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日本某杂志向读者特别介绍了一款标签为“佛男子”的社会新新人类。“佛男子”所代表的是日本当下的一种低消费,低欲求,以自我为中心的单身享乐主义者。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陆的90后青年中也刮起了一阵“佛系”风,以此形容年轻人“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态。
日本杂志上的“佛男子”形象
我们今天暂且不谈宗教,也不去深究这种种“佛系”背后的社会原因。我们想借由今天“佛系”的概念重回历史,在古今比对中,探寻一些关于历史上“佛系”青年的蛛丝马迹。
汉末以来社会风气每况愈下,朝廷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社会武力暴力盛行,对文人士族阶层打击颇大。文人士族阶层出于对社会的失望、对战乱的恐惧,纷纷摒弃了儒家教训,转而投向追求自我放逐的清谈之风。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就是当时士人追求洒脱自由的代表,也就是魏晋风度的体现。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砖画拓片(现代拓本) 南京博物院藏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在社会人文艺术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隐逸的生活,亦官亦隐,成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宋代的“佛系青年”首推苏轼。他在生活中以诗人的眼光看待世间冷暖,他追求的是不为外物所累的自然适意人生,人称“东坡居士”。我们从他被贬到黄州以后的诗歌中可见一斑。
苏轼被贬黄州后在当地城东的东坡上请得了荆棘丛生的废地数十亩,自耕自种也怡然自得。他在《东坡》诗中记录了这样的生活: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自爱铿(kēng)然曳杖声。 不仅如此,东坡也开始研究美食,尤其对不被宋人推崇的猪肉的做法颇有建树。他在一篇有趣的杂文《猪肉颂》中这么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覆盖)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足以见得东坡居士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画像
今天高举“佛系人生”旗帜的90后青年人摆脱了佛教中“求寂、勤策”的部分,更倾向于一种颓文化,与历史上以佛道教义修身养性的文人高士相比稍显浅薄。 想了解详细内容敬请关注9月29(周六)21:40广西卫视播出的《收藏马未都》,马先生和您聊一聊古今的“佛系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