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BM中国的“转型密码”

 快读书馆 2018-09-28

本文转载自IT圈儿里人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


三年前,陈黎明就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当时,IBM正处于第四次重大转型的关键节点,对于这位从未有过IT公司就职经历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这是一份极具挑战的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2015年中,上任不久的陈黎明提出了IBM中国的“3+3战略”。

 

三年后,罗睿兰宣布IBM转型已经完成,IBM中国的“3+3战略”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借此时机,笔者与IBM大中华区一众高管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希望从中探寻IBM中国的“转型密码”,以及“后转型”时代的IBM中国之路。


一次艰难的转型,革自己的命

1993年,郭士纳刚刚接手IBM的时候,十足是个烂摊子:亏损高达160亿美元,面临拆分风险,媒体将其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临危受命的郭士纳在重压下唯有背水一战。

 

结果却出奇的成功,在郭士纳掌舵的9年间,IBM完成了惊天大逆转,不仅实现了持续盈利,更完成了从硬件业务到软件及服务的重大转型。

 

二十年后,2013年,IBM又开始了对自身的重塑。不过和郭士纳时代不同,这时候的IBM虽然遭受了连续的业绩下滑,但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毛利率、现金流和健康的资产负债。

 

但对于IBM来说,这次转型却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要困难,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甚至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次转型。

 

“困难在于IBM在它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告诉自己说,我要革自己的命,我要转型了,这比背水一战的转型要难得多”,陈黎明说,IBM的这次转型是给自己“找茬”,重新确定航向。

 

正如“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是食物”,面对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社交、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颠覆传统的、甚至可以称之为破坏的力量,这家百年老店自然不希望从外部被打破,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开启了历史上第四次重大转型。

 

五年过去,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7月18日,IBM发布了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从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IBM战略业务(包括云、大数据分析、AI等)营收为39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8%,接近一半。这意味着IBM转型已经完成,进入到了“后转型”阶段。

 

在大中华区,IBM战略业务的占比和全球也基本保持同步,执掌大中华区三年多时间的陈黎明,用“3+3战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3+3战略”1.0,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5年,“跨界”而来的陈黎明根据当时的整个商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内部管理体系,为IBM大中华区制定了“3+3战略”,即“三个战略支柱”,包括继续巩固核心业务、不遗余力的推进新的成长计划和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以及“三个战略支点”,包括信任、人才和文化、简化流程

 

在当时,IBM全球正在全力向“CAMSS”(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社交、安全)转型,大中华区自然也要跟随全球的脚步。然而,中国市场有着本土的政策环境、本土的市场、客户和经营条件,很多东西和美国甚至全球很多国家都不一样。

 

“如果全部都听从总部的指示,我们很多事情可能都做不了,所以得有勇气来做一点不一样的东西”。陈黎明将其定义为“Common but different”、共同但有区别的战略,一方面遵从全球的转型大方向,一方面要在大中华区做一些大胆的探索,这就是“3+3战略”诞生的初衷。

 

“3+3战略”的第一个战略支点是信任。2015年,“自主可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当时的市场环境给IBM这种外资公司带来很大挑战。所以,建立信任,是IBM大中华区转型大计中首先要迈过的一道坎儿,也是陈黎明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我们提出来要建立起信任,我们认为信任是靠行动来书写的,不是靠嘴皮子来实现的”。2015年,陈黎明提出了“中国合伙人”的口号,推动IBM从“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向“与中国同创(Made with China)”转变。

 

三年过去,IBM的“中国合伙人”战略已卓有成效:向中国开放了POWER授权,和浪潮建立合资公司,落地POWER服务器的中国研发和制造;在中国发起“绿色地平线计划”,帮助中国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可再生能源、土地荒漠化等难题;IBM还与沃尔玛、京东、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食品安全区块链溯源联盟,提升中国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

 

