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胃不和,这个方子值得收藏

 中医秘典 2018-09-30

导读:“天人相应”的思想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作《黄帝内经》里已有明确记载。临床用药也要和四季气候变化相适应。接下来看看叶天士是如何理解肝胃不和之证的。


原文
叶氏医案存真


脉弦,舌白,吐涎,食入膈上即涌出,自述由动怒得之,春病至霜降不愈,心中反痛,以肝病犯胃治法。


金铃子 延胡索 良姜 茯苓 

炒半夏 砂仁壳


疏注
彭宪彰注


脉弦,知为肝旺;舌白吐涎,知胃阳衰弱而夹饮邪。


胃阳既弱而夹饮邪,加以病人动怒于阳气初生之时,是以肝阳亢逆犯胃,以致胃不和降,食入膈上即涌出也。肝之所以犯胃者,因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之经脉夹胃,上贯膈,故肝气常趁胃虚而犯之。


病延至霜降不愈,心中反痛者,因秋凉而胃阳愈见不振,肝愈放纵而乘之,故增心中反痛。


叶氏每治肝胃不和之证,“若肝阴胃汁已虚,肝火炽盛,风阳扰胃,立法忌刚用柔”“若肝阴胃阴未亏,肝阳亢逆犯胃,用药则远柔用刚。”


本案无肝阴、胃阴亏损之象,故立法用刚远柔。因肝阳冲逆犯胃,故参以苦寒之品泄热平肝。


读此案后,可见医生于临诊之际,不但应重视脉因证治,即四季之气候变化,于疾病有密切关系者,亦当留意。


方解


此乃足阳明、厥阴经之药。


因肝阳冲逆犯胃,故用金铃之苦寒泻热,延胡之辛苦利气,二者合用以平肝,肝平则肝阳自不冲逆犯胃,即无食入涌出及心中反痛之患矣。胃气主降,能降则和,今胃阳衰弱而夹饮邪,故用半夏之辛燥、茯苓之甘淡,二味合用以和胃蠲饮;良姜之辛热、砂仁之辛香,二味合用以暖胃调中。


胃既和暖,饮邪既散,自无舌白吐涎之证矣。肝气平,饮邪散,胃阳复,则肝胃岂不两和?

名家简介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四川省仁寿县人。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出生于中医世家,功底深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


本文来源于《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