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 李克绍串讲《伤寒论》——阳明病篇

 紫苏333 2018-09-27

杏林墨香 

每天早7:00

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

//

喜欢就置顶我,方便您找到我


阳明病串解


一、阳明和阳明病


阳而曰明,就是阳气极盛的意思,所以阳明也称盛阳。结合到人体脏腑的具体功能来说,惟有胃肠消化道能腐熟水谷。化生荣卫,热能最大,所以生理上的阳明,实际是指的胃家。


胃家,即整个消化道。它不但肩负着腐熟水谷的消化作用,而且也肩负着排泄粪便的传导作用。在健康情况下,热能正常,消化正常,传导也正常,便没有症状出现。但受邪后就不同了。盛阳感邪,其热愈炽。热炽于里,蒸发于外,就会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影响传导,就必宿食、粪便留滞,形成“胃家实”。前者是阳明病的外证表现,后者是阳明病内在的实际情形。


二、阳明病的分类和治疗


阳明病因传导失职会形成里实,因邪热炽盛会形成里热,因此,阳明病的特点就是既热且实。但是由于里实的程度不尽相同,里热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使阳明病在临床上能表现为许多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可划分为两种:一是偏重于里实的,主要是宿食、粪便留滞在肠胃之中,腹满、便秘是主症,现在都习惯称之为腑证。一是偏重于里热的,主要是无形之热亢盛于躯壳之里,身热、自汗是主症,现在都习惯称之为经证。现分述如下。


(一)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胃家实”。它的形成,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有未病之先,就津液素亏,感邪后未经任何治疗,即大便不行的,叫作太阳阳明。有病后治疗不当,津液耗伤,以致大肠干燥,大便不行的,叫作少阳阳明。有里阳素盛,感邪后邪热又与肠胃中宿食、粪便相结的,叫作正阳阳明。前二者是津亏里实,关键是里实,不是里热;后者是热盛里实,关键是里实又加里热。由此可见,腑证的本身,又可因有热或无热,大实或小实,再次分为不同的类型。


1.太阳阳明的证治


太阳阳明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其人津液素亏,感邪后,津液的调节,相形见绌,就导致肠道更形干燥,大便不行。此类病人,寸口脉必浮而兼芤。浮表示阳有余,芤表示阴不足,以有余之阳,消烁其不足之阴,津液内竭,大便即硬。


②其人胃气素强,胃强就能化湿,小便必利。胃强则脾受其制约,不能摄持津液以滋润大肠,却任其下趋膀胱,大便就会硬而不行。此种病人,趺阳脉必浮而兼涩,浮即表示胃气亢进,涩即表示津液由小便丧失。


前者是脾无津液输布而穷约;后者是脾受胃的制约,有津液也不能输布。所以太阳阳明,也就是脾约证。


脾约证有一特点,即其人并无热邪内结,不过由于津液不继而便秘,所以即使多日不大便,也无所苦。当润肠通便,用麻子仁丸。


2.少阳阳明的证治


少阳阳明,是指病人经过发汗或利小便等治疗以后,津液耗伤,肠道干燥,因而出现里实、内烦、大便难等阳明证而言。“少阳”是阳明腑证中的一个词,并不是专指少阳病误治后所形成的阳明病。其兼内烦的,治法与正阳阳明相同。内无烦热,仅仅是排便困难的,可用导法——即灌肠法,促其排便。


少阳阳明大便难的形成,像脾约一样,都是由于津液不足,但是两者的病机不同。脾约证是津液素亏,少阳阳明的大便难,是津液由耗伤而亏。津液素亏的,脉或芤或涩,而治疗伤津的,只是暂时性津液不继,脉非但不芤不涩,而且也不浮。因此,在症状上,二者虽然同样是无所苦,但是脉芤、脉涩的,必须用润肠药,不能等待其自欲大便,而后者则可待其自欲大便时,临时导而通之。


3.正阳阳明的证治


正阳阳明,是宿食、燥粪与热邪相结。它不是无所苦,而是兼有腹满、腹痛、潮热、心烦、谵语等。所以正阳阳明比脾约、大便难为重,也可以说是最典型的胃家实。


胃家实的同时,又兼有腹满、腹痛、潮热等症状,这说明不仅仅是内实,也是内热。这就不是单纯用润法或导法排出大便就能取效的,必须在通便的同时,又要泻热,才最为理想。这就必须改用攻下法。


下法是为肠胃中的实热开一下出之路。但是由于热的程度不同,实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方剂也应有缓下、峻下的区别。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就是根据这一情况而制出来的不同方剂。下面把三方的作用和适应证,概括起来介绍如下。


(1)调胃承气汤的运用。调胃承气汤,有芒硝涤热,大黄去滞,甘草和胃,无枳实、厚朴等气分药,是和胃缓泻剂,所以适用于里虽有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却不甚坚硬的病人。