人才和文化的转型是第二个战略支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西装、领带是IBM员工的标志性着装。近几年,不管是在大型的发布会,还是在小型的沟通会上,IBM员工的着装变得更接地气,T恤、商务休闲装,已经毫不稀奇——着装其实并不代表着创新的能力,IBM其实在传达着一个讯息:变化已经来了。

 

“我们内部有一个I-Suggest的平台,员工有任何的建议都能够在上面提出,有任何的建议我们都会有反映”,陈黎明举例说,IBM内部也在让文化变得更加轻松自由,能够更加畅所欲言。IBM的人才周转也在非常合理的区间,处于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

 

第三个战略支点是简化流程,这也是让陈黎明非常兴奋的一个话题。“我们在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一共简化了197条流程,这个数字每个星期都在发生变化”,陈黎明举例说,仅一个出租车报销的“里程计划”就已经讨论到4.0版本,三年中不断去完善,以达到更加公平与合理。“简化流程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合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提升了我们的合规”。

 

除了在三个战略支点取得看得见的成绩,IBM在三个战略支柱上亦已经成绩斐然。

 

巩固核心业务是第一大支柱,包括系统硬件、IBM云、全球企业咨询服务、全球信息科技服务等。从IBM全球业绩看,在今年第二季度,IBM系统部(包括系统硬件和操作系统软件业务)营收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 25%,增长动力来自于IBM Z、Power Systems 服务器和存储业务。2017年9月1日,IBM在中国正式推出新一代主机z14,首次引入突破性的加密引擎,实现了对数据的普遍加密。这里不乏大中华区的业绩贡献。



2017年底,IBM推出IBM Cloud Private私有云,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甚至本身做云的企业都在使用IBM的私有云技术。在咨询业务上,过去三年有多个重大的战略咨询和实施项目在中国落地。如IBM和五粮液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进行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在整个商业运行过程的规划。

 

推动新的成长计划是第二大支柱,涵盖CAMSS、科技伙伴计划、绿色地平线、物联网等。如今,CAMSS业务在全球已经占到IBM总体业务的半壁江山,在大中华区也接近这个数字。陈黎明坦言,在刚加入IBM的时候,这部分的举措并不是很多,然而几年中这些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推动尖端科技落地是第三大支柱,涵盖前沿的芯片技术、认知计算、区块链等。2017年,IBM与浪潮成立合资公司推动POWER服务器落地;与中国电子进行战略合作,向中国市场提供Watson Health相关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应对在慢病管理、人口健康、临床决策支持等医疗健康议题的大挑战与机遇。

 

在过去的三年中,“3+3战略”1.0已经执行完成,并取得了绝佳的成效,成为IBM大中华区改头换面的核心秘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技术条件以及IBM内部认知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陈黎明对“3+3战略”进行了及时的刷新,提出了“3+3战略”2.0。


“3+3战略”2.0,让IBM可持续发展

“3+3战略”2.0依旧是包含“三大战略支柱”和“三大战略支点”六个维度,但其中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在三大战略支柱中,巩固核心业务包括系统硬件、IBM云、全球企业咨询服务、全球信息科技服务和认知解决方案等,经过三年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应用的相继落地,认知计算已经成为IBM当仁不让的核心业务。

 

推动新的成长计划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Watson健康、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其中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是新增的内容,在“3+3战略”1.0中,这两个当时还处于“尖端科技”范畴,三年后,这两个曾经的前沿技术已经看得见、摸得着。

 

在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中,IBM新增了不少新的内容,包括智慧供应链、车联网、量子体验、IBM最小计算机等。这些领域在IBM眼中极具潜力,但也并非是空中楼阁。陈黎明要求团队定义这些新领域的目标范围、规划路线图、测算经济性、评估资源需求量,“因为任何一个项目要想落地,要做无米之炊是不现实的。”

 

陈黎明坦言,这些尖端科技一时也许不能给IBM带来巨大的现金流,但在他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支柱,改变了IBM很多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并促进了一些项目的落地。

 

“我们既要看到今天的面包和黄油,又要看到地平线上的东西。面包和黄油吃不饱,我们今天就生存不下去,地平线上的东西看不见,你就没有未来的发展。我们怎么样能够跟这些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新科技,以至于我们不会踏空和落伍”,陈黎明说。

