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山甲的等同物----猪蹄甲

 清茶清清 2018-09-28


 猪蹄甲完全可代替穿山甲 



穿山甲与猪蹄甲 有没用大家自己看(原题)1 猪蹄甲


1.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的影响


据资料介绍,猪蹄甲煎剂有直接兴奋心肌的作用,使血压先略升而后明显下

降。家兔静注妇血宁500毫克/千克体重60分钟后,与对照组比较,凝血时间

和血浆复钙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家兔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结果阳性;体外未能影响肝素的抗凝作用,但能使肝素化

小鼠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水平。妇血宁促凝血或抑制纤溶活性时,不引起血

中血纤蛋白裂解产物增加,说明不会造成血液的高凝。妇血宁具有促凝血和

抗纤溶双重作用,并且可能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有调节作用。
通过猪蹄甲对溴醋酸抑制巯基酶的影响,以及对巯基封闭剂溶血作用和

对冷藏血液中红细胞的影响实验证明,猪蹄甲对红细胞巯基酶、膜巯基蛋白

和红细胞本身都有保护作用。


2.抗炎作用


河南省胸科医院赵宜红教授研究结果表明,穿山甲和猪蹄甲高剂量均

能不同程度地使脓肿平均直径缩小、湿重减轻,提示高剂量猪蹄甲与穿山甲

均可局限、缩小阑尾肿块,即消痈排脓作用类似;穿山甲和猪蹄甲均能使大

鼠阑尾脓肿病理过程向痊愈方向发展,猪蹄甲高剂量组与穿山甲效果相类似

,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各用药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阑尾脓肿大鼠的白

细胞吞噬功能,各用药组白细胞吞噬百分率均高于模型对照组。这一结果说

明在排脓消痈作用上,猪蹄甲似可替代穿山甲,其抗炎作用与增强机体的免

疫功能有关。
猪蹄甲水煎剂和醇提取液均有显著对抗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作

用。妇血宁经凝胶层析分离的分子量在1万以下的两个组分(F2,F3),有抗大

鼠“蛋清性”足肿胀作用。妇血宁对醋酸诱发小鼠腹膜炎、组胺诱发的大鼠毛

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蛋清诱发大鼠足肿胀和肉芽增生的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

抗炎作用。
郑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李寅超等研究认为猪蹄甲、穿山甲对急、慢性炎

症均有抑制作用。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红春研究比较猪蹄甲和穿山甲消痈作用,证明

猪蹄甲和穿山甲消痈作用机制与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SOD(超氧化

物岐化酶)活性、消除自由基、降低MDA(丙二醛)含量有关,在消痈作用

方面猪蹄甲对穿山甲似有可替代性。


3.对平滑肌的作用


高尔等研究证明妇血宁可明显增加大鼠离体子宫和家兔在位子宫标本的

收缩幅度与频率。兴奋的小鼠、大鼠和家兔子宫平滑肌,通过机械性压迫子

宫内膜血管而达到生物止血效应。对子宫肌节律性收缩和血管的双相作用,

将有利于改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血管与血流障碍。
蹄甲煎剂能直接兴奋肠道平滑肌,使兔肠运动加速,表现为紧张

的增加。妇血宁能明显增加肠蠕动的幅度和频率。


4.免疫作用


岳启安研究试验了妇血宁对植物凝集素(PHA)诱导的兔血淋巴细胞增殖能

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妇血宁对植物凝集素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有显著抑制作用,当稀释到一定浓度时,则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呈明显增强作

用。妇血宁的免疫药效动力学实验显示,最佳作用时间为96小时,具有双向

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其作用显著而持久。
张殿元试验证明猪蹄甲醇提物,对家兔金葡菌感染有明显的抗感染作

用,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菌酶的含量,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活

性,提高免疫功能。

三、临床应用

1.催乳


河南中医学院侯士良教授等研究证明,穿山甲、猪蹄甲二者均能保护

NaF中毒大鼠的乳腺组织,其催乳机制不仅立足于神经内分泌调节,还对乳

腺组织结构有保护作用。只要正确加工处理,猪蹄甲在活血、通经下乳、消

痈等方面的药效,完全可以代替穿山甲。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教授等研究结果表明,猪蹄甲与穿山甲物

