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春雷作品]漫谈“闽蜀同风”*(闽蜀通风,腹中有虫)

 庆增 2018-09-26

按:所谓“闽蜀同风”最早是从程民生先生的《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一书中看到的,书中在“乡土观念与地域偏见”一节中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述。因为我正好兼跨两地,自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其实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地域文化现象。没有现成的程先生文章的电子版本,网上搜了一下,找到萧春雷先生不久前发表在《厦门晚报》上的这篇文章,内容大体上差不多,行文则更活泼些,特转发于此。

 

闽蜀同风,腹中有虫。这是流传于宋代的一句古谚。福建与四川开化较迟,早期的中原人士都是文化沙文主义者,为这两处蛮夷之地造字,各放了一条虫子进去,以示轻蔑。到了宋代,福建与四川的文化都相当发达,这两条虫子于是成为诡计多端的隐喻。要是放在今天,这种赤裸裸的歧视属于“政治不正确”。然而在宋代,甚至难倒了苏轼。

据《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有人提到“闽蜀同风,腹中有虫”时,苏轼勃然大怒,作色道:“《书》称立贤无方,怎么可以这样说呢?”刘安世反驳说:“立贤无方,须是贤者才做得到。如果是普通人,受制于土地风俗,怎么能不被当地习俗感染?”一向伶牙俐嘴的苏东坡居然哑口无言。

闽蜀同风具体有哪些内容?北宋王得臣《麈史》卷下《风俗》例举了一些闽蜀两地相同的风习:“闽蜀同风……今读书应举,为浮屠氏,并多于他所;一路虽不同,相逢则曰乡人,情好百倍;至于亲在堂兄弟异爨,民间好蛊毒者,此其所同者。则知古语之传盖不虚耳。”他的意思是,福建与四川,在科举教育、佛教普及这两方面,都高于其他地区;此外,两地人还注重乡土观念,好认老乡;宗法观念弱,兄弟成人,就与父母分居;民间好蓄养蛊毒;等等。

王得臣挺厚道。事实上,“闽蜀同风,腹中有虫”一语带有强烈的贬义,一方面蔑视闽人与蜀人开化不久,未脱野蛮,另一方面诋毁他们心怀鬼胎,刁钻古怪。在北宋的政坛上,闽籍官僚常被人称为“福建子”,意思是他们特别有心计,好捉弄人,北方人又怕又恨。《萍洲可谈》谓:“中州人每为闽人所窘,目为‘福建子’,畏而憎之之辞。”王安石恨晋江人吕惠卿,罢相退居江宁,往往书写“福建子”三字泄愤。《道山清话》说,司马光骂江西人王安石,就说他“心术似福州”,把他也打成“福建子”。据《密斋笔记》记载,吕惠卿贬官时,在谢表中挖苦政敌苏氏兄弟“虫臂鼠肝,悉冥心于造化”,苏东坡愤愤道:“福建子亦会做文字!”连蜀人也瞧不起闽人了。

宋代的闽籍高官,在充满偏见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代价也十分惨重。《宋史·奸臣传》列入20人,其中10人为闽籍。其中不乏真正的奸臣,也有地域与政治党争的牺牲品。

都被骂“福建子”了,所以闽人对“闽蜀同风”没有太大意见。四川人被拉来陪刑,颇为不平,所以蜀人孙光宪就在《北梦琐言》中主张闽蜀不同风。好在闽蜀两地文化特别发达,渐成各地向学的样榜,这句古谚慢慢发生了转义。如苏轼表扬江西的南安军,就说当地“儒术之富,与闽蜀等”。浙人叶适列举全国人文鼎盛之地:“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这样,闽蜀同风,逐渐就变成一个褒义词。

南宋有个叫宋日隆的人,是四川眉山人,苏东坡的老乡,来福建连江做知县。他为《连江县志》作序说:“闽蜀风马牛不相及,前辈乃以为同风,每窃疑之。三载兹邑,目文物之盛,科之勤,习俗之俭,真与吾眉同。”他已经在新的意义上使用“闽蜀同风”一语了。不过,少了下半句“腹中有虫”,这句古谚就不够精彩,于是慢慢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