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玫瑰 vs 白玉兰,到底谁才是上海最后的国营理发店?

 静雅轩345 2018-09-26


墙上悬挂着好几面大镜子

镜子前有一个台子和一张老式转椅

台子上摆放着各种式样的工具

有推剪、条剪、花剪、长柄刮胡刀、

围脖、挖耳勺、毛绒刷子、梳子......

男女理发师身穿白大褂

在镜前为顾客理发


相信这样的场景,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而对于70后,80后来说总能唤起儿时的回忆。这就是国营理发店。与现在的理发店相比,国营理发店显得老气、陈旧。


但在当时,国营理发店里的师傅统统被称为理发员,那可是当年响当当的“八大员”之一。


所谓的“八大员”指的是集体经济时代的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是当年响当当的铁饭碗,为人民服务的主力军,所以很骄傲。


今天掌门君就要和大家来说说

阿拉上海的两家国营理发店

有趣的是他们都自称是

上海“最后一家”

不管谁是真正的“最后一家”

我们述说的只是一种情怀

一种关于儿时的记忆...



一  红玫瑰美容院

从常熟路地铁站4号口出来,转弯就可以看到这个名叫红玫瑰的理发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可谓是上乘中的上乘,门面也是相当大的了,但从装潢上看,却似乎又与淮海中路的繁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有点怀旧、有点过时。

看到红玫瑰,给人的感觉像是“时光倒流”了一样,从门口经过已不下五次,每次都很想进去看看,但脑海中不断出现当年被母亲强行按在凳子上剪头,自己嚎啕大哭的情形,内心却是怕了怕了,若不是这次在同事的陪伴下,才鼓起勇气进行采访,想必是要错过这个百年老店的百年故事了。

红是朱砂剂烙印心口

在这家理发店里,你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老式理发店遗留的痕迹。比如洗头用的还是“弯腰式洗头”,而不是现在理发店流行的“平躺式”。老式理发椅虽然有些破旧,都是专门定做的。还有挂在墙角边专门用来刮剃刀的“打刀布”,残破的身躯透露着岁月的气息。




时代在变,理发工具也在变。电推剪代替了手推剪,安全刮脸刀代替了老式刮脸刀。但是,不变的是师傅们的手艺和服务态度,每一位男顾客来理发和修面,师傅们都会细心地涂沫、敷脸、刮胡、清理鼻毛,最后涂一层雪花膏滋润脸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小编蹑手蹑脚地走到理发师傅旁边,生怕打扰到他们工作,理发师傅从镜子里打量了(小编)一番便说道:“你不是来剪头的吧!”

“我们这里的客人,80%都是老客人,师傅们往往都是一进门就打招呼了,像你这样的年轻姑娘,却是很少看到。”经理徐肖年说道。


时间美化那仅有的悸动

徐肖年告诉小编,这家理发店从解放前就存在了,解放后收归国有,距今已有近100多年的历史。他回忆,国营理发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好几家店,年轻姑娘来店里烫一个最时髦的“大波浪”都需要排队,新人来店里做造型更是要提前好几个月预定。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国营理发店要么倒闭,要么转制,剩下的很少,红玫瑰也陆陆续续关掉了近30家分店。徐肖年说:“四大名店现在都已经不是国营了,目前上海仅有红玫瑰是一家纯国营的理发店。”


作为纯国营理发店,红玫瑰有很多让觉得“傲娇”的地方。理发店每天的营业时间从早上9:00开始,到了晚上8点准时关门下班。节假日期间,在别的民营理发店忙的不可开交,财源广进的时候,红玫瑰是不对外开放的,大家可以尽情地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假期。


此外,能到店里消费的,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群,不少明星也是经常光顾。徐经理说:“80年代,洗、剪、吹,男士再加修面,整套下来需要35元。可这35元却占据了工薪阶层1/3的工资。就是现在,虽然价格只涨了一倍,但是还是比一些店高一些。”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红玫瑰之所以走的起高档路线,一方面是产品用的好,另一方面更是离不开师傅们的手艺。早前的红玫瑰美发厅拥有众多技术好的老师傅们,名气也是响当当,如今时光荏苒,还是熟悉的工作场景,里面工作的师傅也早已是一把工龄,手中剪刀一拿就是几十年。

年龄最大的师傅今年已经快70岁了,他称:“当时店里规定必须做满3年学徒才能正式出师。”学徒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店里,先打扫卫生,再帮师傅整理工具,然后练基本功。先学功架,从站开始,再是拿毛巾、摇刀等。“毛巾要赤手从100℃的蒸箱里拿出来,保证温度不低于85℃,热敷时客人才舒服。”


师傅们告诉小编,那个时候老上海的理发店收徒弟有规矩,三年内不得离开。为了学手艺,学徒工有时还得给师傅打下手,工资也很低,就为早日学到剃头的“心法”与“刀法”,于是也造就了他们最骄傲的资本,就像现在的花式造型非常多,他们虽然没有紧跟潮流走,但客人需要,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去做,毕竟最基本的手艺便是“万变不离其宗”。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来到店里消费的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的甚至已经在这里理发30多年。59岁的顾师傅,从20多岁开始就在这里剃头。“这里的每一位师傅都认识,每次走进这里,就有一种亲切感。”顾师傅说。


还有的老顾客搬家了,但依然找回来做头发。65岁的张阿姨说,之前一直在红玫瑰做头发,但是搬家搬走了,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可做出来的感觉就是不满意,现在哪怕坐两个小时的车子,也是要到这里来。