质成分相近,氨基酸含量成分相似,药理作用无显著差别。在所测的17种氨

基酸中,猪蹄甲与穿山甲均有存在,但除络氨酸、甘氨酸、脱氨酸3种氨基

酸猪蹄甲的含量不如穿山甲外,其他谷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14种氨基酸

的含量均高于穿山甲,在猪蹄甲与穿山甲的催乳、抗炎等药理作用动物试验

中,二者无显著差异;经急毒、长毒等毒理学动物试验,猪蹄甲与穿山甲均

安全无毒。以猪蹄甲代替穿山甲组成的下乳方——“乳宝口服液”,经邢台市

第一医院、河北省安国市中医院等5家医疗单位对528例缺乳症患者的试验研

究,痊愈437例,有效6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5.27%。
边振考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猪蹄甲有较好的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说

明猪蹄甲可代替穿山甲用于临床催乳。
江西中医学院副教授李瑛等,从仔鼠体重的增加,乳汁分泌量及乳腺

形态学等方面研究,发现猪蹄甲有较好的催乳作用,其中仔鼠体重增加尤为

明显,此作用可能与猪蹄甲组乳汁中含有一定量


蔡斐茜用妇血宁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5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对不

同年龄的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此药不仅可控制出血,还有收缩子宫和调节

内分泌的作用,较其它中、西医治疗方法简便;
  
戚永周等临床试验显示,猪蹄甲对血友症、鼻衄、齿龈出血、紫癜、吐

血、便血等外科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有效率分别达90.63%和89%;
张艳玲通过试验证明,妇血宁具有止血、镇痛、抗炎以及增加子宫平滑

肌活动力的作用。
  
氨肽素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巨核细胞成熟,抑制血小板抗

体形成,有助于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释放、成熟,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提

升及体液免疫反应的调节均有一定的作用。


3.外科感染


山东医科大学朱希强介绍,将猪蹄甲烤脆研为细末,用生麻油调敷患

处,治疗下肢溃疡9例,均获痊愈。用药前将溃疡面洗涤消毒,除去腐烂组

织后敷药,一般5~7 天敷药一次,最多7次痊愈。
医学研究认为,猪蹄甲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并具有止血、活血,调整

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普遍认为猪蹄甲之

所以具有多种作用是因为它含有多种活性多肽,并且处理方法不同所产生的

活性多肽不同。

四、用法用量

猪蹄甲古方制法为酒浸半日,炙焦用。现代中医对猪蹄甲的炮制基本上

与穿山甲炮制相同。
炮猪蹄甲 炮制用热碱水洗净,晾干,投入用武火加热全翻动滑利灵活的
沙中,炒至整体鼓起,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取出,筛去沙,放凉,用时

捣碎。
醋猪蹄甲 将按上法炒好的猪蹄甲趁热投入醋中浸淬,捞出,干燥。


时捣碎。每100千克猪蹄甲,用米醋20~30千克。
猪蹄甲质地坚韧,并有腥气,不利于煎煮和服用,沙炒后,质地酥脆,

可矫其腥气,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醋淬后增强入肝散瘀消肿作用,

于痈肿等的治疗。
猪蹄甲在兽医上的应用目前还未见报道,根据医学试验资料,在应用时

猪蹄甲剂量与穿山甲相同或其二倍的剂量。故推荐剂量为:马、牛45~90克

;猪、羊9~18克。

目前各种资料显示,猪蹄甲在临床应用中,没有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
【编后语】 中药穿山甲为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中国穿山甲(

鲮鲤)的鳞甲,以其甲片入药,属和血祛瘀类常用中药,在兽医临床上广泛

应用。
于船先生在《现代中兽医大全》中关于穿山甲写道:“烫制或用醋淬后用

,咸,微寒,入肝、胃经,活血祛痰,消肿排脓,通窍下乳。用于疮黄痈毒

疼痛,乳汁不通或缺乳,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疮痈脓成不溃者和治风湿痹

痛,甲片含角蛋白等。药理研究证明,穿山甲具有增加白细胞的作用,能促

进乳汁分泌或痈肿提早渍脓。”
但是中药穿山甲的原动物穿山甲是国家濒危二级保护动物,兰州大学

吴诗宝指出,我国现有穿山甲资源量估计仅为50000~100000头,药用年需

求量却高达200000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源数量已大为下降。
因此,寻找穿山甲的替代品入药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有许多科研和

医学工作者,研究用猪蹄甲替代穿山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国内已有用猪蹄甲代替穿山甲在临床上大量应用的先例。而在兽医界