例如:病人大便不算硬,但却心烦或谵语,说明是阳明有热,就应以本方和胃泻热。


又如:发汗后出现蒸蒸发热者,或用过吐法后出现腹胀满者,一是里热外蒸,一是胃燥失降,但都不至于因汗法或吐法而致成大便硬,因此都当用本方。一以釜下抽薪,一以和降胃气。


(2)小承气汤的运用。小承气汤比调胃承气汤多枳、朴,无芒硝、甘草。其涤热之力,次于调胃承气汤和大承气汤;通便之力,优于调胃承气汤;加大用量,则接近于大承气汤。所以适用于里热不甚而大便已硬者。


例如:凡出现谵语或心烦,是阳明里热,同时又大便已硬者,用本方。


又如,宿食内结,心下烦躁、硬满,是结在胃而不在大肠,只可和胃,不可峻攻,也用本方。


又如腹大满不通,本当用大承气汤,但其热未潮,或虽已潮热,而同时又有大承气汤的禁忌脉。如脉弱、脉滑而疾等,都应以小承气汤代之。


此外,还有的在服大承气汤泻下之后,大便不久又硬的,但其量必少。这样就不需要大承气汤峻攻,亦可改用本方,清除未尽之邪。


(3)大承气汤的运用。大承气汤是小承气汤加重了枳实、厚朴的用量,以气药为君,又加芒硝。其煎法又是后入大黄,使其气锐行速。因此它是峻下剂,适用于里热较甚而又大满大实的病人。其具体运用,有通便泻热和攻下燥屎两个方面。


①通便泻热。是在大便已经成硬,发热恶寒等表证已不存在,同时又兼见潮热、谵语,手足汗出,又无脉弱、脉滑疾和阴津欲竭等弱点的情况下用之。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症状是潮热和大便硬。凡大便硬而热不潮,是小承气汤证;热已潮而大便不硬,是调胃承气汤证,都不能用大承气汤。


②攻下燥屎。燥屎是由宿食逐渐煎熬、积存而形成的异常干硬的粪块。它不同于一般的大便硬。燥屎常滞留于肠道折叠处,或受阻于溃疡、斑痕、憩室。大小多少不等,顽固难下,有时虽然腹泻,燥屎亦不下行,所以极易形成肠梗阻,是阳明病中极为严重的病变。


燥屎在临床上常能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a.病人丝毫不能进食,甚至嗅到食味,即不能耐受,这是屎气上熏所致。

b.阵发性绕脐剧痛,这是肠欲传导而燥屎不动。

c.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乍难时兼有喘促、昏冒、不能安卧等症状;其乍易是未结者旁流时出,不等于梗阻消失;其大便乍难,才是肠梗阻的真实情况。

d.燥屎内结,再兼有目睛不和,视觉昏花,是自身中毒;身热汗多,是即将脱水;发汗之后,腹更满更痛,是无水舟停。这些都是更为严重的急下证。


凡属燥屎,都顽固难下,攻燥屎,又多是为了抢救,因此,不能像下硬便那样从容不迫,只要确诊是燥屎,即使不兼潮热,也要用大承气汤。


(二)阳明经证


经证和腑证相比,腑证是有形之里实,经证是无形之里热。腑证可以直指为胃家实,而经证非但不能说成是胃家实,也不能局限为胃家热,而只能泛指为里热。由于里热外蒸,能表里俱热,所以在《伤寒论》中本来叫作三阳合病。但是表热来自里热,阳明主里,又是盛阳,因此后世注家把这一类型,叫作阳明经证,比起三阳合病这一名称,更为恰当。


阳明经证既然是里热炽盛,脉必洪大有力,或浮而滑大;里热外蒸,必表里俱热,身汗自出;热盛神昏,也能出现谵语。当用清法,宜选用白虎汤。有热炽津伤,口干舌燥,大渴欲饮水的,当兼养津液,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阳明中风和中寒


阳明经证和腑证,都是已经定型的阳明病。当经证和腑证尚未定型之前,又往往能有一段既不同于腑证,也不同于经证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由表证向里证发展的中间过程,所以必具有阳明里证的初步症状,如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等,和表证的残留症状,如发热、恶寒、脉浮等。这一过程,是以化热化燥的面目发展着,属于阳邪,所以《伤寒论》中称之为阳明中风。


阳明中风,从一开始就以化热化燥的面目进行着,这就和能明显分出表里阶段的并病不同,不能采取先汗后下法。也与一经为主,同时波及别经的合病不同,不能分清哪是主,哪是次。这就必须清里透表,表里兼顾。古方用栀子豉汤,近代用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之类。这实际属于后世温病的范畴。


兹举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为例,说明阳明中风的发展过程。


脉浮而紧,紧是敛束,是向内。进一步身热变为潮热,浮紧也必变为沉实。同时腹微满成为腹满。微喘至于“而喘”,口苦咽干演变为渴,就定型为腑证。脉但浮者,浮是向外,无汗变为盗汗,进一步变为自汗,身热变为大热,浮脉也必变为洪大,这就定型为经证。


