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在书法上大胆创新,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划时代的一代艺术宗师,更兼擅长诗与画,其时乃谓之“三绝”。 ![]() 郑板桥书法作品
启功对书法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他著的《论书绝句》,以诗的形式总结了自己几十年书法实践的系统理论。他认为,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既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具有实用价值,又是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具有欣赏价值。 ![]() 郑板桥画像
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这样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 启功书法
郑板桥书法风韵特异,大胆独创“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何谓“六分半书”?据说隶书字体又称“八分”,而板桥先生认为自己的字体非楷非隶大概只有“六分半”于是就戏称“六分半书”,对此燮翁作如下解释:“板桥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熟滑,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 ![]() 郑板桥书法
简言之,燮翁就是运用行楷的笔调,以楷、隶为主,写出似楷非楷、似隶非隶,而是融楷、草、篆、隶为一炉,而隶意较重的一种艺术风格。 ![]() 启功与书法系学生在一起
说到书画同源,郑板桥以行草笔法写出的六分半书,其中就掺入了他画兰竹的笔法,清人蒋士铨在其《忠雅堂诗集》中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 启功为陈奇峰篆刻集作序
表面上看,郑板桥书法的这种创新是一种杂凑,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决不求形似。 ![]() 郑板桥书作
他对学书的这种独到见解,加上他对诗、画都有很高的造诣,生活中又饱经沧桑,所以,将思想的旷达与天性的幽默一齐融会与笔端,自然就形成了这种“奇而不诡正”的书法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