,猪蹄甲还未见应用的报道,兽药书籍中,也没有关于猪蹄甲药理作用的内

容,因此本文将猪蹄甲的药理及在人类医学上的应用进行介绍,以期在兽医

界用猪蹄甲替代穿山甲,保护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二 

二神丸

二神丸用于温脾暖胃,进食固肠。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呕,或作泻,或久泻不止。腰痛,水肿。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老人胃冷脾泻。肾泻,脾泻。腰痛肾虚,全不进食。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
二神丸--《普济本事方》卷二

【处方】破故纸120克(炒香),肉豆蔻60克(生)。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另用大肥枣49个,
生姜120克,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上药末杵匀,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盐汤送下。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

二神丸--《仙拈集》卷一

【处方】何首乌1斤,牛膝1斤。

【制法】好酒1斤,浸7宿,晒干,石臼内杵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膝疼痛,遍身搔痒。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酒送下。

【摘录】《仙拈集》卷一

二神丸--《本事》卷二

【别名】钻胃丸

【处方】破故纸4两(炒香),肉豆蔻2两(生)。

【制法】上为细末,加大肥枣49个,生姜4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和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脾暖胃,进食固肠。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呕,或作泻,或久泻不止。腰痛,水肿。疮疡,因脾肾
阴虚泄泻。老人胃冷脾泻。肾泻,脾泻。腰痛肾虚,全不进食。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

【用法用量】钻胃丸(《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

【各家论述】1.《增补内经拾遗》:方用肉豆蔻以补脾,破故纸以安肾,故称二神。2.《医方考》:脾主水谷,肾主二便,脾弱则不能消磨水谷,肾虚则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泻不止。肉豆蔻辛温而涩,温能益脾,涩能止泻;破故纸味辛而温,辛能散邪,温则暖肾,脾肾不虚不寒,则泄泻止矣。3.《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火,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
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又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症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4.《医方集解》:火乃土之母,破故纸补肾为癸水,肉豆蔻厚肠胃为戊土。戊癸化火,同为补土母之药。

【临床应用】1.不食: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2.李某,年逾四十,遍身发肿,腹胀如鼓,甚危,诸药不应,用此丸数服,饮食渐进,其肿渐消,兼以除湿健脾之剂而愈。3.五更泻:一妇人年五十,不食夜饭,五更作泻,二十年矣。后患痢,午前用香连丸,午后用二神丸,各二服而痢止。又用二神丸数服,而食夜饭,不月而形体如故。4.产后泻痢:一产妇泻痢,发热作渴,吐痰,肌体消瘦,饮食少思,或胸膈痞满,或小腹胀坠年余矣。乃脾胃之泻,朝用二神丸,暮用六君子,三月余而痊。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

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

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主治】心腹胀满冷痛如锥刺,二便不通,舌苔白滑浊腻,脉沉紧有力,甚则神昏肢厥,气急口噤。

  【方论选萃】

  明·吴昆: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

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夺门之将军以主之

;佐以辛利之干姜,则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医方考》)。

  清·柯韵伯: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之方。《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

,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干姜散中州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乃

仿仲景白散而加峻者与!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为吐、下两解法;此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

温补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治,所以但讲虚寒,不议及寒实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医方集解》)。

  清·张璐:备急丸治寒实结积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腑,舌苔黄黑刺裂,唇口赤燥者,误用必死,以巴豆太热伤阴故也(《张氏医通

》)。

  清·王晋三:备,先具以待用也;急,及也,谓临事之迫也。《金匮》以备急丸救中恶客忤神昏口噤者,折齿灌之立苏,若临时制药

则无及矣。巴豆辛热大毒,生用性急,开通水谷过路之闭塞,荡练五脏六腑之阴霾,与大黄性味相畏,若同用之,泻人反缓。妙在生大黄

与生干姜同捣,监制其直下之性,则功专内通于心,外启胃之神明,协助心神归舍,却有拔乱反正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黄竹斋:案《本经》述大黄之功能,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巴豆之功能,曰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盖大黄之性直下,而巴

豆兼有横行之势也,故张隐庵云,凡服巴豆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若中恶客忤、停尸卒死等证,因五脏

中邪而致,九窍闭塞不通,安得不须巴豆之辛温以开之,惟欲其令秽浊之邪顺行而下,必当佐以大黄之苦寒,又恐其阴脱,乃用于姜守住

其脾,不使倾笥倒箧尽出无余,制方之妙,义精如此,物理小识巴豆同大黄则泻反缓,盖巴豆恶大黄,而仲景备急丸同用之,王好古曰可

以通肠,可以止泻,世不知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近代验证】

  例一 邹维德治肠梗阻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6期)

