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好了明理 2018-09-27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的戈壁滩上,有一处魏晋时期的墓葬群,被称为“新城魏晋壁画墓”,这组古墓群是由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的一位牧羊人于1972年在戈壁滩上无意之间发现的,而之所以被称为“壁画墓”是因为在1400多座砖墓群中绘制有大量的地下壁画,这些地下壁画享有“世界最大地下画廊的”美誉,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的魏晋壁画墓为我们揭开了一部关于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汉族移民社群生动的社会经济史。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由于魏晋新城古墓群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被盗了,所以,我们在墓中并未发现墓志铭,并不知道墓主人是谁,这组古墓群可以说是一组神秘的古墓群。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中古社会,留存于世的史籍有很多,但很少有第一手的档案、契约等文献资料,大多数史籍都是属于正史资料的范畴,这就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史带来了困难,为什么中古时期很少有第一手的史料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在唐朝的时候,书籍生产主要还是依靠手写,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书籍形式由写本转变为刻本的时代,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导致从魏晋南北朝留存至唐宋时期的大量的写本文献散佚了,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主要是正史,正史当中对于社会经济史的记载是相当有限的,出土文献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秦汉有简牍,隋唐有敦煌文书,魏晋南北朝的出土文献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新城魏晋壁画墓中的壁画恰恰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史。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以往研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史主要依靠传世文献,有许多的谜团,我们并不知道,魏晋新城古墓群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

战国时期,我国河西走廊地区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他们在东起陇右,西至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山脉的广阔区域内游牧,至秦朝末年,月氏人的势力达于极盛,当时在河西走廊的西部一带,也就是今天以敦煌和祁连山为中心的区域还居住着乌孙人,月氏人的势力强盛以后,迫使乌孙人向西迁徙至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秦汉时期,匈奴人开始崛起,匈奴人强大以后,又迫使月氏人向西迁徙。

在汉初的时候,匈奴人不仅控制了蒙古草原,还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并对汉朝形成威胁,汉朝采取和亲政策,维持着自身与匈奴人之间的和平状态。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改变了汉初对匈奴人的和亲政策,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汉朝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多次胜利,元狩二年(公元121年),汉廷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附汉朝,汉朝相继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就是历史上的河西四郡。

河西四郡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属于温带沙漠气候,但是,南边的祁连山有丰富的冰川和雪水,这里的耕地可以利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进行灌溉,从而形成绿洲农业,为了巩固河西四郡,汉朝一方面征发大量的士兵来此戍守,另一方面实行“移民实变”的政策,招募中原地区的汉人老百姓来此定居。

中原汉人迁徙至河西走廊地区,改变了河西四郡的经济形态,这里的经济开始由游牧业转变为绿洲农业。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西汉末年,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河西走廊地区因远离政治中心,偏安西北而变得富庶与稳定,于是就有大量的中原士族主动迁徙至河西四郡定居,这一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每当中原地区陷入战乱,或者遇到饥荒时,就有大量的老百姓迁徙到河西走廊地区定居。

西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由于有大量的中原移民迁徙而来,再加上地方官员积极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使得河西走廊地带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粮仓”,是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

春秋时期至西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那个时候的年平均气温比我们现在甚至要高1至1.5℃,黄河流域有梅树生长,而关中平原则有一些竹林分布,然而,到了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也就是西汉末年,全球气候开始转冷,这一寒冷期一直持续到隋末唐初,并在公元4世纪左右,也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达到高潮。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比我们现在的年平均气温要低,那个时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石榴树在自然状态下是不能过冬的,而现在在河南、山东一带,冬天在野外是可以看到石榴树的。

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冷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频繁的灾害,东晋初年,青州、徐州、冀州等地的旱灾、蝗灾连年发生,老百姓纷纷向南迁徙,当然,中原汉人在向淮河流域、长江流域迁徙的同时,也有一小部分迁往河西走廊。

魏晋时期,今天甘肃省黄河以西的地方皆属于凉州刺史管辖之地,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汉人张轨主动要求来凉州任职,西晋王朝任命其为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轨治理下的凉州就成为了西晋的一个安定的后方以及地方实力集团,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晋都城洛阳陷落之际,“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张轨还特地从武威郡划出部分区域置武兴郡来安置中原移民,当时,来河西走廊避难的中原移民不仅有平民百姓,还有世家大族。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张轨去世之后,其子张寔继续担任凉州刺史,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张寔的儿子张骏自称凉王,正式建立凉政权,史称“前凉”,前凉政权的都城在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此后,在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还出现了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政权,与前凉一起,史称“五凉”,其中,西凉政权的建立者凉武昭王李暠还是唐高祖李渊的先祖,李渊是李暠的六世孙,西凉政权兴起于敦煌,后来建都酒泉,西凉亡于北凉,北凉亡于北魏,439年,北魏军队攻陷姑臧,北凉政权灭亡,从此以后,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继续维持着繁荣富庶的状态。

为什么在全球气候变冷的形势之下,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所受的影响比较小呢?

河西走廊地区本来就处于温带沙漠气候区,这一地区的绿洲农业主要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一部分地下水进行灌溉,因此,制约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而不是气温、光照和降雨量,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就能发展农业,而远离水源的地方,则是戈壁滩和沙漠,无论是降雨多一些,还是降雨少一些,基本不会影响这里的农业生产,中原地区是处于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植被十分丰富,这里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河西走廊地区,而且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从东南沿海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陆,当全球气温变冷以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在夏季就难以深入影响到内陆,季风的力量减弱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旱灾,而季风气候区的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地表水和降雨,这里的农业受降雨量的制约比较大,尤其是在远离河流的地方,一旦出现了干旱的天气,农作物就会大量减产,农作物减产之后,就会出现饥荒。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绿洲农业的繁荣,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嘉峪关新城魏晋古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约20公里的新城镇,周围都是戈壁滩,气候干燥,人烟稀少,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魏晋时期的古墓群才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存,不过,这座古墓群在1972年被发现之前已经被盗了,盗墓的人可能就是魏晋时期的人。

新城魏晋壁画墓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这些壁画的主题有农耕、畜牧、狩猎、酿造、坞壁、屯田等等,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反映。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其中关于农耕的壁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魏晋时期,犁地工具由二牛抬扛到一牛挽犁的过渡。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在新城魏晋古墓中,我们还发现了采桑图,说明当时的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可以生产丝绸了,这些丝绸很有可能直接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广大地区。

全球气候变冷,中原汉人被迫迁徙到绿洲上避难,神秘古墓揭开谜团

在新城魏晋古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放牧图,说明当时的河西走廊地区,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有种植业,而在水源稍微不足的地方则因地制宜而经营畜牧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少数民族装束的牵陀人,说明在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依然畅通,河西走廊是西域商人与中原商人进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当地的老百姓处于这一贸易通道的中点,可以享受到东西方贸易往来带来的利润。

新城魏晋古墓中的壁画亦有反映酿醋的场景,在宴饮图中,我们也能看到盛酒器,说明当时在河西走廊地区,酿酒业也十分发达,酿醋和酿酒都需要小麦等粮食作物,这进一步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因为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人们是不可能用粮食来酿醋和酿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