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艺术家林永健先生,在2012年主演过一部电视剧《我叫王土地》,讲述了民间水利专家王土地,历尽艰辛开渠引黄、灌溉开垦河套土地,创造了另一处'塞外江南'盛景的传奇人生。王土地为之奉献一生的“河套”具体讲,是指位于黄河几字湾左犄角上的后套平原,又叫巴彦淖尔平原。习惯上与东边的前套平原(或称土默川平原)合称为“河套地区”。 和宁夏平原一样,后套平原也受到一座大山的庇护,这座在北面环抱着后套平原的大山是阴山山脉的西段——大狼山。南面则是鄂尔多斯高原,和大狼山一起把后套平原合围成一个盆地,所以后套平原还有另一个地质学上的名字——巴彦淖尔盆地。 后套平原最初是匈奴人的牧马地,先秦时期,赵国取得了对匈奴人的战争优势,在这里修筑九原城,秦时设九原郡。此后,后套平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拉锯战场。 汉武帝时期匈奴人被驱逐漠北,武帝征召10万农工,在后套平原西部修渠引水灌溉,发展农垦事业,并建造了多座城池。后套平原一度繁荣,三国时期还出过一位大人物——吕布。 西晋之后,中原文明南迁。后套平原重被北方新兴起的游牧民族占领,从此毁渠废田,荒了一千余年。 大狼山山前有条河叫乌加河,清道光之前,它还是黄河的主干道。由于后套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乌加河做为黄河主干道时,修渠尚不能惠及平原南部高地。道光三十年,乌兰布和沙漠的流沙侵入并阻断乌加河,黄河改道至临近鄂尔多斯高原的南河。此后,南河成为黄河主干道,并意外地解决了早先修渠灌溉“低水高引”的问题,为清朝末年开发后套提供了有利条件。 电视剧里的王土地,在历史上有真实原型,清末河北邢台人王同春。他随“走西口”的人口流动大潮来到后套平原,成为后套平原主要开发者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修渠事业,为后套平原成为“塞外粮仓”做出了巨大贡献。 先得了地利,后应了天时,终于,在“不畏艰辛战天斗地”的人和之下,成就了后套平原这一方中国人的宜居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