  曹某某,女,45岁,工人。患者原有血吸虫病史,脾脏已切除。近年来大便三至五日一解,形细而量少,继则腹部渐膨。一日去外地

探亲,忽觉腹部疼痛剧烈,大便三日未解,至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寓居客地,诸多不便,要求给予保守

治疗。经灌肠、服药后,大便虽解而量少,腹痛得减而膨存。乃出院回家,前来邹老处要求服中药治疗。视舌暗而不鲜,切脉弦而微数。

诊为宿垢留于肠间,即投三物备急丸(胶囊)1克。四至五小时后,腹中雷鸣,解下粪便甚多,且臭气满室,腹膨随即消失。嘱服糯米粥一

碗,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四

白术三味通便汤,老年救命之良方
 三年前出差外地,在等车期间,在一书摊随便翻阅一本小册子,记得有一个治疗老年便秘的偏方,因为方子就白术、生地、升麻三味药,很好记忆,没想到三年后竟派上了用场,不但使我的母亲免于手术之苦,并救了一命.

老母亲今年已八十六岁高龄,去年三月份因电解质紊乱入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仲秋节前又因排尿困难再次入院,经一段时间治疗,丝毫不见好转,做CT 片好发现膀胱颈口钙化,医生多次建议做膀胱造瘘手术,因考虑老人年老体弱,经不起手术之苦,加之在膀胱上打个洞,身上再挂着个尿袋,除卫生难以保证外,生活质量也严重下降,随拒绝手术而出院。在家调养期间,请了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开了个中药方,连服两个多月,虽有所改善,但无大的起色,老人几乎三五分钟就得去一次厕所,一个晚上也要从床上抱起来三五十次之多,时间久了,残留尿逐渐增多,小腹胀如鼓,由于老人年老体虚、胃肠运动减弱,粪便不能及时排出,导致粪便内水分过度吸收而粪便干结,连续几天不能排便,又出现了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全身不适、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加之休息不好,身体已极度虚弱。即便吃一口饭也要一点一点慢慢喂上。“两便”不通,已把老人折磨的奄奄一息。为了延缓老人的生命,减少病痛,又从医院请来两名专家会诊,商讨治疗方案,无奈医院也无回天之术,均表示已无入院治疗的必要了。再请老中医开方,老中医也无奈的直摇头,开不出方子,难道就这样等下去,眼看着老人饱受折磨?难怪古人讲“为人子者,不学医谓之不孝”了!在无奈的等待中忽然想起在书摊上曾看到的那个方子,何不一试?

为了慎重起见,除了对照方子中的药物、剂量及配伍查阅了相关资料外,并在网上搜索依方治疗的例证,经查,白术用于治疗通便,传统医书中均无记载,而一向认为白术为燥湿健脾,用以治疗泄泻。难道此方有问题?再查阅典籍,在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白术能通便、、、”,“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看来医圣此方用意明显是取其润肠通便之功了,但是一想,古人方子用量折算到现今仅为四钱,似乎不足以通便,在医圣用白术的组方中有二十九方之多,最多用量折算到现今也就八钱,可见医圣用白术分量之轻!倒是在七九年《新医药杂志》中查到了用白术、生地、升麻三味药治疗便秘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治疗患病者十三例,仅服用一剂即凑效者十一例,另以此方治疗妇科手术后便秘五十例,其中三十六例仅服一剂即可排便。一九八一年《福建中医药杂志》及九零年《浙江中医药杂志》也先后登载了以单味白术磨粉冲服治疗便秘的经验,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看来此偏方不仅有依据而且有奇效。

次日,即到药店按白术60克、生地20克、升麻4(将原方钱数换算出的克数,白术用量有增加)抓取了四副药,回去按一般煎药方法煎煮,自己先喝了一碗尝试,除了略有些甜味外并无其他异味,等了半日未现肚疼泄泻,其实先尝主要是考虑服此药虽能通便但会不会猛峻而引起肚疼泄泻,因为几乎所有长期便秘之人为求一时之快,都服用过猛峻之泻药,西药药力强劲,中药也不差池,如巴豆、牵牛、大黄、芒硝、番泻叶之类,服用后均可引起肚疼泄泻,但泻过之后胃肠功能失调,服药十几天后更加便秘不通,老年人哪能经受得起,试过之后才敢给老母亲服下,一连三天按方服药,吃完了这三副半药,未见其它反应,但也未排便,是此方虚妄,还是年老虚弱也或药力不到?正疑惑着,也就是服完药后的第四天,不仅大便通了,而且还有意外之收获:小便也通了!心中一块石头终落地,两便一通,加上精心照料,十几日后老母亲竟能下床自己走动,从去年十月到现在身体已恢复到前几年的状况,到现在未再服用一剂,两便皆通,也未出现过反复,身体越来越好,一切生活均能自理!

