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 | 荆盼 :让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真”有效——“周模式·一单元·五环节”写作教学构想与实践

 山湖微波 2018-09-27

作者:荆盼

河北保定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宏志班班主任,河北省优秀班主任,河北省德育先进工作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专家,保定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的首批市管优秀专家,保定市语文专家组成员,保定市特级教师讲学团成员。

近年来,《高中“周模式·一单元·五环节”写作教学构想与实践》《“旧乡”岂可称“远道”》《对语文回归学科本源的思考》《高考新材料作文“十度”意识解析》《例说发散性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贰”字释义细考》《晴雯性格浅析》《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漫谈》《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探微》等十几篇论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高考》《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刊物,参与编写多部中学语文教辅用书。

曾获河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多次荣获保定市学科优胜奖、保定市政府嘉奖,主持参研多项国家级、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经常在省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做示范课与专题讲座,推广教育教学成功经验。


查看荆老师的更多文章可关注荆盼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引言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难中之难”,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学生面对写作,不乏 “谈之而色变”的现象,他们不肯写,不愿写,甚至不屑写,存在集体的畏难情绪、抵触心理、消极应对态度和写作水平整体偏低等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

兴趣不足,学法不当

2

审题偏颇,立意失准

3

思想浅薄,境界低下

4

素材匮乏,论证无力

5

语言苍白,感情造作

6

思路不清,结构混乱

7

书写潦草,卷面不洁


这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作文考试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具体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提出写作“度”意识教学的理念,并进行了实践。即在写作教学中,尤其是在新材料作文(包括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准”度、“新”度、“深”度、“高”度,论述的“梯”度、“角”度、“力”度,素材的“广”度、“鲜”度,语言、书写的“亮”度,文章的“厚”度、“长”度,写作的“速”度等意识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教师面对写作教学与学生现状,亦愁眉不展,满腹苦水,常常发出“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声声慨叹,存在着集体的悲观情绪与行为怠惰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

教材的缺失性

2

课程的依附性

3

目的的单一性

4

计划的虚无性

5

命题的随意性

6

训练的无序性

7

理论的匮乏性

8

评语的趋同性

9

指导的无力性

10

过程的间断性

11

工作的低效性


按传统,学校通常会每周安排两节作文连排课穿插于语文主体教学课程中。这样,就会置写作教学于语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学生于连排课完成写作之后,教师要在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批阅,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班容量仍然较大,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批阅往往简单,评语常常趋同,更有甚者只是给学生作文赋个分而已,于下周作文课再讲一讲所谓的作文技巧,说一说本次作文应注意的问题,读一读评一评此次班内同学的优秀作文罢了,于第三周再布置新的作文题目供学生写作,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批阅得详尽些,一周之内教师往往很难完成批阅,如此,学生“写作”与教师“讲评”相隔的时间往往很长,少则一周,多则两周,甚至月余,致使写作课的连贯性、指导性、实操性、时效性很差。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写作“周模式·一单元·五环节”的教学构想,并进行了实践。即每四周拿出一整周的时间作为写作独立教学单元,分五个环节进行:

1

“讲”与“练”环节(1-2课时)

2

“赏”与“写”环节(2课时)

3

“评”与“改”环节(1课时)

4

“改”后“评”环节(0.5-1课时)

5

“评”后“改”环节(0.5-1课时或课下)


下面,以“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度”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具体做法:


第一环节:“讲”与“练”

(1-2课时)


一、理论讲解: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要有“准”度。


杜牧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立意,实居一篇文章之要津。评价文章可以有许多尺度,但决定文章质量优劣、水平高下的,主要是立意。


高考作文对于审题立意“准”度的要求更是第一位的,而审题乃立意之前提。古语云,审题如同审贼,讲究一个“细”字。材料作文的审题切忌一步到位,还没读懂、吃透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一处就写一处,结果往往偏离题意。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应按“步”操作,轨迹大致如下:

1

整体把握,明确要点,抓住关键。


看材料涉及到哪些人或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多个人物,要确定材料的主人公;看写了主人公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要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包括重复性词语、定性词语、总结性语句、观点性语句、暗示性语句、对比性语句等)进行分析。因为任何材料,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词展开的。任何材料都必然存在一个“话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主题词。抓住了主题词,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话题、命题作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主题词,自不必说。


2

确定性质,辨明倾向,落实寓意。

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或图画的性质是正面的、反面的,还是中性的;并探求命题者的倾向性,即命题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说明什么道理。


另外,有些材料,尤其是寓言故事中描摹的形象,往往象征了现实社会中的某类人或事件,找准了象征意义,才算抓住了关键,方能吃透材料。



(以上讲解均有例说,此略。)


二、当堂训练:新材料作文中心论点

的提炼与升华


1

题目(1)展示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1

训练(1)流程

1

要求学生依据前面的指导按步骤审题,确定立意,写出中心论点。

学生根据对比性关键语句“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和“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一般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具有“准”度的观点:

(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2)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名。

2

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中心论点进行推敲、修改,力求在“准”(立意准确)的前提下,要“明”(态度鲜明),要“简”(文字简约),要“美”(语言优美),要“新”(角度新颖)。

3

组内研讨:前后桌6位同学为一小组,对组内每位同学所写的中心论点进行研论、修改,选出最佳者,记录疑难问题。

4

全班交流:

(1)各组提交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讨;

(2)各组提交选出的最佳立意语句,在全班进行分享与探讨;

(3)全体同学在摘抄本上记录最佳者的“名言警句”,于大家是积累,于佳者是鼓励。



1

成果(1)展示

生1:个人的尊贵不在于物质的包装,精神的丰满才是人生的财富。


生2:拥有高价值的灵魂,无需拥有高价格的华装。


生3:绣花软枕草莽于内,璞玉浑金质朴在外。

教师点拨:这似乎作论据更合适,若以之作论点当如何让修改呢?学生推敲后修改为:绣花软枕草莽于内无本事,璞玉浑金质朴在外又何妨?


