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磨后钻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常见的钻孔法

 千冰室 2019-08-21

玉器钻孔技术的应用,来源于磨制石质生产工具的钻孔,如石斧、石铲,目的是为了装柄。然而,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钻孔,已经突破了工具钻孔的功利目的,广泛地运用于装饰品和礼仪器了。其钻孔的目的,还是服务于装饰美与象征美的需要。如装饰玉钻孔,增加了器物的通灵美;玉琮的通孔,代表天神地衹往来的通道。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钻孔方法,主要有3种:

(1)锥钻法

即用锥形石质或青铜钻具,在玉器表面的一面或两面钻孔。锥钻是最原始的钻孔工具之一,它多用于较薄的片形玉器上。锥钻孔的特点是孔径较小,孔洞呈漏斗状。单面钻者,因受钻面的钻孔时间较不受钻面要长,所以,受钻面的孔径要略大于不受钻面的孔径。两面对钻孔,则孔形呈两个相对相反的漏斗状,孔形是两端大,中间小。在器物表面一处位置上用锥钻做左右对钻的钻孔法,可称为“单面对钻法”。所得的孔形为两端大,中间小的斜形孔道,犹如隧道,故名为“隧孔”。红山文化玉鸟上常见这种隧孔。良渚文化玉器上也多见隧孔,如兽面纹玉冠饰上也有这类的隧孔。

还有两种特殊的锥钻钻孔法:一是先磨后钻;一是先啄后钻。先磨后钻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常见的钻孔法。其方法是:在需要钻孔的部位先用片形锐刃磨具手工推拉研磨出一道沟槽。由于推磨时用力的不均衡,形成一道中间宽而深,两端窄而浅的沟槽,然后在沟槽的中央最深处,再以锥钻钻孔。这种方法可相对地省时省力;因为,用手工推磨沟槽,要比直接用双手棒锥钻使之左右旋转而钻孔来得方便与省力。

先磨后钻钻孔法,在石器中的应用较普遍如内蒙古包头市阿善及云南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的两件石刀;红山文化玉器中,有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勾云形佩背面的四个孔形也是先磨后钻而成先啄后钻。在需要钻孔的部位,先以坚硬的尖状工具,用啄击的动作啄出圆形。这种方法的工艺原理,与先磨后钻相似。锥钻造型的特点是:钴杆直径大于钻头直径,这样可保证在反复使用过程中,钻体受力而不致折断;长棒形锥钻的钻杆较细,它的受力系数不会很大,推测它只能适用于薄片形器物的钻孔。

(2)橙钻法

程钻又称杆钻,钻形如圆棒。双面钻的两个孔形基本相同。有时两面钻的两次钻头相接处,因钻头较圆,孔璧上会留下一周凸起而尖锐的台痕。红山文化双联璧的钻孔,即属此种孔形。椎钻实物,有安阳鲍家堂仰韶文化遗址所出石程钻及钻垫。樞钻的两端为短圆棒形,钻垫呈圆饼状。使用方法是,将钻垫放在玉器下面,为的是当钻透器物时,不致因钻头的压入力而把器物的孔缘崩损,并能保持钻具长期安全地使用,钻垫有双层保护作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所出两件玉质、石质钻,短圆棒,柄部较细,钻体上部稍粗,下端因磨损而较平齐且较细。

(3)管钻法

管钻即圆管形钻具。使用管钻钻孔,其孔形特点是:两端孔径大小基本相同,孔壁平直、光滑。钻孔方法分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单面钻孔形垂直。此法所旋下的玉芯,曾见江苏梅堰良渚文化玉璧的管钻玉芯,形如短圆柱,边缘平直、光滑。双面对钻时,常常会因两次用钻,钻具取位有差距,其圆心未在一条直线上,致使由于错位而在孔壁上留下凸起的台痕及有台玉芯。

台痕现象,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常见。台痕现象虽然本属于工艺的原始性,但它在研究和鉴定某些玉器的工艺特点上,却有其独到的价值管钻实物,至今未有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骨管或竹管的管壁厚度,可以合乎这种尺度的要求。纵观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钻具的种类与发展顺序,可能是:锥钻一程钻一管钻。钴出的孔径,也随之由小渐大,可以满足不同钻孔的需求,同时还表现出钻孔技术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