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明哲保身对生命的作用

 为什么73 2018-09-27


中国道医



在《诗经.大雅。蒸民》中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也就是说既明智又能通达事理,就能保全自身。其实,明哲保身的思想也是和光同尘之种。不过,其中却蕴藏着两种意思:其一就是为了 更长久地保全自己;其二只不过是要出人头地的前奏而已。这样一种前奏在出人头地之前是十分奏效的,它可以保护自己,否则很容易堕于不幸。这就如同《周易》中所说的“潜龙勿用”一样,其不是不想用,而是没有达到应用的时机。也正因为这一点,善 于明哲保身的人是比较慎慎的。

      

在《道德经》中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换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由于明哲保身,其往往能在浊中变清,或者说向着自己有利的方面发展与转化。

      

庄子在《 人间世》中就有这方面的阐释,其说:“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日:‘自吾执斧厅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日:‘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描,以为柱则置。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又说,“南伯子綦游平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载。子禁日: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晤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日:’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匠石所见之栎树和南伯子綦所见之大木都可堪称是明哲保身的典范,其多因不适人之用而适已之用才得享天年。这说明,善于明有保身的人不是把自己推人到一种绝境,相反是置身于种安全的境地。 推人绝境与置于安全之境,其结果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又说:“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组猴之代者新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新之:七国八围,责人高商之家求样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天于斧厅此村之患之。”再如,“生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果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中箭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平?'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日:‘住矣!春将曳尾于途中。”庄子是一位圣人,也是一位智者,其对于管理一个国家或当. 个宰相之类的官职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然而他却并没有那种意向地拒绝他人的请求。他这里的拒绝自然是因为官场上名利之争或官位之夺。对于一个不求名利的人而使之处以如此之位,那简直是一种摧残,所以尚不如“曳尾于涂中”。试想,一只本可以游哉于江湖之中的神龟,反而要把它供奉于“庙堂之上”,离开那本是属于它自己的生活圈子,即便生活再丰裕,却不是它之所愿。

      

值得注意的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就在于有时的不用是为以后的用,有时的用反而是为以后的不用。这就如在《庄子》中所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山木与桂的用是为人们的用而用,它们没有为自己的用而用,这种用从某一方面而言也是值得思考的,思考这种用是否得当。但对于山木与桂而言显然是不得当的。然而这种不得当往往就是来源于自身所具有的能够被人所用的那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往往是难以保全自己的东西。但若从付出而言,这种不为已用而为人用的行为却是人世间历来所提倡的。

      

当然有些不能保全自己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人,而是因为自己。在《淮南子》中则说:“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概而论之,这都不属于明哲保身的范畴,而是走到了其反面。其反面的结果既有引火烧身之患,又有引狼人室之危。当然,这种思想中的绝大部分是不值得提倡的,尤其若只考虑到自身而不知付出的时候,自然便成为一种不值一 提的处世智慧。 然而,若站在另方面看,其却会有不同的看,其却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土处上,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土的处下与水的流下,从某一方面而言,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明哲保身有时候也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有时看似消极,若从另一方面而言,却又是积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