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晚期是脊椎动物登陆的历史节点,在各个大陆的池塘湖沼中,无数似鱼非鱼的古怪动物扭动躯体,挥摆鳍肢,笨拙地穿行在水线上下。大量出现的过渡类型使肉鳍鱼类和两栖动物(Amphibian)的分界变得十分模糊,目前,研究者们更多地使用四足类(Tetrapods)来指代这些早期的水栖和半水栖动物。 泥盆纪(a)和石炭纪(b)四足类动物体型对比。其中许多都是肉鳍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之前介绍过的有:真掌鳍鱼(a,5);石炭鱼(a,9);真掌齿鱼(a,11);提塔利克鱼(a,13);潘氏鱼(a,14);鱼石螈(a,15);棘螈(a,16)。图片来源自[1]。 从如此纷杂的化石资料中梳理演化过程和谱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身体构型和生活习性(当然是推断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肉鳍鱼类,原四足动物(Prototetrapods),水生四足动物(Aquatic Tetrapods),真四足动物(True Tetrapods)和陆生四足动物(Terrestrial Tetrapods)几个阶段,它们对陆地环境的适应程度依次增强[2]。 肉鳍鱼类向四足动物演化中间类型分类表(译自[2],有所补充。图片来源自网络)
目前发现的最早(泥盆纪晚期)的四足动物足迹化石。这些“长脚的鱼”踮起脚尖,一边划水,一边在柔软的淤泥上留下了这些痕迹。注意当中没有尾巴拖拽的痕迹,表明这两列脚印是在水下踩出来的(见复原图)。图片来源自http://www./。 水的浮力可以帮助动物抵消体重,维持形态。但登陆后,需要坚固的骨骼支撑身体。四足形类的骨化程度远远高于同时期的辐鳍鱼类。为了保护胸腔和其中的肺不被自己的体重压扁,肋骨开始发育和强化;辐鳍鱼类直到很久以后,才独立演化出类似的结构。伴随着肢骨和肢带的演化,脊柱开始分化出不同的区段和功能,椎骨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灵活,使这些动物可以向着各个方向扭摆身体,匍匐前进。 四足形类(左列)和辐鳍鱼类(右列)脊椎结构对比:(a)真掌鳍鱼;(b)鱼石螈;(c)现代小家鼠;(d)Phanerosteon,一种早期辐鳍鱼的软骨质脊椎;(e)Tarrasius(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具有类似四足动物脊椎分区的辐鳍鱼);(f)现代斑马鱼。自泥盆纪,四足动物的脊椎开始出现五个区段的分化:颈椎(cervical),胸椎(thoracic),腰椎(lumbar),荐椎(sacral)和尾椎(caudal);并被之后的陆生种类保留和发展。图片来源自[3]。 除了升级呼吸和运动系统之外,自然选择的力量会迫使尝试登陆的动物完善所有细节,比如吃东西的方式:水生动物可以利用液体的阻力,轻易把食物推进喉咙(吸吞)。早期四足动物很可能要把猎物拖下水去大快朵颐。只有演化出复杂的舌骨和肌肉后,才能够完成自主吞咽动作,在陆地上享用猎物。 BBC纪录片《Walking with Monsters》中的一幕。含肺鱼本身也属于四足形类,它可以爬上陆地捕捉海纳螈,但无法在陆地上吞咽猎物,只能回到水中进食。 对比现代水/海龟(如上图)和陆龟(以及半水龟,下图),可以看到水下和陆上进食方式的明显区别。水龟和海龟可以借助水的推力把食物吸入口腔,或者冲入咽喉。而陆龟用灵巧的舌头搅拌输送,把食物挤入食道。图片来源自网络。 鱼类通过身体两侧的侧线(Lateral line)系统感知震动(声音)。侧线表面密布听毛细胞(hair cell),可以接收声波,转化成电信号,传递给下面的神经末梢。许多完全水栖的现代两栖类(例如爪蟾)也使用侧线系统。图片来源自网络。
空气的密度只有水的千分之一,侧线系统在陆地上派不上用场。于是陆生四足动物演化出鼓膜(Tympanum),通过共振收集放大空气的震动,听毛细胞感受鼓膜的形变产生信号,这就是耳朵的雏形。图片来源自网络。 泥盆纪的四足动物虽然种类繁多,但留下的骨骼化石大多残缺不全。幸运的是,几类关键的代表性动物化石完整度很高,通过它们可以大概勾勒出脊椎动物登陆的过程。而它们的生活习性,只能由现代两栖动物去推测了。 目前发现的一些泥盆纪四足动物。很多种类都只找到零散的颌骨,肢骨,脊柱和牙齿。比较完整的有棘螈(Acanthostega),鱼石螈(Ichthyostega),潘氏鱼(Panderichthys)和提塔利克鱼(Tiktaalik)。它们是研究和复原其他早期四足类的重要依据。图片来源自http://www./。 四足动物的辐射演化。迷齿类,壳椎类,滑体两栖类和羊膜动物都可以追溯到泥盆纪的共同祖先。图片来源自[4]。 在泥盆纪晚期,相比怪兽横行,危机四伏的水下,陆地不但宽阔,安全,气候适宜,而且食物丰富。无数四足动物站到起跑线上,跃跃欲试。然而一场浩劫正在悄然逼近。发生在泥盆纪末的大灭绝沉重地打击了这些尝试登陆的先驱。在之后的1000万年间,四足动物的化石记录异常稀少,这段空白被称为柔默空缺(Romer’s Gap)。关于柔默空缺和四足动物的恢复与发展,将在石炭纪的章回中继续介绍。 柔默空缺的持续时间,这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图片来源自网络。 地球名片 生物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存在时间:晚泥盆世 至 现代 现存种类:4000种以上 化石种类:不明 生活环境:淡水,陆地 代表特征:水陆两栖,变态发育 包含类群:迷齿亚纲,壳椎亚纲,滑体亚纲 参考文献: [1] Michael I. Coates, Marcello Ruta, Matt Friedman, Ever Since Owen: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etrapods. Annu. Rev. Ecol. Evol. Syst. 2008. 39:571–92 [2] John A. Long, Malcolm S. Gordon, The Greatest Step in Vertebrate History: A Paleobiological Review of the Fish-Tetrapod Transiti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 77(5):700–719. 2004 [3] Lauren Cole Sallan, Tetrapod-like axial regionalization in an early ray-finned fish. Proc. R. Soc. B 2012 279, doi: 10.1098/rspb.2012.0784 [4] MARCELLO RUTA, MICHAEL I. COATES, DONALD L. J. QUICKE, Early tetrapod relationships revisited. Biol. Rev. (2003), 78, pp. 251–345.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 想看其他章节请点这里:ba 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攀缘的井蛙,每天琢磨点新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