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旋覆花(汤)功效谈中药的临床活用

 司空医馆 2018-09-30

古之善于用兵者必知己知彼,所言知己者当知我方将士及武器之长与短,知彼者当晓敌方攻守之强弱及战事之机转,并须活用战法战术,方能克敌制胜。将之比作中医治病,则审察病机标本主次缓急为知彼,掌握已有成方(经方、时方、验方之类)与可用中药(几近千种)之功效乃为知己。进而,临证之际的审证求机以辨证的能力、选方用药以制方的功底如何则是中医临床水平高低的标志,否则,一般常见证病情轻浅或简单者则已,如遇重症、难症和疑症则每致辣手。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265张经方的灵活应用示人以法式,后人对经方方药的扩展应用范围则是丰富无限,现有方书所谓类方也仅示范而已,临床实际用之必当变化以观其事也适事为故”,旋覆花为例,尽管张仲景只用到旋覆花三次两方——分别在旋覆花汤和旋代赭石汤中,因此,旋覆花不能算是仲景的常用药,而后世医家对其发挥良多。

1、旋覆花性味功效名家解读

对于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所谓“众花皆升,旋覆独降”,表明旋覆花的功效有其特殊性。《本经》:“味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强调的是“主治结气”。《名医别录》则谓“味甘,微温,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胧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强调的是“消痰饮”、“通血脉”。

后世医书的认识皆未出《本经》。如王子接《得宜本草》称之“主治结气呕逆”,《本草便读》:“咸以软坚,蠲饮化痰都有效。苦能下达,通肠导水悉皆能,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气不除,赖其辛散,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着,借以温通。”《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日华子本草》:“明目,治头风,通血脉”。《汤液本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医学入门》:“逐水,消痰,止呕噎”。这些认识皆未出仲景经验。

对于旋覆花功效的进一步解读,叶天士与徐大椿各有可取之处。叶天士《本草经解》谓:“旋覆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有小毒。得地北方阴惨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温能散积,咸能软坚,故主结气胁下满也。水气乘心则惊悸,咸温下水,所以并主惊悸也。去五脏间寒热者,五脏藏阴者也,痰蓄五脏,则寒不藏而寒热矣。咸温可以消痰,所以去寒热也。补中者,中为脾胃,水行痰消,则中宫脾胃受补也。下气者,咸性润下也,因有小毒,所以服之必烦也”;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百种录》的解读是“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中上二焦结闭之疾。除水,咸能润下。去五脏间寒热,五脏留结不通所生之寒热。补中下气,开气下达,皆咸降之功。此以味为治,凡草木之味,咸者绝少。咸皆治下,咸而能治上焦者尤少。惟此味咸而治上,为上中二焦之药。咸能软坚,故凡上中二焦凝滞坚结之疾,皆能除之。凡体轻气芳之药,往往能消之,疾无不因郁遏而成。《内经》云∶火郁则发之。轻芬之体能发散,故寒热除也。”

今人任应秋教授撰《药效随笔》所解非常实用:“下气行水,通脉。虽有走散之功,却无香燥之弊。凡上中下三焦痰饮水湿留滞,而致痰涎胶着,咳喘呕逆者,用之多效。白前、旅花虽均能治水饮,但旋花之力尤强,白前仅入肺肝,而旋花则偏行三焦”。

2、旋覆花汤方意与方源

张仲景所创“旋覆花汤”,药仅旋覆花、新绛(以茜草代之)、葱三味。出现在两处:《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说:“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其方解可参王子杰《绛香园古方选注》谓:“花汤,通剂也,治半产漏下,乃通因通用法。仲景云:妇人三十六病,千变万端,无不因虚、积冷、结气三者而成。故用旋花散结气,通血脉,全用葱之青白,开积冷,安胎气,佐以茧丝补脾气。绛乃红蓝花染就,并得乌梅、黄柏之监制,则通血脉之中,仍有收摄之妙。余因其义,采用新绛和血,青葱管利气,再复理气血之品,配合成方,移治郁结伤中,胸胁疼痛等证,屡有殊功。

