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古玉探析——山东省博物馆篇(七)

 积祥轩 2022-05-09 发布于山东省


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

玉器钻孔技术的应用,来源于磨制石质生产工具的钻孔,如石斧、石铲,目的是为了装柄。

单孔石铲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单孔石斧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钻孔,已经突破了工具钻孔的使用目的,广泛地运用于装饰品和礼仪器了。其钻孔的目的,还是服务于装饰美与象征美的需要。如装饰玉钻孔,增加了器物的通灵美。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钻孔方法,主要有 3 种:

一、锥钻法。即用锥形石质或青铜质钻具,在玉器表面的一面或者两面钻孔。锥钻是最原始的钻孔工具之一,它多用于较薄的片形玉器上。锥钻孔的特点是孔径较小(一般在 0.1 至 0.3 厘米之间),孔洞呈漏斗状。单面钻者,因受钻面的钻孔时间较不受钻面要长,所以,受钻面的孔径要略大于不受钻面的孔径。(这句话说起来很拗口,理解起来也稍有些难度,可以观察馆藏实物进行理解,相对就简单了)两面对钻孔,则孔形呈两个相对相反的漏斗状,孔形是两端大,中间小。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的锥钻钻孔法:一是先磨后钻;一是先琢后钻。

先磨后钻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常见的钻孔法。其方法是:在需要钻孔的部位,先用片形锐刃磨具手工推拉研磨出一道沟槽。然后在沟槽的中央最深处,再以锥钻钻孔。这种方法可相对地省时省力。先磨后钻钻孔法,在石器中的应用较普遍。

双孔石刀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双孔石刀孔道位置放大图

石刀双孔外围的磨制痕迹与穿孔处痕迹有明显不同,由此可以认定此玉刀所使用的钻孔法为先磨后钻法。

先琢后钻。在需要钻孔的部位,先以坚硬的尖状工具,用啄击的动作啄出圆形的凹窝(一面或两面),在凹窝中央的最深处,再用锥钻钻孔。其孔形特点是琢击处有不规则的麻点,而孔缘处则较规整。这种方法的工艺原理,与先磨后钻相似。如下图所示:

单孔石斧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单孔石斧孔道位置放大图

锥钻实物在考古发掘中少见,其造型特点是:钻杆直径大于钻头直径,这样可保证在反复使用过程中,钻体受力而不至折断,长棒形锥钻的钻杆较细,它的受力系数不会很大,推测它只能适用于薄片形器物的钻孔。

二、桯钻法。桯钻又称杆钻,钻形如圆棒。使用桯钻钻孔,分为单面钻与双面对钻两种。单面钻因受钻面用钻时间较长而孔径要大于对面者,其孔形似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而孔壁稍显凹弧形。双面钻的两个孔形基本相同。有时两面钻的两次钻孔相接处,因钻头较圆,孔壁会留下一周凸起而尖锐的台痕。

有孔铲形玉串饰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从不同角度观察此件串饰孔道,可以看到孔道为上大下小,其钻孔工艺应为桯钻法单面钻。

由于馆藏片状古玉多以平面展示为主,很难观察到其另一面,所以对于只看古玉一面孔道而进行鉴别是否为两面钻的桯钻法孔道是有难度的,虽然以我的经验可以判断出哪些古玉的孔道为双面对钻法,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判断。为了不误导诸位,故就不再发图示意。

三、管钻法。管钻即圆管形钻具。使用管钻钻孔,其孔形特点是:两端孔径大小基本相同(使用同一管钻时),孔壁平直、光滑。钻孔方法分单面和双面对钻两种。

单面钻孔形垂直。此法所旋下的玉芯,形如短圆柱,边缘平直、圆滑。如下图:

黄玉钺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两面对钻时,常常会因两次用钻,钻具取位有差距,其圆心未在一条直线上,致使由于错位而在孔壁上留下凸起的台阶痕及有台玉芯。

单孔石铲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孔道内凸起的台阶痕距离底部台面尚有距离,且孔壁平直、光滑,故由此可推断此孔道工艺应为管钻两面对钻法。

纵观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钻具的种类与发展顺序,大致可以推断应为:锥钻——桯钻——管钻。钻出的孔径,也随之由小渐大,可以满足不同钻孔的需求,同时还表现出钻孔技术的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

对于古玉鉴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无论何种鉴定方法,无外乎要看得明白、说得清楚。对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鉴别,工艺、玉料、器形、纹饰、工痕这几个条件是一定要熟记于心的,至于沁色鉴别只能作为辅助条件,毕竟沁色的属可遇不可求,不是同一时期的古玉都会有相同的沁色的。但同一时期的古玉,在工艺、玉料、器形、纹饰、工痕上却一定有相通之处,这就是考古学、文物学中提及的要进行类比分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