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见方家胡同

 NGC1952 2018-09-27

其实说起北京的胡同,

在游客心里是“景点”,

在北京人心里是家。。。。

胡同文化,也是老北京人难以释怀的情结。


尤其是方家胡同,这条看似普通的胡同。

有些人说来这里10年,看它的热闹文艺商业,

变的冷冷清清,不习惯。

但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几代人的居民

其实更受不了这喧嚣灯红酒绿的变化。


让它可以变得很情调,

但你让它和鼓浪屿和其他商业街有什么区别?

谁也体会不了它自己经历的一番风雨。


有着700年历史的方家胡同

是东西向一条普通的胡同,

“方家”是谁?谁也说不出

但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南学、宝泉局北作厂、白衣庵、循郡王府、

清朝内火器营马队厂、京师第一图书馆等历史遗迹。


到了今天循郡王府方家胡同13号、15号

是北京市第二批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41号曾是白衣庵,现庙址仍存,成了居民住宅。

这里的46号院即原中国机床厂的厂址,

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


老舍先生曾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

(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他老人家也在这里住过两年。

并经常去隔壁的京师图书馆读书。

长篇小说《赵子曰》中,

有一个“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

其实就是写的方家胡同。


住过这里的人,

总惦记着院儿里总有一两棵枣树或别的什么树;

路过谁家门口的灰瓦花盆、

可能有石榴、指甲草、鸡冠花之类的小花盆。


走出院呢,抬头

一群信鸽在胡同上方盘旋;

青砖灰瓦旁的老人在板凳上闲谈;

谁家的小谁又在学校考第一,谁又挨呲了,

然后听不下去的那位准是一喊:

“二大妈!您炉子上还炖着肉呢”

“哎呦!我给忘了!”然后大家一阵大笑。


等天黑了,院子也静了,胡同儿里也静,

胡同里最常有的小猫从房瓦上跑过也听的一清二楚。

还能闻到槐树开花儿的香味儿。

静静的,舒适的。


胡同生活,永远是老北京人一个不舍的情节

可是,这部“砖砌”的历史,就算没有被拆除

但也经历过被随意开墙打洞,违建丛生的问题,

曾经这里,商店扎堆

这还是你认识的老北京吗?

文艺小店,在胡同里安置诗和远方

可曾想过,扰了他人安稳。


琳琅满目的商品、风格迥异的门脸

吸聚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年轻人

但是您知道吗?

对于游客来说,这里是小清新,小文艺

可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意味着:

门口的邻居变成熙熙攘攘的人群、

家门口的灰瓦花盆变成争夺不休的车位

以及到半夜吓跑了的小猫,不能停止的噪音

换位思考,这样的家谁愿意住?


自从方家胡同成了“旅游胜地”

还经常发生醉酒吵架、闹事,半夜唱歌的情况

这一折腾就是多半宿,安稳觉都睡不上。


这条长676米的胡同,经历百年,

却曾经竟然藏着90余处开墙打洞

其中光酒吧就有数十家。。。。。。


如今这里经过拆违封堵、环境整治

一年了,渐渐地恢复成原来的风貌

这意味着儿时的记忆要回来了

搬出去的铁瓷,这里建好了

你们是不是也该回来了


有人说,这里的灰墙没有了生气,

那是他没看过20年前的这里的,

没有人情味儿,何来岁月安稳,

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眼见老墙复原、违建消失,

成了老人们的养老驿站,


走在如今的方家胡同里,那些记忆又回来了

初夏的方家胡同,槐树嫩绿成荫。

进入最美的秋天,草木渐深,天高云淡,

从热闹的雍和宫大街拐入胡同,喧嚣就扔在了外边,

安静的胡同里,能听得风吹嫩叶儿的沙沙细语,

鸟儿轻快的唧唧哝语。


您路过端庄的循郡王府(如今是老干部活动中心)

和方家小学,听罢孩子们朗朗读书声,

看盛夏白色的槐花儿扑簌簌落满了胡同这条路上,

或入秋淡淡的花香静静的弥漫于胡同的每寸角落。

让您没有理由不爱上这里。


(图片资料、文献来自于网络)


微信升级后如何找到“老北京城”



图1:这样做可以找到我们!




图2:这样做可以置顶我们!



合作联系微信号:lsy48334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