甚至还有些外地客人专门打车来体验。“一位东北来的顾客,从网上搜到红玫瑰,专门从虹桥打车过来,就想要来体验下这老式剃头和刮胡的感觉。”徐经理说道。

老顾客回头率高,也是红玫瑰旺季很旺、淡季不淡的原因,一般来说,男师傅为男顾客理发,女师傅为女顾客理发。当然,忙的时候,分工也分不了家,男女理发师也会“混搭”起来,不少老客人要求预约,但师傅们根本没有确定的时间可以空出来。


玫瑰的红 容易受伤的梦

尽管老顾客络绎不绝,红玫瑰理发店的经营却并不乐观。徐肖年介绍,算上水电煤、物耗、人力成本等,每个月的经营成本需要十几万。一年下来,哪怕没有亏损,但盈利也是微不足道。而周围的房屋均价早已突破每平方米5万元,如果将门面转让这比费用绝对是相当可观。


相较于资金压力,人才断层才是威胁到理发店存亡的真正危机。徐肖年介绍,现在理发店的只有3位师傅是50岁以下的,按规定,男的60岁退休,女的50岁退休,再过几年师傅们就都要退休了。

“如果这里关门了,以后到哪里去理发呢?”已经在这里理发30多年的顾师傅似乎很忧心。外面的民营理发店,一想起发型师夸张的造型,店内刺耳的音乐,还有店员喋喋不休的推销,老人就望而却步了。


时至于今,与红玫瑰一起变老并一起坚持的,是店里的所有老职工们,他们用数十年积累的老手艺留住了无数老顾客的心,可如今却因师傅们的老去,渐渐又走向哪里呢?


二  白玉兰美容院


白玉兰,先开花后发叶,开花时满树繁花,既大又白,且有芳香,深受市民喜爱。1986年,被正式定为上海市市花。次年5月,以白玉兰命名的上海第一家美容院——白玉兰美容院在瑞金二路(近淮海中路)正式营业。那时候上海还不流行美容院的说法,白玉兰的出现一时间让不少市民感到稀奇。



老刘自白玉兰开业便在这里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可以说是店里元老级的理发师傅。国营理发店有男宾和女宾之分,老刘就是女式理发的师傅,那时年轻姑娘经常来店里烫一个时髦的“大波浪”、“油条卷”……千姿百态,甚是美丽。男性顾客则钟爱于修面,理发师傅把刀在背刀的皮条上噌噌地背两下,然后把眼皮、鼻梁、耳朵梁上的汗毛轻轻刮去,让人顿感一头的轻松。



如今已过去三十多年,但走进店里,仍让人仿佛回到了老上海,装修已经很旧了,所有的理发设备都是老式的,红色椅子已经磨得掉了皮。店里还保留着原先弯腰洗头的习惯,见小编看着新奇,老刘手往里一指,“你走进去看”,小编顺着老刘手指的方向来到一个小房间,两张新式躺椅在老旧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有的客人喜欢弯腰洗头,有的喜欢躺着,虽然我们这是老店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嘛!”老刘说道。



每次收完钱,老刘都要从小木板上撕一张票据给客人,据老刘介绍,这些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



白玉兰之所以称美容院是因为店里不仅理发,还包括修眉毛、纹眉等美容项目,裴师傅便是店里修眉毛的好手,那时候流行卷卷的头发、弯弯的细眉,来找裴师傅修眉的姑娘络绎不绝。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弯弯细眉,这时裴师傅便根据每个人的脸型设计,小小的刮片刀三下两下便勾勒出轮廓。直到现在,还有顾客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只为找裴师傅修修眉毛。


近些年来,由于经营困难、城市拆迁等问题,国营理发店渐渐地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在旧式工作中度过几十个春秋的师傅,正一个接一个退休、离去。如今白玉兰也只剩下十位师傅,由于客人多,通常一位师傅要接待好几个客人,这个刚弄好一半,又去招待另一位了,即使这样,客人们仍乐意等待。


虽然白玉兰美容院的师傅年龄越来越大了,但老刘仍不愿意招收学徒接他的班。中国人有一句话就是:做学徒总要先吃三年萝卜干饭,于是吃过“萝卜干饭”就成了国营理发店剃头师傅最骄傲的资本。那个时候老上海的理发店收徒弟有规矩,三年内不得离开。为了学手艺,学徒工有时还得给师傅打下手,工资也很低,就为早日学到剃头的秘籍。前几年老刘也收过徒弟,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花费三年时间做这件辛苦事儿,渐渐地他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直到现在店里还遵照着以前的营业时间:早上9点营业,下午5点关门,周一还放一天假但遇见客人来得早的,有时7点多就开始动剪刀了。


或许在现在年轻人眼中白玉兰这样的理发店“不上档次”,但不少人还是愿意到这里理发。因为这里不推销、不办卡,没有让人拘束的“过度热情”,有的是师傅淳朴的心和精湛的手艺。岁月沧桑,唯初心不变!


小编的话

感谢您看到了最后!

沪江、南京、华安、新新……这些老字号的国营理发店

是不少老上海人记忆中的美好回忆

但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复存在

而如今街上到处都变成了装修好看

门口放着不停旋转的灯箱

里面都是年轻漂亮的小伙儿小姑娘

进去后先洗个头,然后就开始不停的和你聊:

“您的发质不错,该如何保养

是不是经常来,要不要办张卡......”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在不断更替

但是您能记住哪一样?

如果说发型,我还记得曾经的

“37分”和”杀马特“

因为它们是慢时代中的产物

也成为我记忆中的经典,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



来源:上海社区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