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福生,广东省惠来县图田村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内科副主任,内镜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评审专家。 三脏一体”辨治论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而确定证型,确定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周福生教授认为,临床上辨证论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所有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都离不开脏腑。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夫医就诊,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这说明脏腑的生理、病理与诊病息息相关,至关重要,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解释其病理机制。 周师通过长期研究,特别是运用“后天八卦”与脏腑方位内在联系,逐步摸索出“三脏一体”辨证新模式,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特别是对一些杂病的诊治,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一)“三脏一体”辨治的提出中医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不仅仅是在同一通道中的双向传递,而是多条通道构成的立体网络,形成多级反馈回路;在内外环境各种扰动因素作用下,体内可产生偏离正常状态的变化;五脏中每一脏的变化总是受着四种反馈回路的调控,最后使五脏功能系统的功能活动重新达到有序、协调和稳定,恢复阴平阳秘。 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属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维持一定点上的平衡。 五脏系统之间何以能“不得相失”,即保持其稳态呢?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五行统论》中指出:“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矣。” 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中认为:“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克畏生而不敢克……”人体内脏之间有一种调节的本能,表现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以保持其活动均势,是为正常。反之,当生不生,当克不克,或相生不及,相制太过,以及其他紊乱现象都为病征,这就是“三脏一体”辨证的藏象学基础。 心、肝、脾、肺、肾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曰:“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连络,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五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功能整体,一脏有病,或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失调均可导致疾病。五脏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范围,更应注重五脏阴阳气血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 (二)“三脏一体”模式与分型 周师认为,人体内脏之间有一种调节的本能,表现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以保持其活动均势,是为正常。反之,当生不生,当克不克,或相生不及,相制太过,以及其他紊乱现象都为病征。所以,他在“三脏一体”辨证中提出,人体应存在着一种以三脏为主体,维持气血津液代谢正常,保持整个内环境平衡的机制。同时他把五行相关学说融入其中,形象而有力地证明了“三脏一体”辨证的科学性。 五脏衍源于阴阳,阴阳合抱于太极。周师运用“太极图说”(图2-9), 结合“脏与脏关系”,提出“三脏一体”模式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三脏一体”有10种模式、60种分型。 失调;F型为木土相克平衡失调。 运用“三脏一体”辨证模式,主要研究“二脏一腑”、“二腑一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传变。例如“肝-肺-胃”为“二脏一腑”模式,通过研究“木火刑金”和“土虚木旺”的关系,揭示“肝-肺-胃”的生理关系和病理传变;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肝-肺-胃”属于“气逆三脏”。而且由于脏为阴、腑为阳,我们可将之与“二阴一阳”、“二阳一阴”的八卦的卦象结合,揭示“三位一体”与“周易思维”的内在联系。 (三)“三脏一体”模式与“三位一体”的异同 “三脏一体”辨证体系由10个“三脏一体”模式、60种分型构成。“三脏一体”辨证作为脏腑辨证的一种补充,只是“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补充。 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验证,周师得出以下结论:“心-脾-肝”三位一体论治血虚,“肺-脾-肾”三位一体论治气虚,“心-肝-肾”三位一体论治阴虚,“心-脾-肾”三位一体论治阳虚,“心-脾-肝”三位一体论治更年期综合征,“肝-肺-胃”三位一体论治气逆,“肝-脾-胃”三位一体论治痞满,“心-胃-大肠”三位一体论治胃肠功能性疾病,“肝-脾-大肠”三位一体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三脏一体”辨证模式与“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与“周易思维”紧密联系;体现“三数”的衡态及整体观。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只体现了“脏与脏”的关系;第二,“三位一体”辨证模式把“六腑”与“十天干”结合,体现了“脏与脏”、“脏与腑”的关系;第三,“三脏一体”辨证模式体现平面构模,“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体现空间构模。 (四)“三脏一体”辨治模式的临床价值 1. 指导确立治则治法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曰:“至于肺来克土,须补心以制金;肝为侮脾,宜补金制木;脾燥消肾,当养木以抑土;肾水凌心,当扶土以制水;心火刑金,须壮水以制火。此借强制敌,围魏救赵之义也。”分别道出了“肺-脾-心”模式、“肝-脾-肺”模式、“肝-脾-肾”模式、“肾-脾-心”模式、“心-肺-肾”模式的治则。 秦伯未所著《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精华·呕吐》说:“养金制木,使土宫无戕贼之祸;滋水制火,令金脏得清化之权。”这两个治则分别对应“肺-肝-脾”模式、“肾-心-肺”模式。 周师认为,人体五脏相克关系异常而导致“三脏一体”的平衡失调,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方面,“太过”者属强,表现为机能亢进;“不及”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治疗上应采取相应的“抑强扶弱”治疗原则。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可以确定有效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用药。但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 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或以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或以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可以用“二克一生”来说明这一治则在五行胜复中的运用。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曰:“凡有所胜,必有所败,有所败,必有所复。母之败,子必救之。”例如“木-土-水”模式,水为木母,土气亢盛,土乘水,必引起木复土,治疗上应“抑土,扶水,泻木”。 以“心-肝-脾”模式为例,对于该模式如何指导临证确立治疗方法,周师常举乌梅丸组方用药所包含的治疗方法作为例子来说明。 乌梅丸一方降逆止利,顺接阴阳,破阴行阳,为传之,方用乌梅酸平,入肝纳气补其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而通经,俾气血调而木得遂矣;人参甘寒,益脾中之阴;干姜苦温,补脾中之阳,令阴阳和则脾健,而邪不能侵矣;黄连、黄柏苦寒入心降火,降炎上之火,以温下寒,此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阴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为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通络脉,以运其枢。 《金匮要略浅注·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助(其阳必)用焦(用热之药,使心旺气感于肝也,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养心液之不足,泻君火之有余,则木得其养矣,助之犹恐不足,则用益),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益稼穑作甘,则用培土生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本文摘自《周福生中医学验传薪》,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