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与“治未病”
章家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080)
【摘要】 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思想的文献疏理为基础,对中医推拿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的思考,得出了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对现代医疗保健事业方法学的一大贡献的结论。同时提出了“治未病”在中医预防上的优势,即整体预防。其特色强调“天人相一”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增强身体内在因素,提高正气,抵御外邪。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推拿手法和功法的研究必将有实质性的进展。
【关键词】 预防医学;治未病;中医推拿
资料显示:1/4城市居民患上慢性病;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发展;针对病原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现代医学的切入点正从“已病”前移到“未病”。以“治未病” (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为理论基础形成的中医预防学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推拿手法和功法以其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激发身体潜能的特色越来越引起现代医学的重视。作者认为推拿手法和功法的创新时代正在来临。
1 “治未病”的理论基础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性。《礼纬?含文嘉》曾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说明熟食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这些朴素而原始的防病思想,虽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观其主旨,实为“治未病”理论之滥觞。《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二:(1)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等。嗣后,《难经》补《灵》、《素》之未备,提出了治未病的另一重要涵义即,治未病的脏腑。《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张仲景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使之作为仲景学说的精髓,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中。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言:“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于无事之前,不迫于即逝之后。”又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且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丹溪心法》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养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时,中医“治未病”理论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治未病的含义还有“愈后防复”。治未病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伤寒论》于六经病篇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如果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提示人们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 作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才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
2 中医推拿与“治未病”
所谓“中医推拿治未病”指的是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推拿手法和功法刺激人体经络 ,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 ,使人体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正常机体的未病先防则多用导引。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它与现在的功发训练相类似。最早文字记载于西汉《引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势,其中有捶背,扶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止的疾病。《庄子·刻意》提出“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着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为什么推拿可以产生防病保健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机体维持阴阳平衡则显现出健康的生命状态,当阴阳失调、失衡时则会出现“未病的过渡状态”或疾病。一般而言机体对阴阳轻度的失调具有自调能力,这种能力是机体正气的组成部分。机体的这种调适能力是控制“未病过渡状态”发展方向的关键。推拿正是扶助正气加强这种调适能力的具体方法之一。采用推拿的目的其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刺激经络直接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的潜力,通过加强自身内在的调节能力去应对内外环境的影响与干扰,保持机体的内环境的稳态,防治疾病并保持健康。推拿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预防作用的方法,而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具有广谱性的扶正固本方法。它的作用方式与内服中药补药完全不同,虽然并没有向机体补充任何外源性物质,却同样可以达到调节阴阳、防治疾病,保健延衰的目的。采用推拿的目的其二就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采用推拿的目的其三就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有利于对抗邪气。
3 “治未病”的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亚健康状态的医疗保障的临床实践, 其应用正逐渐推广开来。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 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 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 中医应抓住机遇, 适应变化, 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现代“治未病”三个切入点(1)打好基础———养生为要务。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就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慎起居、练形体、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患于未然,从而做到使人延年益寿。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说:“在世界文化当中,惟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养生学作为中医学领域的一个实用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养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实施的保健形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认同和普遍开展的基础,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出发点。通过养生实践,顺应自然、燮理阴阳、调和形神,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达到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 )把握关键——体质是根本。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个体差异性。体质与健康及疾病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不同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在疾病传变转归过程中具有某种倾向性。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而某些干预措施可以调整体质的偏颇,因而体质又具有可调性。正是由于如此,使得体质的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成为可能,而这些,将在中医“治未病”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王琦提出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1]的“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在当预防保健的社会实践中可望产生积极的效果。(3)抓住重点———关注亚健康状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全球人口中约有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在全国进行2万例调查后的分析显示各种偏颇体质与亚健康关系密切。同时,发现疼痛型亚健康型与阳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正相关;早衰型亚健康与阳虚质、痰湿质正相关;疲劳型型亚健康与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正相关;心理型亚健康与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正相关。这些研究说明了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为依据不同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调体措施、改善体质的偏颇状态、防治亚健康提供了依据。中医推拿“治未病”的关注对象,除了面向自然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外,应该重点针对这三个方面,从群体预防的角度,从改善体质入手,综合应用推拿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从而使“治未病”的应用拥有广阔的空间,且更具针对性。
设想与展望
推拿作为防病保健的一种刺激方法,是使机体产生适度应激的有效手段。为使这种应激恰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同时又不造成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谢障碍,产生良性调节的作用,就要深入研究不同的推拿手法和功法刺激对机体机能状态的适宜程度,不仅要研究推拿手法和功法的刺激性质、刺激量、穴位的特异性以及机体的当时状况等,还要研究它们之间以及与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推拿手法和功法的最佳介入时机。应多层面同时入手,采用多种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推拿手法和功法的研究必将有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