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某一件收藏品不错,都会用一些很特别的形容词来形容,比如说形容一尊佛像:嗯,这尊佛像很有张力,形容一颗珠子:嗯,这颗珠子很有厚度。聊聊数语,表达的意思丝丝入扣。言归正传,上一期我们谈了古珠的一种特殊现象:沁色(灰皮),这一期我们简单来讲讲古珠的孔道。 珠子是伴随人类文明史最久远的饰物,从远古一直到现在,珠子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珠子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的发展,这里我们只谈谈三种打孔的工具(钻头)所打出来的孔道的特点。 一、掏钻 顾名思义:掏,就得有掏这个动作,远古先民往往就地取材,一小块石头磨尖了就能当钻头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采用人力驱动打孔(如图一),此类打孔方式一般都是生打孔方式,不加金刚砂等研磨介质,打出来的孔的孔道壁比较粗糙,孔道往往一侧大一侧小,类似喇叭,俗称喇叭口。 图一:掏钻打孔示意图 二、梃钻(实心钻) 一般较薄的器物或小型的穿孔多用实心钻,单面钻孔完成。梃钻的制作材质可能有金属、木、竹、骨头、陶等,用实心钻研磨出的孔道,一般会呈现出喇叭口状,但是由于加了金刚砂等研磨介质,打出来的孔道比掏钻精细很多(如图): 图二:高古珠的孔道 图三:高古珠的孔道,开口略微呈喇叭形 图四:高古珠的孔道,实心钻孔 图五:高古绿松石的孔道,实心钻孔 多数实心钻打的孔,由于金刚砂的粗细不均或者多次变换钻头,孔壁上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台阶痕迹(如图六),然而不是所有珠子孔壁上都会留下明显的旋纹:有些大孔的珠子(如高古的水晶、玛瑙、绿松石等)的孔壁都经过二次修磨,唯有少数旋纹隐约可见,还有些传世古玉孔壁上的旋纹痕迹可能会因长时间的串系和配带,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沁蚀变得模糊不清。 图六:实心钻孔道的台阶痕 三、管钻(空心钻) 管钻法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直至良渚文化期间曾被广泛应用在有孔石器的打孔上,如斧、钺、刀、圭、琮、壁(犁除外)。管钻法作为一种新石器时期的打孔方法,已为当时遗留下来为数不少的石制半成品所证实,这一点在考古界已有定论。 图七:管钻半成品-遗留的乳钉纹 管钻法类似于一种利用石英沙、水、简单机械在石头上加工孔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竹管、骨管等的旋转,带动湿的石英沙在要钻孔的地方转动,利用石英沙磨出一个环形的凹槽,当石器较厚的时候,就在石器相对的另一面用同样的方法加工, 当石器较薄或石器较软的时候,就在石器的一面加工。直至将孔磨穿。一般为了对称和美观” 管钻法”大多是两面对钻。 图八:管钻-两面对钻孔 图九:管钻孔道 最后提一点:如今很多做旧珠子往往是先抛光制作所谓的包浆而后打磨“老”痕迹,而老珠的痕迹恰恰就是打磨时产生,而更多的古珠是在打孔后才开始磨型、抛光(由于工艺原始,珠子容易在打孔时崩裂,故待打孔成功后才开始磨型、抛光工序),近代(明清)、现代则是先磨形制再打孔,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在鉴定高古珠孔道真伪的时候。 寻珠迹原创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