 

IBM能够延续百年,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战略转型固然是关键,在尖端科技上的持续投入才是让这家百年科技企业保持常青的核心因素。

 

2017年6月,IBM宣布研制出5纳米新型晶体管,成功地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上放置了 300 亿个晶体管;2017年末,IBM推出50量子位的量子计算原型机;2018年3月,IBM开发出比粗盐粒更小的微型计算机,达到486的计算水平;2018年6月,IBM Project Debater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辩手举行了两场辩论,观众认为它比人类辩手更具说服力。


 

2017年,IBM团队在美国获得了创纪录的9043项专利,连续25年领跑全球。更重要的是,IBM近一半的新专利正在促进众多相关技术的发展,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网络安全以及其它将改变世界的技术——科技改变世界,IBM也在利用这些新科技为自身持续“造血”,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陈黎明表示,“3+3战略”实际也形成了三个梯度,由一个梯度向另一个梯度输送新的项目。“尖端科技”梯度中的项目一旦落地,IBM就将其放入“新的成长计划”梯度中,一旦形成了主流的营业收入,就把它放入“核心业务”当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绿色地平线项目”,从过去的“尖端科技”已经进入了“核心业务”领域。

 

“这样使得不断有新的项目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当中,有新的项目进入到快速推进的项目当中,也有新的项目最终进入到核心业务。这样公司业务就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陈黎明解释说。

 

除了三大支柱,“3+3战略”2.0中的“三大战略支点”也有了新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第一个战略支点,从“信任”转变为“整合IBM”。“不是说信任不重要,现在依然非常重要,在任何情况下它都非常重要”,陈黎明强调,如今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IBM希望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共同服务于客户,市场竞争力才会有更大的提升。

 

“从硬件、软件、传统的咨询、新型的业务拓展,我们几乎可以提供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这是很多公司不能与我们竞争的原因”,陈黎明说。

 

在“3+3战略”2.0中,整合IBM、人才、简化流程构成了IBM新的三大战略支点,不难看出,这是IBM在修炼“内功”上的重新梳理,拥有着庞大业务线的IBM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唯有各个部件有条不紊,高效的进行协作,才能产生出最大的输出动力。


联网公司与传统企业的反转大戏

无论在全球,还是大中华区,IBM的转型都已经完成,到了开始加速跑的时候。而今,数字化转型浪潮来袭,传统企业也刮起了一场逆袭风暴,这对于处在“转型后”阶段的IBM来说,正是全力冲刺的绝佳时机。

 

一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大型传统企业始终处于守势,全球传统企业正面临被全新互联网和数字化公司挑战者取而代之的风险。然而这一阶段正走向尾声,互联网红利正在逐渐消退,互联网公司纷纷转战线下,向线下要利润,手握实业的传统企业正在崛起:

 

在美国,宝马公司开始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用于打车或短期租车的优化车型,以车队所有权机制和专业能力与Uber抗衡;在中国,拥有汽车与司机资源的首汽集团推出平台服务,提供网约车服务,与嘀嘀打车分庭抗礼;腾讯联合苏宁、京东、等不断发起大笔收购和投资,包括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斥资25亿元收购了海澜之家5.31%的股份。

 

IBM大中华区企业与商业业务部总裁郑小聪介绍说:“前几年因为这一波互联网的冲击,有些传统企业倒下去了,但是如果传统企业改变思维模式,从用户体验切入回头看整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果他能够改的快,绝对打得赢新兴公司。以车企为例,传统的车企有数据,有对汽车制造深入的见地和经验,如果他们发展电动汽车、发展车联网绝对比新进行业的跨界车企有实力。”


IBM大中华区企业与商业业务部总裁郑小聪

2017年,IBM全球商业价值研究院调研了全球12490多位高管,72%的高管一致认为,下一波颠覆性创新将由传统企业领导。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内80%的专有数据、数十年的行业专业技能以及新兴的云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这些传统企业的创新势头将超越十年前出现的所谓“颠覆者”。

