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是这样用小方的,你get到了吗?

 并不hy 2019-02-17

文|苏木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导读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叶氏之方药味虽少,但其理颇深。小方药味精简,便于研究。叶氏运用小方具有“学有根柢,效法仲景”、“博采众长,善用古方”、“论药处方,尤重气味”、“重视脏腑,分经用药”、“病有套法,辨证施治”等特点。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为清代著名医家。叶氏临证经验丰富,长于治疗外疫温病及内科杂病,在幼科、妇科、外科等也多有建树。


叶天士临证多用小方


所谓小方,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含义:①病势轻浅,不必猛剂。②治疗上焦病证,剂量宜轻。③用药精简,药味须少。


叶氏运用小方,正体现在这三方面。不仅用药平稳,剂量轻清,更体现在用药之精简。叶氏运用小方具有以下特点。


  1.学有根柢,效法仲景


叶氏博学多长,方多发明。究其所用之方,多出仲景。

 

叶氏用仲景原方,可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以麦门冬汤治疗咳嗽,以苓桂术甘汤治胸痹等。但从所载医案看来,叶氏运用仲景原方的医案较少,更多的是从仲景方中加减化裁而来之例。


 ▲ 如张仲景用枳术丸治疗下痞,而叶氏以厚朴代枳实,以“白术补太阴,厚朴通阳明”,以达宽胀除满之力。


 ▲ 又如叶天士以栀子豉汤加减,把该方广泛应用于肿胀、痞证、风温、肝火、胃脘痛、腹痛等多种疾病中,因其气味俱薄,可清透上焦热结、开宣肺气、清肝理胃止痛、清利湿热、调畅气机。

 

  叶氏仿仲景之法创制新方之例,如《叶案存真》中“舌缩,语音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如寐,此少阴肾液先亏,温邪深陷阴中,瘛痉已见,厥阳内风上冒”案,叶天士用阿胶、鲜生地黄、元参、鲜石菖蒲、黄连、童便护下焦之阴,清解温热之深藏。


  2.博采众长,善用古方


叶氏博采众长,善熔百家经验,不仅对仲景之方认识深刻,对其他前人圣贤之方亦有独到见解,并灵活运用,心裁叠出。


 “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


 ▲ 以景岳玉女煎治“肾阴虚,心火亢”之消渴;以三神丸治肾阳不足之下痢;益气升提之法以李东垣为宗,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通阳以泄浊阴可仿许学士椒附之意,常用附子、干姜、川椒之药。


叶氏所用古方中,有《千金方》中温胆汤、苇茎汤、犀角地黄汤,《和剂局方》中逍遥散,其他如导赤散、泻白散、左金丸、越鞠丸、六味丸等。


  3.论药处方,尤重气味


叶天士制方尤重气味。诚如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云:“论药必首推气味”、“黄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这些论断足可见叶天士对“气味”理论的重视。


叶氏认为辛味具有散、开、通、补等多种效用。


  辛者散也,如豆豉、薄荷之类辛散发表。辛者行也,故辛味具有开、通之义。叶氏认为辛能通痹、辛滑通阳化浊,创制瓜蒌薤白汤。在治疗络病中,叶氏认为络病以通为补,制方有辛香通络、辛温通络、辛润通络诸方,代表方如桂枝桃仁方、桃仁牡蛎方、辛润宣络方等。


除辛味药外,叶氏认为甘、酸、苦、咸味亦有多种效用。


  甘味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甘淡渗湿于热外、甘温除热、酸甘化阴三方面。


 ▲ 酸味的运用上,叶氏除了以酸涩收敛精气、酸甘济阴,又有以酸苦泄热,以治阳明厥阴邪热;酸味入肝,以酸味敛肝体。


 ▲ 苦味的运用上,咸苦相配多应用于温病后期,辛开苦降治肝胃辛苦寒治中上焦湿热咸苦坚阴治疗湿邪化热或肝木乘土


  咸味的运用上,味咸入肾,多以咸润补下焦,入阴和阳;在治疗内风则常咸寒、咸苦并用;咸以软坚,癥瘕之中常可见咸味药。


叶氏所用小方,将药物之气味理论溶于其中,使得其方药简而效宏。


   4. 重视脏腑,分经用药


叶氏创制之方,遵循脏腑生理特点。


▲ 肺为娇脏,故治肺以清润为主,少用大苦大寒及辛温燥烈之品。


▲ 脾胃居于中焦,脾为阴脏,喜燥恶润,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气升,胃宜降,故治疗上,脾为柔脏宜刚燥,胃为刚腑宜柔润,同时注意维持脾升胃降之功能,常苦辛并用,取其辛开苦降,保持中焦畅通。


▲ 肝为刚脏,故宜柔宜凉。肾主蛰,宜静,静则能藏;肾水内寓真火,宜涩,涩则能保其真。


除重视脏腑用药外,叶氏对于经络用药,颇具心得。


▲ 如叶天士认为,“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参、归养脾之营,枳、半通阳明之滞,桑、丹泄少阳之郁”、“肉桂入血络”。


叶氏认为:“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当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奇经用药,各有主药


“鹿性阳,入督脉。”鹿茸、鹿角胶、鹿角霜为其主药。


“龟体阴,起任脉”,龟板为其主药。


▲ 冲脉为血海,“石英收镇冲脉”。


▲ 带脉起约束作用,叶氏云:“脉遂气散不收必引之收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也”。


▲ 维脉起拥护作用,入阳维脉的药物主要有白芍、桂枝、黄芪等;入阴维脉的药物主要有龟板、鳖甲、山茱萸、五味子等。


▲ 跷脉起到拥护作用,治在肝肾。叶氏常用白芍、山茱萸、熟地黄、龟板、淡菜等。


    五.病有套法,辨证施治


从叶氏医案中可以看出,一些病证之治疗多用相似方药。诚如程门雪所言:“大概普通病证均有一定标准,主药数味不甚换,其换一、二味耳。”


▲ 以《未刻本叶氏医案》为例,其中所载咳嗽条文中,多以桑叶、杏仁、沙参、花粉、川贝母为底,根据不同病证,再加减一、二味他药,此法所谓套法。


▲ 又如叶氏治胃阴不足之症,多用沙参、麦冬、石斛、白扁豆、桑叶几味,后世吴鞠通或以此为思路,创制“沙参麦冬汤”。病证转变之理,药味加减之中,大有深意。


叶氏治病之套法,实为谨审病机,病证结合之法,未曾脱离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特色,但同时使得中医临床证治更为便捷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