查阅有关资料,知白术可通便,只是用量要加大,但是服用此方剂是如何通小便的不得其解,为了探究这个方子的效用,使更多的老年人不受二便不通之苦,闲暇之时便研究起这个组方来,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长江流域,现全国各地多栽培,以浙江为最。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待地上部分枯萎后,先晴天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剪去茎秆,将根茎烘干,亦可晒干。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术、焦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芳香质柔,可升可降,守而不走,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之功效。主治脾气虚弱,食少腹胀,大便溏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但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服;内有实邪壅滞者禁服。

白术,甘温味苦,燥湿利水,本为阴虚内热者禁用,皆因恐伤及津液,老年人一般津液耗伤,阴虚内热而觉口渴,为什么该偏方大剂量使用白术呢?该组方妙就妙在配伍了滋阴清热、凉血生津之生地,更有助于通便。此方更妙在少佐升麻,可升清阳之气,而降浊阴之气,使得该方更有利于无力排便的老年人,三味合用可谓恰得其所,天衣无缝!

现在网上,书上,中医,西医都会告诉你解决便秘多吃水果及多纤维质的麦皮,西梅也可缓解便秘之苦,如症状轻微尚可奏效,但却不能治疗顽固性便秘,或虽有效果,但不持久,下次再用之时便无反应。而白术三味汤(我给起的名字),好就好在无副作用,服用后更不会像服用大黄等泻药而引起肚子疼,更没有依赖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服用量少,仅仅几剂,便可治愈,无需长期服用。

其实、单味白术磨粉冲服,效果也不错。无需煎煮,更为便利。可请药店代为加工,但须过100目筛,可每天服用三钱(三茶匙),空腹用水冲服即可,每天两至三次,此份味道甘香,易于入口,并不似药典所述如此味苦。但这里说的白术指的是生白术,它苦而甘温,专入脾胃二经。功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最早运用生白术通便的医家当属张仲景,但医圣用的是否为生白术不得而知,据有关医籍记载,白术炮制的使用,约从唐宋开始,原方白术未注明用法,应当属生用无疑。而生白术,苦甘温,功以燥湿利水见长,怎么又具良好的通便功能呢?历代医家的认识在《本草求真》中说:“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性最温,服之能以健脾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药也。”《医学启源》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和胃、生津液”。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续》:“白术之功在燥,而其所以妙处在于多脂。”《本草正义》记载其“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本草崇原》亦谓:“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也。”《本草通玄》则云:“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若升,而精微上逢;浊气苦降,而糟粕下输。”《本经逢原》亦认为“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经……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浊气降而糟粕输”。由此不难看出生白术既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滋生津液、不通便而便自通,又质润多脂,无伤阴之弊,故为通便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生白术通便,不仅有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效验,而且也得到现代药理研究支持。如《常用中药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一书载:“大剂量白术水煎能促进小鼠的胃肠运动,通过胆碱能受体介导,与α受体有关。较少剂量对离体豚鼠回肠平滑肌收缩有轻度抑制,较大剂量则增强回肠平滑肌的收缩,呈量效反应关系,白术煎剂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动功能作用。”可见白术有通便与止泻双向调节功能。现代药理还表明白术具有利尿作用,且作用明显而持久,同时还具有降糖作用、强壮作用、抗凝血作用、抗肿瘤作用以及血管扩张的作用,本给老人用以通便的白术三味汤顺便解决了排尿问题就不足为怪了。

生白术通便的药证及用量,在通便剂量上,现大多趋于重用,如《百味草药妙方》及《常见中药效验新用》皆载生白术通便时的量为30-60g。生白术虽具有通便作用,但并非适合一切便秘之症,据笔者考证,生白术的性味、功效特点,只适合气虚便秘,阴虚津枯者或脾虚湿阻、腑气不通之便秘。用之效果则立现。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列举。桂枝附子汤所治之证为风湿留着肌肉证,若风祛湿存,且大便干结,小便通利者,则无需桂枝通阳化气、达表祛风,而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恢复正常,外合附子除湿止痛,内则升清为胃行其津液,加之生白术有质润多脂之特性,故湿祛津达,肠道自润,其便自通。由此认为,生白术通便之关键,在于能使脾运水湿的功能恢复正常,能为胃行津达液,再加其自身质润多脂,虽苦温但不伤津耗液。由于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决不可一方通治,如症见舌红,苔黄脉弦之实热肝郁型,舌泔苔润,脉沉迟之脾胃阳虚型用之则不可,否则伤人。
四 
小偏方:甘草干姜汤治顽固性尿频