此外,邹澍对旋覆花及旋覆花汤的解读另有新意:“凡花梢露本从根出,而帖于上以敌日暴,比之水从肾而布于五脏为五液者何异,其还下滴得土而别生根,比之五液下注,而或渗于膀胱,或行于卫气,或入于营气者何异?况黄通于脾,咸先入肾,恰合水随低洼而归壑,气由三焦而下行之义。以是则称之曰:补中,下气,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讵不可也。第补中之物必味甘性平,旋覆花则咸,咸者水之去而不返者也,故其为用惟堪俾从小便出,所谓补中,不过为其必归于土,任土之宣布输送,不若甘遂、葶苈辈,一往无前,有伤中气而已。两胁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要枢,水不归土而结滞于气道,则为惊为悸,主结气及胁下满、惊悸,即下气除水之功也。然则仲景以之治在上之心下痞,噫气不除,在下之半产漏下,何也?盖水能从下行,则气道可畅,而参甘大枣得以施其补中之力;气能下返,则血源遂裕,而葱与新绛得以逞其通络之功,络通则血泽,气顺则痞除,原无甚深妙义也”。

综上可见,前人对旋覆花功效的认识最核心的当是“针对中二焦凝滞坚结之疾”,皆能以“散结气,通血脉”为核心,旋代赭石汤也本此意而设。

此外,古代尚有旋覆花汤同名异方者,如:《千金要方·痰饮》也有“花汤,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方由旋花、细辛、前胡、茯苓、甘草(各二两)、生姜(八两)、桂心(四两)、半夏(一升)、乌头(三枚)组成”。《千金要方·妊娠诸病》“花汤,治妊娠六七月胎不安常服之方。方由旋花(一两)、半夏、芍药、生姜(各二两)、枳实、浓朴、白术、黄芩、茯苓(各三两)组成”。《千金要方·治风毒香港脚方》另有“犀角旋花汤,方由犀角、旋花(各二两)、橘皮、茯苓、生姜(各三两)、大枣(七枚)、香豉(一升)、紫苏茎叶(一握)组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中另外载有旋覆花汤,乃由旋覆花、桑白皮、紫苏、犀角、茯苓、陈橘皮组成,以治消渴、腹胁虚胀、心下满闷,也是针对主治结气,胁下满而言,但不同于仲景所用。

2、后世名医应用旋覆花汤经验

1)叶天士善用旋覆花汤化裁治百病

后世叶天士取旋覆花汤具有辛通之用,视之为“辛润通络”之祖方,所谓络病“宜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凡久恙必人络,络主血,药不宜刚”、“议以辛润宣畅通剂”、“辛润通络”等。

叶天士在旋覆花汤的基础上悟出络病治法,如“胁痛门”汪案,叶谓“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议通少阳阳明之络”,又谓“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叶天士最常加当归、桃仁、柏子仁三味药物作为基本方,其次为或加延胡索或加瓜蒌皮。尚有加半夏化饮降逆,加桂枝温通,加紫苑、冬瓜子、金银花消痈排脓,加山楂、茺蔚子、泽兰以通经闭,加川楝子、黄连以泻肝火,或合芍药甘草汤清润通络治疗肝火胁痛、或合旋代赭石汤镇肝降胃气治疗呕血吐食、或合木防己汤治疗胸痹、或合金铃子散治疗胸痹脘痛,或去旋覆花之咸降加桂枝、鹿角、归尾,治“温润奇经”法,累治数十种病证。典型验案如:

“胁痛久嗽,旋花汤加桃仁、柏子仁”、“寒热,右胁痛,咳嗽。芦根、杏仁、冬瓜子、苡仁、枇杷叶、白蔻仁”、

“按之左胁冲气便喘,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明是肝逆挟支饮所致。议用金匮旋花汤法:旋花,青葱管,新绛,炒半夏”、

“朱,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旋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其后,王孟英据叶天士经验心得颇多,如“黄氏妇崩血不止,大便泄泻,半身痹痛。余脉之,右濡、左浮弦略数,知其脾有积湿,肝有郁热,因外风内陷,入肠胃则泄,入血室则崩,窜络则痛也。与旋花汤加归须、桃仁、柏子仁润血和络,川芎、神曲以化湿,芩、防坚营散风,五服而三恙全愈。”用药套路几乎类似叶天士本人亲治。

此外,王孟英对旋覆花的祛痰之功也曾谓:“二陈汤去甘草,加旋花、石菖蒲、胆南星,亦名六神汤,治癫狂昏厥诸痰证,极效”,可见王氏对旋覆花的化痰之功又别有体会。

2)吴鞠通创制旋覆花汤类方两首,居功至伟

吴鞠通深研仲景与天士二人经验俱深,在旋覆花汤的基础创制两张类方。

其一为“香附旋花汤”,出自《温病条辨》,方由香附、旋花、苏子、广皮、半夏、茯苓、薏仁组成。主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花汤主之。方中香附与旋覆花配伍“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另用苏子降肺气而化痰,“建金以平木”,三药合用理肝气、通肝络而调肝气。更有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化痰和胃,健脾祛湿。本方肝脾同治,气痰并调,适用于肝气郁滞脾胃痰湿中阻之证,临床用途广泛。

