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城有条方家胡同,但你知道“方家”是谁吗?

 古稀老人赵 2019-11-02

雍和宫

逛雍和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目光转向对面国子监街的孔庙和国子监,亦或是五道营胡同里的文艺小店,却很少再往南去探索。

殊不知,有一条很特别的胡同,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来源:ZOL论坛

这是一条处处惊喜的胡同,不同于798的喧嚣、有别于宋庄的遥不可及,在游客们的眼中它是“景点”,在胡同人的心中它便是“家”。

它就是方家胡同,一个有着700年历史及丰厚文化底蕴的胡同。

来源:ZOL论坛

来源:大众点评

在文艺青年的心里,方家胡同的文艺气质与生俱来。

来源:ZOL论坛

它的北面是孔庙国子监,再往北去则是地坛;

来源:ZOL论坛

东面是雍和宫,再往东就是保利剧院;


南边往西则是南锣、中戏、国家话剧院;

来源:百度旅游

再往远走就是钟鼓楼、什刹海;


这些地方都是走路遛弯儿就能到的地方。


南学、宝泉局北作厂、白衣庵、循郡王府、清朝内火器营马队厂、京师第一图书馆等遗迹都坐落于此。

来源:timeout

我们都知道五道营胡同文艺小店扎堆儿,其实,在它之前方家胡同的文艺小店也曾扎堆出现很多导演和艺术家都曾在这里开店。

来源:大众点评-行走的胡哥

在方家胡同676米的街上也曾分布着数十家酒吧,每到夜晚酒香熏然。

但,这只是从前。

来源:故宫以东

2017年开始,方家胡同有了新的生命:嘈杂的酒吧、餐厅关了;路面干净了,凌乱的架空线也整齐了;腾退的空间改造成老年驿站、“公共客厅”和“小微空间”,恢复了老北京胡同原有的风貌。

来源:千龙图像网

宁静,安然,天高云淡,连消逝的鸟鸣,和槐树下的絮语都随着人群渐稀而回到了这里。

来源:新浪博客

有人说这里已经没有生气了,可在胡同人眼里,这儿的人情味儿却回来了。

来源:ZOL论坛

它仍旧有着自己的文艺气质,那些古老的遗迹依旧值得我们去回忆、参观。

来源:大众点评

在胡同的西侧路口,有一块灰色的石牌,上面简短介绍着方家胡同的历史。

来源:大众点评

方家胡同为元建大都时所辟,源起已经无从考证,据说是因明代万历年间,戎政尚书方逢在此居住而得名。

白衣庵

从胡同西口往东走不远,就可以看到路北有一处不显眼的倒座房,红色的小门上方,这便是“古刹白衣庵”,如今它已经成为普通的居民住宅。

来源:网络

白衣庵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四层殿宇及跨院。

院内古柏参天,彩画甚多,清朝时,庵内保存着兰亭真水刻石七方,石刻书法珍品。

养老驿站

继续往东走,不远处能看到几扇少见的黄匾、黄门、黄窗。

来源:千龙图像网

原来,这是一处新建的养老驿站,为周边老人提供餐饮、寄宿、护理等便民服务,家常邻里味十足。

方家胡同46号文创园

2008年,胡同中段的46号文化创意园区落成,园区设有酒店、小剧场、演艺团体,还有文化沙龙、建筑、视觉、新媒体、等现代艺术中心,是文艺青年心中的圣地。

来源:首都文明网

原为中国机床厂,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


园内随处可见个性涂鸦,一桌一椅的布置也别具匠心,新奇创意的小店更是不缺。

来源:新浪博客-云龙朝晖

这里成了文艺界的温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数文艺青年在这里打卡拍照为胡同增添了一丝青春、时尚元素。


在这条街上行走,会看到很多精美的砖雕、门墩和各式各样的大门。

过去,老北京的大门是很讲究的,通过大门的大小、门钉、颜色等形制,就能知道主人家的身份,比如只有皇家宗亲可以用带金色门钉的“王府”门,在这胡同里,就有恢弘气派的“王府”门。

方家胡同小学

在方家胡同15号,气派的大门代表着显赫的身份,大门的上面写着“循郡王府”四个烫金大字。

来源:网络

爱看清宫剧的小伙伴儿们可能都听说过,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的第三子,曾居住于此。永璋早逝,由贝勒追封循郡王。永璋无子,过继成亲王永理第二子绵懿为嗣子,绵懿世袭贝勒。

因此,此府形制,是绵懿定为循郡王嗣子后,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的,此后绵懿后嗣均居住于此,直至清末。

来源:新浪博客-长人北京

在这座府邸的大门上,还有一块牌匾,写的是“方家胡同小学”六个字,下面落款是“絜青”。众所周知,胡絜青是老舍先生的夫人。

说起来,“方家胡同小学”和老舍先生还有一段渊源

这段渊源要追溯到100年前,方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北平国民第十七小学,是当时京城为数不多的公办小学之一。

1918年9月,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的校长,即现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时年19岁。

老舍先生当校长时,在这里住了两年,那时,他老人家常常去隔壁京师图书馆读书。在他的长篇小说《赵子曰》中,有一个“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写的就是方家胡同。

来源:新浪博客-长人北京

据史料记载,京师图书馆为1906年清政府重臣张之洞建立,该馆于1909年落成,1917年1月第二次开馆,地址迁到北城安定门内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

虽然史料中有记载,但京师图书馆位于方家胡同一直未有实物考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家胡同小学在改建校园环境过程中,意外地在校园北侧挖出了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经过专家多方查证,证明学校确为京师图书馆旧址,国子监南学就是方家胡同小学的前身。

国子监南学是雍正九年,雍正皇帝同意,将国子监南的方家胡同辟为学舍,俗称南学。自此,南学为国子监学生学习的场所,路北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北学。

如今,南学早已不在,但方家胡同小学仍在这里延续,每天清晨,这里便传出朗朗书声。

来源:大众点评

学校保留了王府原有的建筑格局,就连教室和办公室也如王府当年模样,每年春天,府外绿树繁茂时,府里的西府海棠和玉兰树也美如当年。

来源:新浪博客-长人北京

为了纪念老舍先生,学校不仅开设了老舍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也开设了国学文化社团,包括国画、书法、茶艺以及吟诵等课程。

来源:大众点评

发生在方家胡同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大多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隐匿。

而这里,注定是有故事的地方,我们来方家胡同,看的不仅是风景,感受的还有胡同的生活气息,和沉甸甸的历史。

来源:大众点评

住过这里的人,总惦记着院儿里有一两棵枣树或别的什么树路过谁家门口的灰瓦花盆、可能有石榴、指甲草、鸡冠花之类的小花盆走出院呢,抬头一群信鸽在胡同上方盘旋青砖灰瓦旁的老人在板凳上闲谈谁家的小谁又在学校考第一,谁又挨呲了然后听不下去的那位准是一喊:“二大妈!您炉子上还炖着肉呢”

“哎呦!我给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