献方人:辛文华

材料:炙甘草、干姜

用法:炙甘草60克,干姜30克。4剂水煎服。

王某,男,39岁。小便频数,点滴而出,不能自控,出汗、易感冒,手和背怕冷,面色苍白,乏力、时气短,食欲欠佳,舌淡,苔白,脉微弱。

患小便频数2年余,尿频不分四季,不分昼夜,平均每天达15~20次,颇为痛苦,四处求医,曾在二甲、三甲医院就诊,每次查尿常规均为阴性,膀胱镜、B超等亦未见异常,曾服金匮肾气丸、缩泉丸、滋肾通关丸、八正散,五苓散等中药及偏方外敷神阙穴,涌泉穴等效果不显,服西药抗胆碱及植物神经调节药、维生素、谷维素及康复锻炼亦均无效。

辨证为肺脾阳气虚证。

用甘草干姜汤。2剂后,小便明显减少,4剂服完,多年顽疾痊愈。

本例顽固性尿频经中西医久治未愈,常常尿频量少,永远有尿不干净的感觉,“意犹未尽”,受尽折磨。《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也”。《灵枢:十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可见,肺气虚宣降失常,不能将水液布散周身;脾气虚运化无力,升清无能,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而布全身,导致水液布而不行,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化无权,从而发生小便频数,淋漓不畅之症。究其原因,皆为肺脾阳虚为患也。

《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以炙草补中益气,干姜辛热温阳,辛甘合用,主温肺脾之阳,使肺、脾、膀胱迅速恢复制约,调节小便之功能,从而取效。

来源:中华秘方网

绝世药经秘宝(下)作者:闲在居士

 183.脾虚:一小儿昼夜咳嗽、食少、发黄,此脾虚也。用真山药一味煮熟加糖调服神效之至。


  184.虚劳热咳加味四物汤治痨热咳嗽如神。当归熟地各三钱川芎芍药各二钱柳树根一两酒炒,水煎服。奇效。

  185.恶心吞酸:恶心吞酸此脾虚冷也。方用吴萸四钱滚水泡去苦味,水煎食远服。有人患此多年一服即愈。或加干姜一钱亦可。忌夜食并忌生冷食物。又方:核桃嚼烂姜汤送下。

  186.胸满:脾家冷积食后胸满兼治一切痰气。方用桔皮一斤甘草四两食盐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为末。每服三钱白滚水冲服。有人得此痰百药不效。服此胸觉坠下大惊自汗如雨。须臾腹痛遗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从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

  187.损病要诀:一人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用四君子加黄芪淮山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去头煎不用,只服二三煎。此为养脾阴密法也。服十剂热退,疮差。后以参苓白术散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日三钱,每服一钱百沸汤下。

  古法治痨以桂枝汤加饴糖,补虚退热。如咳嗽用六君子去参加姜炭五味细辛。如吐血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或单用炙草黑姜炭五味子煎服,亦妙。炙草倍用。

  龙牡二加汤。叶天士加减大小建中汤,至于肉消脂涸,吸气喘促,欲咳不能出声,必距按季肋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当以六味丸减丹泽加秋石龟胶牡蛎湖莲之属。或用海参胶淡菜胶及燕窝之类。

  188.咯血吐血痨咳久不止。方用雪梨膏。雪梨六十只取汁二十杯生地茅根藕汁各十杯萝卜麦冬汁各五杯将六味煎炼入蜂蜜一斤饴糖八两姜汁半杯熬如稀糊则成膏矣。每日用二匙含咽甚妙。

  189.天真丸: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养气暖胃驻颜。生羊肉七斤肉苁蓉十两当归十一两山药十两天冬一斤四味为末,用无灰酒煮羊肉糜烂。再入黄芪五两人参末白术末各二两。捣作薄饼晒干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温酒送下。

  190.黑地黄丸:治阳盛阴衰脾胃不足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用此补肾益胃之剂。苍术一斤油浸熟地一斤五味子半斤干姜秋冬一两夏五钱春七钱随时而用。共为末枣肉为丸。梧子大。米饮下一百丸。

  191.胀而属热脉实而滑者,廓清饮主之。枳壳二钱姜朴一钱半大腹皮一钱白芥子五七分茯苓皮三钱菜菔子三钱泽泻二钱陈皮一钱水煎服。

  胀而属七情所发者,宜四七汤主。逍遥散亦主之。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厚朴二钱苏叶一钱生姜两片水煎服。

