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治长篇第五·二六(118)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钱穆译】先生说:“完了吧!吾没有见一个能自己看到自己过失而又能在,心上责备他自己的人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 【傅佩荣译】孔子说:“算了吧,我不曾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 讼,责备,自讼就是自责的意思。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的人很少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而且即使知道自己的毛病,基本没有什么人能自责、能自我改正。当然也没有人能做到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但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处处有“约”,看到好的,马上检视自己的不足;看到不好的,马上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这种人并不是没有,像颜渊。可是孔子为什么说他不曾见过呢?整部《论语》里,多次提到孔子未见、未知,难道是从未见、从未知吗?我想不会吧,刚的人当时应该有吧,他只是说明申枨不是。仁的人,伯夷、叔齐能算吗?我想,孔子这样说,就是感慨刚的人太少,仁的人太少,几乎没有。在这里,孔子也是感慨“见其过而内自讼者”太少,他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人。 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看对待犯错的态度。颜渊能做到“不二过”,说明他能反省自己,并能迅速改掉以前的错误,让自己不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连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怎么内自省、怎么自讼、怎么不二过? 一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的快慢与这句话很有关系,能够不断认清自己,找到自身毛病,并下决心改正的人肯定能不断进步,而且速度比那些不自讼的要快很多。 能够有这种认识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不会多。
公治长篇第五·二七(119)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钱穆译】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姿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祗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孔子经常说未知、未见、未有,本章出现了“必有”,为什么必有?他在说他自己,他很清楚明白自己的情况,所以他说他自己好学别人必不如。孔子为何有如此自信说别人不如他好学?我想一方面是劝诫吧,劝导学生们更加好学,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来超过他这位老师。另一方面是谦虚吧,孔子为什么好学,因为他觉得他有很多的地方不如别人,所以他才一起坚持不断的学习。 没有人能生而知之,任何人的品行、才能都是靠后天学习才能得到。孔子不止在这里感叹好学的人实在太少了,他在《论语·雍也2》里同样提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说以前有一个颜渊,却不幸短命死了,如今一个好学的人都没有了。看得出,孔子对好学之人极度推崇,他希望看到更多像颜渊一样的学生。他的一生就是好学的一生,但他身边,像他、像颜渊一样好学的人几乎看不到,他很是失落,所以他借着和学生们的对话来表达他的殷切之心。 好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修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
|
来自: 背后国文 > 《《人生路上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