阳明病在形成经证或腑证的过程中,其化热化燥的迟速,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里实里热的程度,取决于病人胃阳本身的盛衰。胃阳素盛者,是直线向前转化,这就是前面所讲的阳明中风。有些胃阳不足的病人,就化热迟缓,化燥费力,其结果也是出现一些极不典型的症状。这些就叫阳明中寒。例如:①大便不能成硬,却溏硬混杂而成“固瘕”。②蒸不出汗来,却身痒如虫行皮中。③虽亦腹满,却燥气不足,湿气有余,热与湿合,欲作谷疽。④甚至胃寒生浊,食谷欲呕。⑤或阳气时盛时衰,水气时工时下;或呕而咳,或不呕不咳;时而手足厥、头痛,时而手足不厥、头不痛;也可能阳气积渐而盛,驱逐阴邪,狂汗而解。


以上诸证,都是胃阳素虚,燥气不足,并且有的已接近于太阴病。只是尚未出现吐利,所以仍算作阳明病。这些病,不但忌清忌下,甚至应当助阳化湿,温胃祛寒。《伤寒论》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些症状,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无论哪一经症状,既有其有余的一方面,也要注意其不足的一方面,这样才能学得更好。但究其实际,这些应属于杂病的范畴。


四、阳明病的兼证、夹证、变证


阳明病除自发者外,都是由别经转属而来,因此多兼有他经的症状。又因病人或素有宿疾、某些脏器素有弱点,在里热的情况下,又能出现不同的夹证和变证。具体如下。


(一)兼证


阳明病,从太阳病转属而来的,能兼有恶寒、发热、身疼痛等太阳表证。古法还不会表里两解,都是先解表后攻里。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

病由少阳转属阳明,少阳之邪未尽,兼有胁下痞硬的,用小柴胡汤先解少阳之邪。少阳解后,根据情况,再治阳明。痞硬不在胁下而在心下的,改用大柴胡汤。


(二)夹证


阳明主里热,太阴主里湿,湿郁热蒸,就构成了发黄的条件。所以发黄证,是阳明兼太阴,是里热夹湿证。


发黄的条件既然是热与湿合,所以它的病机必是无汗而同时又小便不利。因为如果有汗,则热有出路,小便自利,则湿有出路,有热无湿,或有湿无热,都不能发黄。只有既湿又热,才可能发黄。


发黄仅凭湿热,还是不够的,要一定发起黄来,还必须湿热阻遏了胆汁的正常输泄,以致凌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才能发黄。这在《金匮要略·黄疸篇》中叫作“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又因胆液受到阻遏时,往往会出现心中懊或热痛这一症状,所以论中又说:“心中懊者必发黄。”柯韵伯把发黄的这一病机,总结为“无汗、小便不利,是发黄之原,心中懊是发黄之兆”,非常恰当。


发黄既然是湿热郁结后的变证,所以治疗原则就必须清热、利湿。但是重点不同,方剂就要有针对性:重点在于小便不利的,其腹必满,至少也是微满。里热重于表热,就会渴饮水浆,小便赤涩,或郁热上蒸,但头汗出。当利湿泄热,茵陈蒿汤主之。重点在于无汗的,腹满多不显著,亦不至于渴饮水浆,而身热则比较突出,当利湿散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又有介于二者之间,表里分不出主次的,当利湿清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又有里热夹湿,不影响胆汁的疏泄,不懊,也不发黄,却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赤涩不利、舌赤苔黄腻的,这是湿热充斥表里三焦。在这种情况下,退热不在发汗,而在利小便,当以猪苓汤主之。


(三)变证


阳明的经脉,起于鼻,环口唇。所以在脉浮发热的同时,如果又有口干、鼻燥,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等症时,便说明是热在阳明的经络,在血分,不在气分,是将要出现鼻衄的特征。这是阳明病的变证。


治阳明之衄和治太阳之衄不同。太阳之衄,是由于表邪郁闭,解表就能止衄,所以应当发汗。而阳明之衄,是由于血热,凉血才能止衄。后世的犀角地黄汤,可以补充这一证治。


里热之在血分者,除能上行致衄之外,还能影响子宫而前阴下血。子宫本名血室,所以热入血分,最容易影响子宫。子宫血热妄行,便会下血;热从血室随冲脉上冲,又能但头汗出;肝主藏血,凡血热上冲,肝脏必实,肝实又能谵语。这样,就当刺泻肝的募穴期门,使经络疏通,子宫之热能上行外散,就会濈然汗出而愈。










李克绍老的东西,毋庸置疑,绝对经典,

学习中医的人,必买书系,

此次,我社

限量,限量,限量


赠送套盒,

送老师,送朋友,珍藏……

购买链接已经为您准备好了


ps:这条广告,小编是非常有底气的,

因为,李克绍老的书,真的是经典,必读

分册图书介绍,

新书推荐(二)| 李克绍全集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