 

“全球20%的数据你可以在浏览器找到,80%在企业的防火墙里。传统企业的历史数据、经营的数据,这是他们的金矿,只是很多年以来传统企业不知道这些数据该如何用。但经过这波冲击以后,他们已经懂得如何通过80%的数据重新装备自己,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服务用户”,郑小聪告诉记者。

 

在这场“传统企业逆袭”的大戏中,专注于企业服务的IBM有了更大的可施展的舞台,得以展现独一无二的价值。在IBM“3+3战略”中,全球企业咨询服务(GBS)是核心业务之一。在IBM接来下的“冲刺”过程中,堪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重塑“专家”的GBS将扮演一个“火车头”的角色。

 

据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制造与零售负责人赵亮介绍,IBM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咨询公司,IBM GBS在中国有着包括数字化转型团队、人工智能数据集成团队,业务流程重塑及外包BPO团队、交互体验IX团队和云咨询应用开发团队等位企业提供全新数字化战略的服务团队,并推出了一系列将人工智能用在企业流程流程转型、流程外包、流动自动化等一系列服务。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制造与零售负责人赵亮


“谈到咨询你可能会想起麦肯锡,但是IBM的咨询服务团队经验最丰富,人员最多、技术也最强,因为IBM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团队都是IBM咨询团队最强大的支撑。尤其是当IT成为企业的核心,咨询服务商必须具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将新技术应用到战略转型的全方面的能力”,赵亮表示。

 

IBM完成自身转型、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在协助合作伙伴做出转型。据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合作伙伴业务总经理叶明介绍,IBM大中华区现在有大概1900多家合作伙伴,其中有300多家是新招募的基于云和人工智能的合作伙伴,2018上半年合作伙伴事业部取得了双位数的业绩增长。“传统合作伙伴的转型,新合作伙伴的招募,以AI为基础的这些新的赋能推动了合作伙伴业务的成长,同时IBM也收获了业务的成长”,叶明说。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合作伙伴业务总经理叶明

 

神州数码和IBM已经有超过二十年的合作历史。在神州数码IBM业务本部总经理郑东看来,神州数码能够一直持续与IBM合作,就是因为IBM的生态系统是完全开放的:“过去,IBM更多是ITG开放出来跟分销商合作,但三年前IBM服务部门已经放开跟合作伙伴合作,神码的服务升级实际上完全是与IBM合作而达成的,包括了原厂服务的转售以及我们的增值部分。”

 

北京天港惠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强则表示,IBM关于人工智能运用在企业流程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对他们帮助很大:“我们会面对IBM很多团队,有给我们做各种各样培训的,教我们学习产品技能,有指导我们做业务发展业务技能的,还有培养我们交付的。再往后深入我们又碰到行业问题,IBM还会教我们一些方法论,GBS的专家教我们国内外的成熟案例给我们分享。”,李强表示,接下来天港惠达要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向客户传播和丰富这种价值。

 

对于IBM GBS的未来,郑小聪很有信心:“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文化、合规都需要完成。在这一点上,头上有创新、先进、敏捷光环的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没有差别,他们也要讲业务流程,也要上马ERP。企业如何监管、如何互相监督,这些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公司也躲不掉。所以IBM 企业咨询服务的生意还会继续增长,事实上,现在不仅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也有请IBM做咨询。”

 

如今,IBM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内外部都已经就绪,只等加速冲刺了。


当大象开始加速冲刺

“一家伟大的公司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经历风风雨雨;一家伟大的公司必须要经历过几次生死存亡才能成为卓越”,这是陈黎明经常讲的一句话。

 

当一头重达数吨的大象开始加速奔跑,好像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前进的道路。经历五年生死存亡考验,最终成功完成转型的IBM,正在以云和认知为方向,以行业化为牵引力,在“后转型”时代加速冲刺。这头“大象”亦将展现出巨大的能量,难以抵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