其二为“新绛旋覆花汤,出自《吴鞠通医案》,方由新绛、旋覆花、桃仁、郁金、当归、苏子、半夏、广皮、降香末、香附组成。吴鞠通医案中用此方多处,用于治疗肝招胁痛经闭、肝厥犯胃、肝痈、吐血、单腹胀、积聚、淋浊和夫人癥瘕等证,但先后组成不仅固定,如“金,三十日,肝郁胁痛吐血,病名肝着,且有妊娠,一以宣肝络为要,与新绛旋花汤法,切戒恼怒介属。新绛纱(三钱),旋花(三钱包),丹皮(五钱),降香末(三钱),归须(三钱),桃仁(二钱),香附(三钱),广郁金(二钱),苏子霜(二钱),以胁痛止为度”。

3)曹仁伯创制“清宣瘀热汤”功效不可小觑。

清宣瘀热汤又名曹氏瘀热汤”,系清代名医曹仁伯所拟(载于《存心医案》中),方由旋覆花、茜草、芦根、枇杷叶、青葱管组成。柳宝贻先生曾赞誉说:“瘀热汤是先生自制之方。治瘀血内阻,化火刑金而咳,不去其瘀,病终不愈,此为先生独得之秘”。考“清宣瘀热汤”实际上与张仲景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和吴鞠通香附旋花汤或新绛旋覆花汤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配伍之药着眼于肝肺同治。

4)俞根初将旋覆花汤类方广而多用

后人将之扩展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尤以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将之将之广最为代表,包括自制“连茹绛(旋覆花汤加黄连、竹茹、玫瑰花、丝瓜络、郁金)”、“三合绛覆汤(旋覆花汤加桃仁、白薇、当归须、广郁金、苏合丸)或(旋覆花汤加乌贼骨、茜草根、桃仁、归尾、泽兰)”、“二仁绛覆汤(桃仁、柏子仁、归须、新绛、旋花、青葱管)”、“三仁绛覆汤(栝蒌仁、柏子仁、桃仁、泽兰、新绛、当归须、旋花、葱须、鲜茅根、丝瓜络)”、“四物绛覆汤(旋覆花汤加生地、白芍、橘络、当归、川芎)”。

除此之外,还引用徐守愚先生验方“蒌薤绛覆汤(旋覆花汤加栝蒌仁、薤白、半夏、赤苓、砂壳、桂枝)”、胡在兹先生经验方“胶艾绛覆汤(旋覆花汤加阿胶、炒艾叶、墨鱼骨)”、王孟英先生验方“龙荟绛覆汤(旋覆花汤加延胡、川楝子、白芍、青皮、淡海蛰、地栗、竹茹)”、何廉臣先生验方“四七绛覆汤(旋覆花汤加川朴、半夏、紫苏、赤苓、橘络、茅根、赤豆)”,此外尚有沈樾亭将之广而为“四汁绛(旋覆花汤加生地汁、藕汁、童便、陈京墨汁)”

5)陆廷珍《六因条辨》用于外感病

该书为清·陆廷珍撰于1868年出版的外感病专书,书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为纲,融会前人学说,兼采众家之长,颇有临床心得,其中四条皆用旋覆花加减治疗:

①伤风条辨:“伤风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热逼动络。宜用苇茎汤合花汤加苏子、地骨皮、枇杷叶等味,降气和络也”。

②春温条辨:“春温发热恶寒,喘逆胁痛,此邪滞肺络。宜用《金匮花汤加苏子、开肺、杏仁、郁金,川 贝、积壳、桔梗等味,开肺和络也。”

③春温条辨:“春温热不解,咳逆胁痛,痰中带血,此肺络内伤。宜用《金匮》花汤加归须、柏仁、降香、苏 子、沙参、甜杏、川贝、枇杷叶等味,清肺通络也”。

④伏暑条辨:“伏暑热渐甚,咳逆不眠,胸胁刺痛,痰多舌白,此痰滞肺络,肺气失降。宜用花、新绎、枳壳、 桔梗、桑皮、薏仁、苏子、降香、枇杷叶、芦根、滑石等味,降气通络也”。

以上种种,皆曲尽古方变化之妙,深得仲景制方之心,真善于用药与善用古方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