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妩媚和王献之的率真

 szxlzc人生何求 2018-09-29

学书法,言必称“二王”,说二王代表着书法的巅峰,也不是非常过分。但自从王羲之头号粉丝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有意贬低王献之之后,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就慢慢被世人忽视了,以至于现在保留下来的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包括后人临摹伪造的,要比王羲之少多了,真让人扼腕啊。

王羲之的书法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公认天下第一的,即使王羲之在世的时候,他的权威就受到儿子王献之的挑战。据唐代王羲之粉丝《书谱》作者孙过庭记载: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大意是,谢安曾经问过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的父亲比较怎样?”答道:“当然比他好!”谢安说:“大家看法却不是这样啊!”献之又回答说:“一般人那里懂得呢!”

对此孙过庭对王献之进行批评,说“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耻于推崇家学,用这样的态度来研究书法,又比面墙而观好得上多少呢!)

王献之为什么会自我感觉超过他父亲的书法水平呢?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王献之的狂妄,于是一代又一代的王羲之粉丝编了很多小故事来耻笑王献之。但是就像王献之所言,一般人哪里懂得呢。

很多书法家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对比二王的区别,比如运笔手法,字体架构的不同等。其实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审美观念的不同。

王羲之的书法审美近乎儒家,儒家的积极作为,中庸之道影响到书法家的创作。

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被后世粉丝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很好体现了中庸之美的美学理念。如图。

这部作品的妩媚又带有名士潇洒的风流,让以李世民为代表的腐朽贵族非常喜欢。即使是否定这部作品作者是王羲之的郭沫若,也高度肯定了《兰亭集序》的艺术成就:

《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而王献之的审美更近乎老庄道家的要求,大道至简,少就是多。

大幅度革新了原来字体结构和运笔方法,打破了书法作品从局部到整体的中庸之道的审美理念。所以我们看到的王献之作品很多是一气呵成,天然率真。比如后代临摹的《中秋贴》。

而王献之的革新写法被王羲之的后代粉丝讥笑为草绳,不合乎中庸之道,没有王羲之运笔那种笔断意连的含蓄。殊不知,这种含蓄的审美早就被王献之所抛弃和不屑了。这种简洁的写法在受到大家的喜欢。郭沫若说:

故王献之书,在当年是曾经受到过盛大欢迎的。

而真正的书法家都领悟了王献之的书法意境,都在默默地学习王献之的书法。

比如唐初的书法家:“虞书(虞世南书法)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王献之)。”

还有人评价张旭、怀素的草书得益于王献之。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的《圣母帖》“轻逸圆转,儿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 (见赵岫《石墨精华》)

宋朝的米芾就更直接了:

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

可惜米芾貌似传承王献之的衣钵,却娇柔做作,一波三折,作品毫无道法自然的逍遥境界。

从以上,我们得知,二王书法的风格其实是不一样的,也不好辩论出谁是第一。虽然没有和儿子比较,王羲之自评是:

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书谱》)

大意是自己书法水平高于钟繇,草书赶上了张芝,假如自己和张芝一样努力的话,未必不如他。言下之意,就是草书比张芝要弱一点。

如果按草书水平,后代的张旭和怀素都远远超过王羲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书法爱好者练习王羲之的小草,很少人有练习二张(张芝、张旭)、怀素或者是宋徽宗(赵佶)的狂草,因为狂草太难了。

(赵佶的狂草)

王羲之在世的时候,没有自我感觉天下第一。所谓天下第一,都是后世以讹传讹评论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