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当年穿新衣

 刀客琴心 2018-09-26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吃饭穿衣是任何人任何时代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服装和饮食是我们这个社会两个最大的产业。今天的中国,你走到大街上,青春男女、甚至年长的群体都身穿各种鲜艳有个性的服装。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更多靓丽的色彩,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彰显个性的选择,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情趣。现在你走在大街上,很少能见到有两个人身穿同样颜色同样式样的服装,除非是工作制服,这在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几十年,很多生活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每个人所持的观念都与时俱进,慢慢的在改变着别人也被别人改变着。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四十年多前拍摄的记录片《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当年非常珍贵的旧时影像。1972年的中国正是文革疯狂的时期,服装都是灰蒙蒙的。远远望去,不论城乡的中国人群就像一堆堆灰蚂蚁。此后很多年,中国的着装样式和色彩都没有多大变化。


七八十年代,国人最崇尚的是的确良、涤卡等各种化学制品的面料做成的衣服。棉花纺线做的衣服比较土气,是乡下人的装束。见多识广的伯父说,在国外棉花做的衣服才最值钱,当时我感到难以置信。


早前在北方一带,棉布大襟褂子、宽腰棉裤是村民们最常穿的衣服,大襟褂子一般是粗布自己缝制的,扣子都是用布手工做的。宽腰单裤、棉裤也是以粗布为原料,特点是比较笨拙。宽腰裤子的裤腰部分是白色的,很宽松,裤身和裤腿是黑色或蓝色的。穿的时候需要把白色裤腰多余的部分折起来,再用根布绳子或草绳子当腰带扎起来,这也是山东人早期的普遍装束。单裤较轻不容易掉裤子,棉裤是两层布中间夹了棉花做的裤腿,很笨重,腰带又不容易固定,腰带一松掉裤子是经常的事情,而急着小便解不开死扣腰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电影《红高梁》迎亲队伍中,那群北方汉子们被缴获捆腰的绳子后就只能提着裤子,眼巴巴地看着新娘九儿被劫走了。


的确良、涤卡等化学面料做的衣服虽然不怎么吸汗,但要板正的多,是高档衣服的象征。要出门到城里或正装作客,最好是穿上这么一件衣服,但不是每个农村家庭的成员都有这么一套高档衣服的。后来,一身军装穿戴又是当时青年人值得炫耀的最好装束了。


我小时候生活在北方农村,穿新衣服的机会很少,每年置办的新衣服,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穿上到街上去,平时几乎没有穿新衣服的机会。距离过年一两个月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根据手里布票的多少开始计划了,哪个孩子过年穿新褂子套棉袄,哪个有新裤子套棉裤,哪个有新做的鞋子,当然有些就穿哥哥或姐姐的旧衣翻新的衣服了。并不是每年每个孩子都有新衣服穿,也不是每年都有上下一整身的新衣服穿。


因为平时很少有新衣服穿,所以穿上新衣服会有很多人不适应的。我当年的体会是一旦穿上新衣服,感觉就像一个乡巴佬走上万众瞩目的舞台一样,兴奋但浑身上下不自在。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也期待着别人对新衣服做一番评价。我的感觉是如果有人说难看,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下次再穿这件衣服都会怵头。


我六岁左右的时候,在北镇(惠民地区)城里上班的伯父带回来一件T恤衫给我,情景至今难忘。那是一个夏天,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件鹅黄色有暗横条纹的衣服,那是我第一次有了工厂生产的成品上衣,以前都是穿自己家缝的衣服。拿到衣服后强按住自己的兴奋,在父母的协助下套头穿上这件从城里带回的洋气衣服。因为从来没有穿过这么高档的衣服,穿上后马上就钻到屋子里的一个角落中不敢动弹了,觉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自己瞬间好像换了一个人,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穿着新衣服整整一个上午,都躲在那个角落里不动弹,也不敢出去。后来因为这事被父亲狠狠的痛打一番,只顾着怕痛了,竟然忘记了穿的是新衣服,也不知道此后怎么就哭着跑到了院子里,又被追赶着到了街上。穿着新衣服出去一趟后,就感觉被这个世界接受了。新衣服穿在身上数天内仍然会感到些许拘束,但慢慢就能穿着它上街了,一个星期后就很自然的穿在身上了。


记忆中有限的几次穿新衣服,都伴有一段不愉快的回忆,似乎对新衣服也有了恐惧感。等到十几岁上了初中,每天穿着旧衣服上学也觉得很精神,感到自然又舒适,没有感觉到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后来班主任表扬我,说我穿妈妈穿过的旧衣服是勤俭节约,要大家向我学习。因为这是一件中年妇女样式的条绒黑色褂子(上衣),当我知道实情后,穿上这件衣服我又感觉不自在了,总感觉别人在笑话我。直到用奶奶攒的七块钱买了一件的确良学生装上衣,已经忘记是从哪个商店买来的了,是一件蓝色的上装,很板正,双肩非常合身,下面两个口袋带着盖子,透气又舒适,很符合我初中学生的装束。这件衣服是我感觉最好的一件,此后一直穿了好多年,直到彻底穿不上了还不舍得丢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