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断消失的城中村 见证城市变迁

 窗前有树905 2018-09-28

城中村是指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从而演变成新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景象:周围高楼林立,一派繁荣的城市景象。而在高楼中间,还保持着农村的生活方式,这里节奏缓慢、秩序混乱,就像城市的一块伤疤,在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形象。

台州撤地建市以后,就把提升主城区城市形象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来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经过不断地努力,一个个“城中村”被不断改造,主城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完善,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拥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清晨,当人们徜徉在靠山临海的绿道公园中时,一派绿色尽收眼底,清新空气令人陶醉,大家会从心底由衷地发出感叹:生活在这座城市,真好!

2013年,我市实施“三改一拆”行动,成效显著。记者从市“三改一拆”办公室了解到,2017年,台州“三改一拆”“治危拆违”工作成绩优秀,其中拆违、拆后土地利用、累计拆后利用面积3项均拿下“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工作,进一步突出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台州这座海滨城市将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样本

一个老海门人的“家变迁”

今年96岁的张哲能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椒江人。尽管年逾九旬,但他思维清晰,逻辑分明。

“椒江以前叫海门,我们家经过了三次搬迁,可以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几十年过去了,海门由一个滨海小镇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确实了不起。”张哲能说。

张哲能生于1923年,张氏家族以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张家大院旧址在现在台州市立医院眼科医院所在地,后来在旧城改造中全部消失了。张哲能就随父母搬到现在的海门老街那个位置居住,现在他们家在那里还有三间老房子。

张哲能说,海门以前是一个有码头的海边小镇,每周到宁波、温州、上海都有几班大轮船,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被称为“小上海”。那时候海门框架不大,马路桥到东山都是土城墙,城墙外面又是一条护城河。码头周围商铺很多,还有百货商店,平时人来人往很热闹。

大女儿张礼好今年也75岁了,退休前她在椒江纸箱厂工作。“土城墙我也没看到,护城河我还看到过。”她说。

上世纪60年代末,海门掀起了一股建房热潮。1969年,张哲能一家在戚继光纪念馆旁边建了三间上下两层的立地式房子。1970年,全家搬了进去。那里环境很好,小院子可以种点蔬菜,是闹中取静的好居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张哲能和妻子也于2001年11月第三次搬家,住进了江城小区三室一厅的新居。张哲能告诉记者,江城路以前是一条运输河,能通到路桥、新河等地,去路桥可以坐船过去,1999年这里建起了江城小区。

老先生现在的新家房子空间很大,光照充足,住宅功能设计也合理。酷爱盆景的他,将精心培养的各式盆景,摆放在新居的窗台、阳台、客厅、书房等各个角落。让人在单元房里,透过盆景也能感受到一丝乡野山林的气息。

2003年12月,海门老街重建,政府又给张哲能一家在东升花园分了一套房子,他们一家的居住环境就更好了。

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张哲能连声说“了不起”。他举例说,以前中山西路、人民路这里都是低矮的老房子,后来拆旧建新,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

他又以解放路为例,说这里以前是一条小马路,连接椒江、黄岩、路桥等地方,那时候是沙土路,风一吹就尘土飞扬,路两边也都是稻田。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城市的主干道,道路两边高楼林立,成为城市的品牌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越来越漂亮,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房子越来越大,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张哲能说。

编年史

2012-2016年

城中村改造拆迁总户数为34806户,拆迁总面积734.4万平方米。

2017年

全市拆迁总户数为54994户,拆迁总面积1317.2万平方米。2017年腾出建设用地面积812.1万平方米,惠及68488户共224259人。

2018年(截至7月底)

全市已拆除违法建筑1646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22343户,面积759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已拆户数和面积均居全省第一。

记者手记

五世同堂,人丁兴旺,一大家子人团结和睦、其乐融融。从张哲能老先生一家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从最早的木结构瓦房,到海门老街的小平房,再到东门郊区的立地房,最后到江城小区三室一厅的套房,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张哲能也见证了“城中村”的不断消失,城市形象的不断提升。

世事变迁、岁月沧桑。但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真情;改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内心。作为椒江发展变化的见证人,张哲能老先生对这片厚重的土地,对这个伟大的时代,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会逐渐成为人们心中久远的记忆,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绿地公园展露生机和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台州大地将处处春意盎然,让广大市民心中有满满的获得感。

记者 崔鹏/文 李昌正/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