  逍遥散加半夏二钱生麦芽二钱以泄肝气。

  胀而属虚者,脉微弱细小喜按摩,二便利,气衰言微。宜六君子汤,理中汤及八味丸服之。

  单腹胀死症或青年壮健起于骤然。若心下坚大如盘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直捣其痰水气之窠穴。续以枳术丸消导之。

  胀而属寒者,胃苓散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为丸主之。

  192.痰饮吐水:凡食生冷物过度或气虚脾弱不能消化饮食。入胃皆变成水。呕吐无时名曰痰饮。方用赤石脂一斤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服至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此药能补五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百药不效服此而愈。

  193.狂病:化狂丹治终年狂病或持刀杀人骂官。不认六亲见水则喜,见食则怒。此乃心气虚而邪热乘之。痰气侵遂成狂矣。方用高丽参三钱白术茯苓各一两甘草菖蒲各一钱半夏菟丝子各一钱附子一分水煎服。一剂狂定二剂病痊。此方甚妙。

  194.疯癫:有妇人疯癫十余年。服至四五十天,心间如有物脱去。再服数十日而愈。方用真川郁金七两白矾三两薄荷水为丸,朱砂为衣。如梧子大。每早服一次开水下。盖郁金入心去恶血,白矾化顽痰,朱砂安神故也。愈后须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调治方免后患。

  又方用藜芦煎水多服甚效,生者煮食炒食俱妙。有妇人癫至四年。每年一发,久则一日发十余次,昏痴不愈。后服此方吐出痰涎二斗,汗如洗,更觉昏困三日痊愈。

  195.羊颠:凡痴癫羊癫等症皆痰迷心窍所致。方用青橄榄十斤打破沙锅内熬十数滚去核入石臼内捣烂,再熬,熬至无味去渣。熬成膏用白矾八钱研末加入搅匀。每日早晚取膏三钱开水送下。服完自愈。

  196.三消:三消消渴而饮水不止为上消。饮水多而作泻为下消。多食易饥为中消。消渴饮水不止方用三消汤。真台党参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一钱黄柏知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芩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又方用苦楝树根新白皮五钱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许水煎空心服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传此方,服后下虫四条而愈。愈后人必困顿用党参二两煎水饮之。

  如一日饮水至石许者,浮萍捣汁服之。

  又有一人多年消渴饮水,百药不效,时发时止服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开水送。日三服。七日愈。

  久病消渴不止。并治泄泻口渴方。用七味白术散(常以好梨日食效):白术党参茯苓藿香干葛根各一钱炙草五分水煎服。当茶饮。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兑服屡试如神。

  一人每日饮水不止,小便如膏,用茴香炒苦楝子炒各一钱研末空心酒调服。

  有人一日饮水数斗,上饮下流。用鸡蛋三个去壳搅融烧酒冲开四两。服后即盖被睡下,睡醒禁风一日即愈。

温脾汤主脾气不足及不调下痢方六首《外台秘要》

深师浓朴汤。疗冷实。服温脾汤不瘥。乃服此汤方。

浓朴(四两炙) 桂心(二两) 枳实(三两炙) 生姜(五两)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相去五里久。不过五剂。忌生葱。

又温脾汤。疗脾胃中冷结实。头痛壮热。但苦下痢。或冷滞赤白如鱼脑方。

人参(一两半) 干姜 附子(炮各二两) 大黄(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忌猪肉冷水。

又大温脾汤。疗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响响胀满。时苦下痢方。

黄芩 人参 芍药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炙) 干姜 大黄 浓朴(炙各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为三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须臾复服。

甚良。忌猪肉海藻菘菜。(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千金翼温脾汤。主脾气不足。虚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干姜 大黄(各三两) 人参 附子(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为三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深师文仲同)又温脾汤。主脾气不足水谷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半夏(四两洗) 干姜 赤石脂 白石脂 浓朴(炙) 桂心(各三两) 当归 芎 附子(炮) 甘草(炙) 人参(各二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葱。

又建脾汤。主脾气不调。使人身重如石。饮食即呕。四肢酸削不收方。

芍药 甘草(炙) 黄 (各一两) 生姜(二两) 生地黄(一两) 白蜜(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蜜搅令调。煎令微沸。服八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芜荑。(深师同出第十七卷中)
七 大黄附子汤:


分类

泻下剂-温下

组成

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

方论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解

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附子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意在助阳解表;本方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临证用药当细心体会。