教师点评:妙哉!


生4:冰魂玉骨,何需金帛修饰?

教师点拨:“何需金帛修饰”是否生硬、直白些?学生推敲后更改为:冰魂玉骨,何需金帛在身?修改理由:何需金帛“在身”较之何需金帛“修饰”,语句更顺畅,且“身”和“冰魂玉骨”之“魂”“骨”搭配与题目材料更契合。


教师点评:甚当!


生5: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教师点拨:这句指出了论证的方向,但与论点而言不够明确,似乎更适合做题目吧。


学生:会心一笑,颔首。



1

题目(2)展示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1

训练(2)流程

1

要求学生依据前面的指导按步骤审题,确定立意,写出中心论点。

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一般可以提炼出如下具有“准”度的观点: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第2、3、4步同上【训练(1)流程】第2、3、4步。


1

成果(2)展示

生6: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教师点拨:这作为论点固然正确,但似乎大众化了些,能换种说法吗?


生7:不经苦难,何以璀璨?

教师点拨:很好,这相对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但新颖简练些,而且“难”和“璨”还押韵,读之上口,既可作中心,亦可为题目,很好!


生8:痛苦过去方得华美,安于享乐只能平庸。


生9:平庸源于安逸,不凡出于苦痛。



1

题目(3)展示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1

训练(3)流程

1

要求学生依据前面的指导按步骤审题,确定立意,写出中心论点。

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通过对这则材料因果关系的分析,学生一般可以提炼出如下具有“准”度的观点: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第2、3、4步【训练(1)流程】第2、3、4步。


1

成果(3)展示

生10:墨守成规只能无奇,另辟蹊径才会出新。


生11:前人车辙易循,墨守成规终成平凡事;开天辟地难为,大胆创新能为天下先。


生12:拘泥现状,庸于对错之论;跃出寻常,超于新颖之思。


在这一环节,笔者准备了10余道训练题目供学生训练,此不尽举。


第二环节:“赏”与“写”

(连排课2课时,为保障学生写作思维的连贯性,其间一般不下课)


1.范文鉴赏(20-30分钟)

教师给出精选的范文,一般先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静听品味,然后全体学生齐读感悟,之后引导学生针对本次作文训练的方向(即“写作‘度’意识”中哪一“度”,本次为审题立意的“准”度)进行重点鉴赏,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示范。


2.出示题目

题目的设置与选择要依据此次训练方向的需要产生,切忌随意。


3.学生写作(55分钟)

引导学生用5分钟审题,10分钟构思,40分钟成文,并坚持进行限时训练,使写作的“速”度有保障。


引导学生审题构思时,要先提炼并打造中心论点,再确定行文思路并拟写提纲(即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分,确立并打造分论点),然后对论证材料进行合理配置。这是对审题立意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第三环节:“评”与“改”

(1课时)


【操作流程】

一、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评:

1

先找出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用“直线”在其下面标出。

2

再找出自己文章的“分论点”,并用“曲线”在其下面标出。

3

分别对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按照论点要“简”、“明”、“美”的标准进行自评并修改。至于“准”不准的问题,下来再议,因为一般自己都是认为怎样“准”,才怎样写的。


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组内互评:

1

教师给出本次作文切合题意的立意角度,引导学生对本次作文立意“准”度度进行认真仔细的考量,并兼顾立意的“新”度、“高”度、“深”度。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审视:

(1)分论点相对于中心论点的切分是否科学

(2)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3)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过度是否自然

(4)进而关注论证的“梯”度与“角”度等。

3

组内同学对组内每篇文章进行评议,并给出建设性意见。

4

选出最佳者,记录疑难问题。


三、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全班交流:

1

各组提交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讨;

2

各组提交选出的最佳立意语句,在全班进行分享与探讨。

3

全体同学在摘抄本上记录最佳者的“名言警句”。


第四环节:“改”后“评”

(0.5-1课时)


第五环节:“评”后“改”

(0.5-1课时或课下)。


以上两个各环节均需按照该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与目的,依据写作“度”意识教学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体依照第三环节的操作流程具体实施:

1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改互评。

2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组内互改互评。

3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针对典型问题进行班内评改交流,成果分享。

此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作文周之外的日子,教师一定要引导督促学生每天坚持读书记诵、摘抄积累,否则,写作教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总之,笔者有关写作 “周模式·一单元·五环节” 的教学构想与实践,旨在真正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指导性与操作性、目的性与高效性的高度统一,以及写作教学课程、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的高度统一,使学生能顺利地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真正达到“教师善教、学生善写”的境界。一路走来,看着学生们的美文佳作似春笋不断涌现,写作水平如翠竹不断拔节,欣喜之余,遂成此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