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天地】推拿——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刘金宸 2018-09-26

推拿——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作者:戴大城


推拿,古称“按摩”,是中医学的一门外治法,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医门秘旨》,明代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诀·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推拿疗法源远流长,其方面的著作也是卷帙浩繁。作为一种独特的医疗手段,在继承传统推拿手法精髓的基础上,与现在医学科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推拿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技术,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功法训练,才能极尽手法的运用之妙,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之境界,方能展现推拿的艺术性。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

                       临床诊断的艺术性


机触于外,有外触知机之意,强调的是触诊的重要性,运用触诊搜集信息,更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云:“以手扪之,自悉其情。”通过触诊发现组织的病变部位及程度,以辨病在筋在骨,还可以进行多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比如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与急性腰扭伤两者都有能棘肌痉挛,但前者压痛点局限于棘突或棘旁,且是深压痛,腰前屈尚可,而后者压痛点相对较广泛且表浅,腰活动各方均受限,其疼痛程度较轻。疾病总在一摸一按之间,医者静心触诊,细心体会,耐心积累手指下的感觉变化,在不断的触诊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手法,经过这一摸一按,机体恢复至平衡的状态。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触诊的范围也在扩大,或用拳叩,或借助叩诊捶进行专科查体,是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当然临床诊断还需凭借医者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也要熟悉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诊断、影像化验等,还要一定的临床经验。临床诊断还需明结构诊断与功能诊断,这对于推拿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征。

巧生于内

手法力度的艺术感

巧生于内,医者用最少的力来获得最佳疗效。力度可由术者用意控制,但要巧用重力、合力和省力杠杆,不但可以获取较大力,而且很省力。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因此在施术时,需要借助核心力量,如腿力、腰力、胸力,以身使臂,以臂使指,这样刚柔并济,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但深刻有力,而且富有柔软性,使患者不知其苦。有人说,施术的力从根(双脚)来,以丹田为轴控制力量,这种力可轻可重,如涓涓细流。这就需要医者的内在功力,这种功力的修炼来源于平常的功法训练,选择中国传统功法如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相应的功法,可有助于掌握手法的技巧,还有利于增强体质,也可指导和帮助病人进行功法训练。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手法操作的艺术美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强调的是心手合一,如一指禅推法,医者在施术时,需心和神宁,有利于手法操作的功贯拇指,这样手法才能有美感。正如孙思邈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患者就诊时以痛苦而来,医者需耐心解释病情,并且安慰,使患者心情平和地接受治疗,这也符合一指禅的“禅”识。施术前,需思维清晰,用已有知识来指导临床操作,辩证施治,每个人点的穴位、用的手法,力度的控制都需要量体裁衣,还需随证而变,因为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需要的手法不同,操作时手法组合的先后顺序都需考虑,如同一例肩周炎,在早期属渗出性炎症阶段,宜采用很柔的㨰法、揉法为主,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炎症消散;在粘连期,适宜用较重的㨰法并配合肩关节各运动轴向上的被动运功操作,以逐渐分离粘连。这也体现了推拿手法的动静结合,手法操作与关节被动运动有机结合,抑或是医患配合,做拮抗运动,往往恢复的更快。中医临床诊治也强调治病求本,治疗时善于发掘疾病的根本原因,从原发病灶进行手法治疗,方能收获近远期疗效,例如有些名老中医在诊治膝关节骨关节炎时,会首先查看脊柱及骨盆位置、肢体长短及下肢力线的变化,然后予以对应的手法。另外推拿手法应是美观的、艺术的,在转换过程中也应自然流畅,行云流水。这样整个治疗下来,患者得到的是经络畅、气血通,诸症若失。


参考文献

[1]金建明,姚波.触诊在推拿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按摩与导引,2001(01):2-3.

[2]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75-177.

[3]张喜林,孙武权.丁氏㨰法推拿沈国权临证经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