄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

疾病,重病。请祷,祈求祷告,请是敬词。诔,读作lěi 诔文,祈祷文。

这里的请祷应该是已经祷告过了,如果把请解释为请求、请示,与后面的”有诸?”就矛盾了。而且后面子路说有的,也承认了他已经做过祷告。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和孔子的为人,子路看到老师重病,马上去请祷,说明他对老师的清深义切。而孔子听到后,就对子路说,他不需要麻烦别人代他祷告,因为他早就一直在祷告,说明孔子平时一直对天神地祗都敬畏。因为祷告是虔诚之事,不是非要等出现问题才去,这样就显得不真诚。临时抱佛脚不是想得到庇护保佑的正确方法,平时敬天爱人、积善行德才是对天神地祗最大的敬畏。

实际上孔子说的祷告与子路为他的请祷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子路是为他祈福祛病,孔子请祷是他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在《论语·八佾12》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他对祭祀无不必诚必敬。而且他深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13》)他生重病是天命,不可避免的,无论怎样的祷告对疾病没有帮助。孔子不怨天尤人,他一如既往每天都祷告, 是他畏天命、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表现。

学习本章,一方面让我们明白平时的祭祀、祷告要虔诚有敬,对天地鬼神常怀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疾病、死亡、灾难时,不要无所适从,谨慎面对,平静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