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故事 | 由齐返鲁与四十不惑(第5期)

 明远小筑 2018-09-27

原标题:孔子的故事 | 由齐返鲁与四十不惑(第5期)

李长之(1910—1978),季羡林的同乡、小学同学、清华大学时期同学,“清华四剑客”之一,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中国文坛和国际汉学界颇有影响,包括《孔子的故事》在内的诸多著作先后被译为外文出版。

本文选自李长之

《孔子的故事》第八节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活动失败了。孔子只看到在齐国很可以作一番事业的一面,但没考虑到另一面:齐国的执政者晏婴在政治主张上恰是和自己敌对的。孔子的主张也和齐国贵族有矛盾,而他所看重的那一套繁琐礼节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失败是当然的。

但是孔子这时在艺术修养上却进了一步。这就是他在齐国宫廷里听到了虞舜的古乐,所谓“韶”的。他不但听了,而且用心学习了一番。他学得这样专心,有三个月连肉的滋味也不知道了。孔子自己在这时也说:“我没想到我当时是这样地被吸引到音乐里去了。”

孔子在齐国耽搁了一个时期,他的好学给了齐国老百姓很好的印象;齐国的统治者虽然不能用他,却认识到如果孔子回到鲁国并且在鲁国执政,就会增加鲁国的力量,有点不大放心。

虚心的孔子在接触了晏婴之后,对晏婴却很敬重,他佩服晏婴一件狐皮袍子穿三十年的俭朴作风。他也发现晏婴善于交友、对老朋友能够始终保持着礼貌。

孔子在齐国大概住了三年的光景。他出国时三十五岁,回国时三十七岁了。鲁国依然很混乱。逃到齐国的鲁昭公曾经想借齐国和宋国的力量回国复位,但季氏却依靠晋国的势力,始终拒绝接纳鲁昭公。孔子仍旧没有从政的机会。

“鱼藏剑”与季札

在这一年,吴国发生了政变,这就是有名的“鱼藏剑”的故事。原来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第四个儿子最贤,他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个季札。寿梦想传位给他,可是他不肯接受,于是传给了大儿子。老大还想让给老四,季札还是不肯。后来老大死时便传给老二,想这样兄弟相传,终会传到老四.可是老二、老三先后去世,季札又躲开了。于是老三的儿子继了位,这就是吴王僚。季札是这祥的谦让,可是老大的儿子光不服气。便派剌客专诸扮作厨子,在一次宴会中,专诸把短剑藏在烧好的鱼里,在匕菜的时候把王僚刺杀了。光就夺取了王位,这就是吴王阖庐。

这时,季札赶了回来,但他不是回来争王位,的而是为了吊祭已死的吴王僚——他的侄儿。然后,他便住到自己的封地延陵(现在江苏武进县)去,以后再也不出来了。

有关季札的故事是很多的。还有一个故事说明他对人很讲信义。当他出使各国的时候,经过徐国(在现在安徽泗县北),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佩带的宝剑,但是不好意思开口。季札却看出来了,只是因为一个使臣是不能不佩剑的,当时便也没有什么表示,可是已经拿定主意当出使完毕时便把剑送给他。后来季札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国囯君却亡故了。季扎便把宝剑解下,挂在徐国国君坟旁的树上。别人说:“人已经死了,你这宝剑还送给谁呢?”季札答道:“话不是这样说,我心里曾许过他呵;难道因为他死了就变了心么?”后来当地便流行这么个歌:

延陵季子呵,

他真念旧;

宝剑值千金呵,

他挂在坟丘。

孔子对这样一个人物是十分敬重的,后来季札死了,孔子还给他题了墓碑。这块碑上的字,据说是惟一的被保存下来的孔子的书法。

在孔子三十九岁这一年,晋国铸了铁的刑鼎。这是郑国铸刑书以后第二十三年的事。这说明当时铸铁技术已经相当进步,也说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当时阶级剥削提供了更髙的物质基础。因此,当时各国的阶级矛盾,也就进一步地加深。在社会变动中的“士”的地位,这时越来越重要了。

这时孔子在学问上又有了进境。他说:“我到了四十岁,就心里更亮堂,什么话也迷惑不住我了。

孔子在等待着再度从事政治活动的机会。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排版:郭磊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