化裁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其他方剂

【处方与加减】黑附片30克(开水先煎1小时),大黄9克,细辛3克,加党参15. 30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病程较长,大便呈糊状,常夹白色黏冻,腹泻前常腹痛,泄泻后即缓解,反复发作,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含有血、脓、黏液,腹部不适每有胀感。大黄苦寒,攻实荡热,泄下通便;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与大黄配合,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变寒下为温下,能治沉寒夹滞,寒湿内结;细辛入肺、肾二经,其性辛温,能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三药合用,共治寒实内结之症。[1]

2加减法

A.如果兼有气滞腹胀,可加川朴12 木香12 莱菔子15
B.如果积滞程度轻,可用制大黄减缓泻下之力
C.如果病人体虚,可加党参18 当归15
D.属于寒疝,则加川楝子10 台乌12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周扬俊《金匮玉函二注》卷 10:“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及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之经气也,以寒实于内而逼阳于外也,或里有寒表有热,但未可定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4研究

配伍研究发现,该方能显著促进寒积便秘型小鼠排便,增其排便量。经拆方分析,单用大黄对模型无泻下作用,与附子、细辛合用则作用明显增强,且附子、细辛能对抗小鼠体表温度下降和改善肠道运动。

5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6药理作用

主要有泻下,抗缺氧,抗感染, 镇痛作用。
1. 泻下:对寒积便秘模型小鼠,大黄附子汤、大黄加附子水煎液、大黄加细辛水煎液、大黄水煎液、附子水煎液0.14g/10g 灌胃,能显著促进小鼠排便,且能对抗小鼠体表温度的下降。
2.抗缺氧:对常压下致小鼠整体缺氧和结扎颈动脉所致小鼠脑缺血性缺氧,大黄附子汤水醇法提取液14.4g/kg腹腔注射,能明显延长动物存活时间。对氰化钾和亚硝酸钠中毒所致细胞缺氧,本方亦具有保护作用。大黄附子汤还能明显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小鼠缺氧,其作用较心得安0.2ml/10g好。
3.抗感染:大黄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和真菌。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4. 镇痛作用: 通过小鼠冰乙酸扭体试验,观察该方的镇痛作用;应用山西白醋加活性炭冰水法制作阳虚便秘动物模型。观察大黄附子汤对阳虚便秘小鼠的排便时间、排便量、小肠推进作用的影响和对大鼠在体回肠活动的影响。结果大黄附子汤中、高剂量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阳虚便秘动物肠运动试验中,大黄附子汤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动物的首粒排便时间显著缩短,3 h 内排便粒数显著增加,小肠推进率明显提高;在给药10 ~15 min 后,在体回肠蠕动明显增强。结论大黄附子汤对实验动物有明显的通便和镇痛作用,其通便作用可能与大黄附子汤促进动物肠肌运动有关。

温脾汤

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分类

泻下剂-温下

组成

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原方组成

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

方论

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功用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幽门梗塞、慢性痢疾等属于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者。

禁忌

斟酌。

化裁

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附方

无。

方解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方义2: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寒积便秘。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附注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考温脾汤另有三方,药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一方见《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虽主治略同,但宜于寒证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一方见《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温脾汤,方用附子 干姜 桂心 甘草 厚朴(各二两)大黄四钱,亦即本方去参加桂心、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此方与《千金方》温脾汤虽同属温下剂,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以攻下积滞,“心腹痛门”方更有芒硝为助。同时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以温补脾阳。《本事方》所治为冷积泄泻,寒重积轻,故重用温中,虽用大黄攻下,只占总量二十六分之一。同一大黄,因配伍与药量都不同,作用也就各有侧重,可见遣药组方中选择配伍、酌定用量,皆须与证法切合,才能不犯实实虚虚之诫。

文献

方论选录 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温脾汤有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用温脾汤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证属脾肾虚衰、湿浊内生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这方面作用不明显。说明温脾汤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整体状态、改善肾功能、改善体内“粘、聚、集、凝”状态,达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于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甚至诱发高血压脑病,所以对CRF患者能在肾功能改善的同时,降低全血粘度,这对治疗CRF很有意义。「徐书立.温脾汤对慢性肾衰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研究1999;12(6):22]

运用

薛氏用本方为主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患儿年龄3-16个月,平均9.8个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肠炎并II度营养不良各2例,急性菌痢并急性肠炎1例,其中病危5例。用药l-3剂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基本消失者7例,无效2例。[薛昌森.温脾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9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