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海岑临床辨证思路举要

 闲品落花 2018-09-27

张海岑研究员业医近60载,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本文就张师临床思路简介如下。

1重视整体辨证论治平调阴阳

张老十分强调整体辨证论治,其中包括因人、因时、因地治宜。

因人制宜:张老指出,应注意人的先天禀赋的强弱,后天脾胃的盛衰,以及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嗜好、劳逸、社会、家庭环境等。年事已高之人,阴阳渐虚,一般呈脾虚肾虚之势,临证中应注意培补先天后天,方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因时制宜:自然界的四时交替和气候变化,对人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古语云:“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说明四时气候对病势的影响是很大的。四时季节的交替异常,常有当至而不至,或不当至而至,或至而太过与不及等情况。外邪常随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变侵犯人体,论治应因时、因季、因病势而处之,则病易向愈。又如春温夏热,气易外泄,阴精不足,用药宜偏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则应注意养阳。张师指出,此虽常理,但应吸取前贤“证重舍时,时重舍证,用药主治之大法”的经验,注意整体辨证,切勿固执一理。

因地制宜:张师认为临证应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区别处之。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其气质亦随地域而不同。如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大凡受寒,难以透出,故治宜疏通重剂;反之,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偶遇风寒,易于疏泄,治宜疏通轻剂。

张老指出:人体疾病的发生多由人体阴阳失调所致,辨证论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平调阴阳,以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为基本原则。阴阳之间有互根、消长、转化的规律,故平调阴阳时应兼顾阴阳双方,不可顾此失彼。临证治疗时,须谨察阴阳双方的性质与盛衰,或正治,或反治,或补或泻,或补泻并用,最终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2重视辨治大法更需灵活运用

张老指出,临证施治,应首明主证。主证既标示病证的本质,又随疾病的变化而变换。病证的本质与疾病证候表现之间并非一一对应,而是时有不符。临证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四诊明晰,提炼主证;运用八纲,确定性质;依据脏腑特点,辨识病位;及时总结疗效,深化主证的辨识。一般说来,病有标本,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治病求本,乃临证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的。或本于阴阳,或本于病因,或本于病机,或本于表里虚实寒热,或本于五脏六腑。论治时不可偏执一着,需灵活处之。

张老指出:临证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或祛邪重于扶正,或扶正重于祛邪,或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后再扶正,关键要区分邪之盛衰,正之强弱,病之久暂,体之虚实。

关于缓急标本,或急先治标,或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至于如何侧重,或重于标,或重于本,当视病情而定。

关于汗、吐、下、温、清、补、和、消等治法的运用亦需灵活。证有常有变,故治法也有常法和变法之别。应针对病人的体质、兼证、素疾等情况而相应变化。如汗法能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具解表、透疹、退肿、消疡的作用。用时需因人、因时、因体质情况、病邪强弱等不同而变通,如遇有津亏、血虚、阳虚,或兼有湿热等,则需与它法兼用。又如补法,前贤云“有补必有泻”,含有补正必兼祛邪,邪出则补自得力之意。张老提醒:补法还有补散并行、消补并行、攻补并行、清补并行、温补并行等。此外,张老临床时,还使用相生而补的方法,如肺虚者宜兼补脾,脾虚者兼补命门,心虚者兼以补肝,肝虚者兼以补肺等,本脏它脏并补,临床疗效显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重视脾胃升降出入治病务须固本

张老常曰:百病之生,多关脾胃。脾主运化,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润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若脾胃升降失常,或当升不升,或当降不降,则诸证蜂起。

脾胃受损,则升降之枢发生障碍。脾胃虚弱,则元气不充,诸病由生。阳气不升,则可伏化为阴火;水谷不化则津液不足,可产生内燥;水谷不化,亦可下注为湿浊,或生湿热。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影响脾胃。如脾虚化源不足,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此即百病之成必伤脾胃之理。

人体受邪,常因损正致虚,故祛邪的同时应注意扶正。无论气、血、阴、阳、脏、腑的偏虚,多致脾胃虚弱,特别是久病之体,更应维护脾胃。张老强调,脾胃的强弱,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虚弱之体、年高之人和久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顾护脾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